新课程标准下语文课堂教学三原则
新课程标准下语文课堂教学三原则
作者:钱永东
来源:《小学教学研究》2008年第02
        全面发展学生素质的主阵地在课堂。语文作为各门学科的龙头学科,在深化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用素质教育思想指导课堂教学改革,真正确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是优化语文阅读课堂教学,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就应该充分挖掘教材,把相关语文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养成能力。
       
        一、鼓励学生学会质疑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如何有效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是优化课堂教学,优化教学方法的核心问题。只有从改革教学方法入手,在课堂教学
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励创新精神才能最终造就新人才。因此,课堂教学要强化问题意识,注重课堂提问技巧,做到设疑启思,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释疑解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由此可见提问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师生信息交流最重要的手段。好的提问能发展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学习。学生从老师的提问中,了解课文的重点、难点,以及教师的启发、引导等信息。教师则可从学生的回答中得到教学效果的信息,从而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解决问题是一种能力,学会提出问题更是一种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有价值。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究底的追究问题罢了。爱因斯坦的观点进一步说明了质疑的重要。
        让学生自主提问、共同解决,这种方式是学生乐意接受的,能充分考虑学生自身的满足感,能在无形之中让学生具有创新兴趣。
        “让老师闭嘴”“放手让学生质疑解疑的新课改精神已经占据了语文课堂教学。对文章整体的感知质疑,对段落部分的感知质疑及对疑惑的解答,全由学生自主解答或小组合作解答。这样,学生把握课堂的权利大了,对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
        如在教学《三顾茅庐》一文中,教师鼓励学生针对题目畅所欲言地提出问题,再进行归
类。然后采取学生回答和集中讨论相结合的办法解决。当然,作为教师一方面在日常教学中要坚持让学生提问题的训练;另一方面,对学生的质疑问难要积极鼓励,还要妥善处理,巧妙引导,使学生质疑问难的质量越来越高,更具创新性。
       
        二、加强学生语言训练
       
        听、说、读、写是语文的四项基本技能。听和读是自外向内的吸收,是理解语言的能力;说和写是自内向外的延伸,是运用语言的能力。我们在阅读课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理解语言的能力,更着重注意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即说、写的能力。
        激发说话兴趣。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最好的向导,它可以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热情。于是我们给学生讲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性,启发、鼓励他们说,加上不断的表扬,学生就会在兴奋状态下产生要说的情绪。课堂上我们经常让学生分角表演课文内容,并要求创造性说出所扮角的语言。也常从学生的爱好入手,让他们做自己喜欢做的事,然后
再要求把做的过程有顺序地说出来。还可以把说话训练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利用文中的词语说话,如造句练习。可以在矛盾点思考,如很多课文在内容或文字上看起来自相矛盾,其实,这正是作者匠心独运之处,教师可引导学生在矛盾点上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创新性。如《诚实和信任》一文中,为什么会把一个初次接触的陌生男子的话深深地印在脑海里;在教学《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时,同学们对小水滴能滴穿石块而大暴雨却不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急于想弄明白为什么?这些都是抓住文中的空白进行想象说话。这样的问题设计,就起到了锻炼学生口语能力的作用。又如《灰椋鸟》一文,在描写灰椋鸟归林一段写到:“先回来的鸟在林内不停地鸣叫,好像互相倾诉着一天的见闻和收获,又像在呼唤未归的同伴和儿女。这本身就是作者听到鸟叫展开的想象,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再想象,这些先到的鸟儿可能会说些什么等,这样学生的思维被进一步打开了,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培养写话能力。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即写话的能力,我们可以按照年级的差异进行侧重点不同的训练,并注重如何向高年级过渡的训练。这些写话方法的训练,都要从课堂中所学文章中来,这样的方法才是有根之木,有源之水。根据要求,在低年级中,以写一句话的训练为主,让学生会写一句完整的话。到了二年级,不仅要求句子要完整,还要在完整的基础上写得具体生动一些,以便向中年级过渡。中年级主要以片段训练为主,让学生会围绕一个中
心写一段话。如写洗碗就要求围绕这个中心把洗碗的过程一步一步写清楚。还教给学生围绕中心句如何写具体,让学生反复练写。这样,经过了分年级分层次训练后,到了写篇为主的高年级就水到渠成了。
       
        三、重视学生读中感悟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是语文学科的特点之一,是传统语文教学经验的总结和发展,它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是其他内容所不能替代的。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叶圣陶先生就指出,在基础教育的各门学科中,国文科是的学科,必须重视诵读。有感情的朗读能使学生深切领悟到语言文字的魅力,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力,提高语言欣赏水平,在情感上收到美的熏陶感染,而且能养成学生边读边想的习惯。
        情感以认识为基础,要培养学生能有感情的朗读,就应该让他们了解有关知识,懂得有关道理。俗话说知之深,爱之切,有了深厚的感情,朗读自然有感情。
        情感的特点之一是具有感染性,即教师一定要以自己的真情去激发学,生的感情,拨动其心灵之弦。苏联教育家说过要使学生感动,首先要教师感动,再加上模仿力强是儿童的天性,因而教师的范读非常重要。在阅读教学,试行了教师在直接范读时可以让学生放下课本听老师读,闻其声、视其人、自然亲其情,让学生的感情随老师的感情变化而变化,和作者产生强烈的共鸣。
        同时情感又具有情境性,在阅读课教学中我们注意根据内容的需要,创设相应的环境气氛,使学生感受情感的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使学生进入角,产生情感体验。
        移情体验即主体通过感知、想象等心理活动把自我身心投入到文章的对象中,达到即是文中的主人公的境界。我们在教学中常通过分角朗读来实现。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更要更新观念,把读书的权利还给学生,要相信学生能读情,而教师主要是在学生不懂处点拨,不明处启发。
        这样,通过各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滴水穿石的下一句读的训练,感悟语言魅力,从而加强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