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经典:图说沈尧伊⽤⼀⽣画长征
【翻拍与汇编】图说沈尧伊⽤⼀⽣画长征
沈尧伊油画《遵义会议-1》局部-1:⽑泽东 1994-1997年作(⽹络图⽚)
沈尧伊油画《遵义会议-1》局部-2 沈尧伊 1994-1997年作(⽹络图⽚)
沈尧伊油画《遵义会议-1》局部-3:刘少奇 1994-1997年作(⽹络图⽚)
沈尧伊油画《遵义会议-1》局部:邓⼩平 1994-1997年作(⽹络图⽚)
沈尧伊1943⽣于上海。画家。1966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民⼤学徐悲鸿艺术学院教授,博⼠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连环画艺术委员会主任。兼擅油画、版画、连环画以及插图,且作品颇丰。是⾃“⽂⾰”始⼀直活跃于画坛的颇有影响的实⼒派画家;⼀个忠诚、坚定、痴迷的“红⾊”⾰命主旋律画家。
沈尧伊油画《遵义会议-1》全图(184cmX504cm)1994-1997年作(本⼈翻拍画册)
红⾊经典《沈尧伊历史油画作品》庆祝中华⼈民共和国成⽴60周年-画册
《沈尧伊历史油画作品》主要是作者2006年以来⾰命历史题材油画的新作:组画《转折》和《在太⾏⼭上》
。作为过程展⽰,也收录了作者在20世纪70年代⾄90年代的主要历史画作品。
(洪哥警影本⼈2014-8-6从京东⽹购书该画册;以下全部图⽚由洪哥警影2014-9-28翻拍画册)
油画《遵义会议-1》局部-1 沈尧伊 1994-1997年作(本⼈翻拍画册)
油画《遵义会议-1》局部-1 沈尧伊 1994-1997年作(本⼈翻拍画册)
⾛进遵义会议(摘要)
——沈尧伊的创作笔记与作画⼩结
油画《遵义会议》(184cmX504cm)是为中国⾰命历史博物馆创作的,从1994年8⽉起历时⼆年半,四易其稿,上画布⼜⽤了⼀半年时间。创作之隙,也偶作⼩记。现略加整理,以为⼩结。
⼀、透明度
继1988年到1993年的6年间,我画了连环画《地球的红飘带》共计926幅,其中有关遵义会议的26幅。
我与画稿⽂字作者王素谈到,要画⼀幅遵义会议全体与会者的肖像体画⾯,即连环画的137幅,巍巍的⼩说《地球的红飘带》中关于遵义会议场景的描写基调,它后来成为油画《遵义会议》的基本格局。
⼆、因为遵义会议没有照⽚
迄今为⽌,我见到红军长征的照⽚才10幅,其中红⼆⽅⾯军的6幅、红25军的4幅,红⼀、四⽅⾯军的则⼀幅也没发现。中央红军⼆进遵义历时半个⽉,为什么没有留下⼀幅照⽚呢?我思来想去,⽆⾮是当时的军情形势太严峻了,那时谁还能想到照相的事呢!
遵义会议是我党历史上⼤挫折换来的⼤觉醒。忘记历史,就会得到惩罚。有记者问我画《遵义会议》的原因,我只说了⼀句话:“因为遵义会议没有照⽚”。
为了新长征路上的新胜利,我们应当将遵义会议的真实历史告诉后⼈。
三、“滚雪球”
从⼀幅连环画像,向独幅油画过渡,这是⼀个漫长的过程。我按原画结构⽤油画画了⼀幅草图。1994年下半年,我⼀直在征求意见,理思路,得到了⼀些⽼红军、王朝闻等画家的指导和帮助。
⽴⾜刻画“肖像”,这是我回归并明确化的创作核⼼,不是“排排坐”,不是“排排站”;是有情节限定,⼜⾮情节化;有环境容纳,⼜⾮场⾯化。我⼒求兼容肖像画与情节画共有的特性,对原稿作了⼤的改动:
1、淡化谈话情节,减弱相应的动作与表情;
2、调整⼈物关系,在⼈物的第⼀中⼼⼜开辟了第⼆中⼼;
3、扩⼤视野,完整构图;
4、强化环境与纵深感。
四、较真⼉
亲历长征⽼⼈的意见最有价值、最值得重视。当他们说:“对,当年就是这样的!”我的考试就算“及格”啦。
电影《周恩来》摄制组⽤真实的环境与道具,堪称艺术创作细节真实的经典。油画《遵义会议》⽑泽东的动作,是从烟盒中拿出⼀⽀烟,这在画⾯表现中可得较真了。⼏经周折,我才查明这种⾹烟是当时红军缴获黔军王家烈买的上海产 ”⽩⾦龙“ ⾹烟,并经友⼈帮助到了20世纪30年代该烟的样品。查究⾹烟的细节,是这幅油画细节追求的缩影。
对画⾯⼈物表现的关系,我定了“合情、合理、合作”三原则。“合情”:即史料依据,将情节定在开会之前,以此确定画⾯组合的“合理”性;在主次关系上,对⼈物的职务与实际作⽤兼顾,并照应半个多世纪后历史对事件和⼈物所作的结论。“合作”:即⼈物之间的对⽐、衬托、组合。⽐如,⽑泽东与周恩来,这是画⾯的中⼼,动作上⼀坐⼀站,⾊彩上⼀⽩⼀⿊,神情上⼀个深邃⼀个坦然,造型上⼀个开放⼀个
严谨。通过对⽐使得两位伟⼈的个性与风采得到了强化。
可以说,画⾯上20个⼈物的动作,我基本上都能到历史照⽚的依据,但没有⼀个是原封不动的照搬。这是在看⼤量史料、回忆录、采访和解读历史照⽚后,到的符合⼈物性格的习惯动作。刻画红⾊历史⼈物的难度⼤,不较劲⼉,能⾏吗?
五、什么⼭唱什么歌
“什么⼭唱什么歌”,这是20世纪30年代⽑泽东、朱德率领红军打游击时,常说的⼀句话。这既是实事求是思想的战术体现,也是艺术创作中如何把握内容与形式的指导思想。
较之国内外历史画的经典,画《遵义会议》难,也难在技术上。为克服难关,我在创作技巧上努⼒探索,⼤胆创新:
⼀是以线造型为主,具有硬度的版画线与体积结构,明暗的结合;
⼆是在⾊阶上压缩⾊彩区域,运⽤有变化的暗灰⾊调。这些技法上有的熟悉、有的陌⽣的磨练,对油画技术的合理变⾰与运⽤,使我受益匪浅。
六、假如历史是个⽴⽅体
有⼀种观点,⽤历史题材⾼扬⾰命精神教育,与恢复历史真实,这是两个不同的⽬的。我则以为:没有给⼈深刻的启⽰与教育,恢复历史真实也就失去了意义。两者应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我画《遵义会议》是憋着⼀⼝⽓的:我就不信,这么充实、深刻的内容就画不出⼀幅好画,⽆⾮是要尊重艺术规律,多下苦功罢了。
打破常规视⾓,创作多⾓度表现,这是⽬前历史题材创作上很有代表性的观点。假设历史是⼀个⽴⽅体,它就有六个⽅⾯,每个⾯皆成⽂章。⾯的体积、容量的组合,才是全⾯的、⽴体的、质的飞跃。
我画红军题材,算来有20余年了。从1975年起,先后画过5幅超过3⽶宽表现长征的油画,10多件表现长征的连环画、插图与⽊刻。质的进展是从连环画《地球的红飘带》开始的。究其原因,最根本的是⾛进历史,是对历史深⼊的认识和从造型规律⾓度对历史的解读。
长征过去60年了,我们正处在观察、理解、表现这段历史的最佳距离。伟⼤长征的历史事件,它在中国永远以新的形式继续着,长征和长征精神是永恒的。
(沈尧伊:1997年写于中国⾰命历史博物馆)
【备注】此⽂系《沈尧伊历史油画作品》画册前页中,作者1994-1997年第⼀幅《遵义会议-1》油画创作原⽂的部分内容,系洪哥警影本⼈从书中摘要抄录后,⾃⼰再⼀字⼀句的打字编⼊本帖。
沈尧伊油画《转折-遵义会议》全图(300cm×600cm)作者2006-2008年再度创作组画《转折》由《湘江之战》《遵义会议》《娄⼭关⼤捷》三幅油画组成。
(上图系洪哥警影本⼈翻拍《沈尧伊历史油画作品》画册)
沈尧伊油画《转折-遵义会议》局部-1 (本⼈翻拍画册)
沈尧伊油画《转折-遵义会议》局部-2 (本⼈翻拍画册)
沈尧伊油画《转折-遵义会议》局部-3 (本⼈翻拍画册)
沈尧伊油画《转折-遵义会议》局部-4 (本⼈翻拍画册)
沈尧伊油画《转折-遵义会议》局部-5 (本⼈翻拍画册)
沈尧伊⽤⼀⽣画长征
沈尧伊关注长征,绝⾮因为今年是长征70周年的缘故。从1975年⾄今,他已经5次独⾃⾛访长征路线,创作了⼤型连环画《地球的红飘带》与⼤型油画《遵义会议》等经典作品,长征题材始终占据他艺术⽣涯中的核⼼位置。
他要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风景画展了,这可是让包括圈内⼈都感到好奇的消息。⼈们知道沈尧伊,⼤多是因为他笔下反映长征的⼤型连环画《地球红飘带》和油画《遵义会议》。把握历史题材,刻画⾰命领袖,这是沈尧伊在⼤半⽣绘画⽣涯中孜孜追求的。原来进⼊新世纪以来,除了参加筹建⼈⼤徐悲鸿艺术学院、在绘画系任教,沈尧伊还在默默开辟⾃⼰另⼀个绘画天地。
风景画展的名字依然冠以“长征之路”,这是沈尧伊不变的主旨。展出的121件作品中,⼀部分以长征沿途的景象为素材,却引领着画展表达原⽣态美的主题。
“当今⼈们对⼈与⾃然的关系特别关注,因为每个⼈都感受⾃⾝与⽣存环境联系紧密,⽽⼈为的破坏⼜太严重了。我是⽼师,每年要带学⽣下乡写⽣,常年画长征题材,在沿途⼜积累下很多素材。”
世纪之交的这⼏年⾥,沈尧伊每年画百幅以上的写⽣和记忆画,仿佛⼜经历了⼀次⼤学,《长征之路,沈尧伊风景画展》就是这次学习的成果汇报。⽽这次画展还将是他继续描绘长征的⼀个新起点。
沈尧伊关注长征,绝⾮因为今年是长征70周年的缘故。从1975年⾄今,他已经5次独⾃⾛访长征路线,创作了⼤型连环画《地球的红飘带》与⼤型油画《遵义会议》等经典作品,长征题材始终占据他艺术⽣涯中的核⼼位置。
油画《⽽今迈步从头越》全图 315cm×185cm 沈尧伊1975-1976年作(本⼈翻拍画册)
油画《⽽今迈步从头越》局部沈尧伊1975-1976年作(本⼈翻拍画册)
长征的痴迷者
潮流似乎跟沈尧伊没有关系,他从不参与应景的⾏为。⾰命历史题材冷的时候他就在画,热的时候他依然平静地画下去。尤其是上个世纪80年代,艺术盛⾏新潮,⼈们纷纷跳⼊潮流,有⼈拍着沈尧伊的背不解地问:你怎么还在画这些东西?每⼀次奔赴长征路,家⾥⼈就觉得他好像失踪了,通讯不便,没有电话,⼏个⽉后才风尘仆仆地回来,带着厚厚的写⽣和草图。出版社付给连环画《地球的红飘带》的稿酬,开始是⼀张15块钱,后来涨到⼀张25块钱。他付出的远远不是这个价钱所能衡量的,早在30⼏年前,他就是⾮常著名的画家,但他并不在意这些。长征期间召开的遵义会议,确⽴了以⽑泽东为代表的领导集体,在最危急的关头挽救了红军和共产党。中国⼯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类历史的奇迹。在整整两年中,红军转战⼗四个省,历尽艰难险阻。在这次⾏程⼆万五千⾥的战略转移中,“四渡⾚⽔”“抢渡⾦沙江”“飞夺泸定桥”“翻越夹⾦⼭”等军事⾏动已经成为全体中国⼈⽿熟能详的著名事件,并且⽆数次被绘画、⾳乐、⽂学、影视作品表现。描绘长征的绘画可以说不计其数,但沈尧伊绝对是表现这⼀题材最杰出的画家。他创作的《遵义会议》《⽽今迈步从头越》《⾰命理想⾼于天》等表现长征的绘画作品均堪称⾰命历史题材的名作,并收藏于重要博物馆。沈尧伊表现长征的连环画巨著《地球的红飘带》在全国性美展多次获得⾦奖,是新中国连环画的经典。此次上拍的油画巨制《长征之路》以电影蒙太奇的⼿法将红军长征的不同时空拼接在⼀起,这在1980年代是⼀种艺术上的创新。事隔⼏⼗年,当我们重新⾯
对这幅作品,仍然会为其鸿篇巨制、精巧构思及其乐观的⾰命浪漫主义态度倾倒。《长征之路》毫⽆疑问是⼀件应该进⼊历史的艺术巨构。
油画《长征之路》全图180cm×300cm 沈尧伊1980-1981年作(本⼈翻拍画册)
油画《长征之路》局部沈尧伊1980-1981年作(本⼈翻拍画册)
长征的视觉再现
中国连环画最传统的⼿法是线描,沈尧伊的连环画结合了西⽅写实的风格和版画的技法,独树⼀帜。连环画《地球的红飘带》问世后,⽴即得到美术界资深前辈、评论家的纷纷赞叹,称之为“⿊⽩艺术的⾼峰”,“现实主义美术创作的红飘带”,“前⽆古⼈的连环画巨作”……荣获了包括“第七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奖、“⾸届中国优秀美术图书奖”⾦奖等⼗个奖项,报纸、杂志、电视台也争相进⾏采访报道。然⽽这些并不是沈尧伊感到最满意的,当听到当年的⽼红军、⽼将军看了作品后激动地说“当时就是这样的”,他觉得这句评语⽐什么奖项都重要。有⼈评论《地球的红飘带》是连环画中最后⼀部经典之作,沈尧伊认为这是他多年以来在艺术探索上的⼀个总结。
对连环画坛的震荡还未平息,沈尧伊⼜第五次踏上了长征之路,他那被⼥⼉称之为“⼀个⼈的长征”还远远没有结束。这次他专赴遵义及周边地区,耗时三年的⼤型油画《遵义会议》此刻已经在他的脑海⾥浮
现出了雏形。长征这段伟⼤的历史仅仅留给后⼈四五张照⽚,还是部分⼈于长征期间在当地照相馆拍的合影。由于历史资料的搁置和保密,使得长征中很多事件扑朔迷离。
“原来⼈们都不知道遵义会议召开的具体时间和会议内容,参加者到底有谁也不清楚。共产国际有⼀箱关于中共的资料,在解放初转交给了我们党,之后这箱资料就被直接封存了。改⾰开放初期,箱⼦启封,⾥⾯就有关于遵义会议的记录,是向共产国际汇报时写的⼀份提纲,⾄此才揭开了遵义会议这个谜。”沈尧伊在油画中真实地描绘了会议的场景和20位参加会议的共产党⼈,⽽当时健在的只剩下了杨尚昆、武修权和邓⼩平。“参加遵义会议的都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物。博古是总负责⼈,位于主席台,周恩来、⽑泽东在他的旁边,王稼祥当时⽣病了,躺在⼀把躺椅上,李德正坐在门⼝⽣⽓……”
沈尧伊笔下每个⼈的姿态、位置都有历史根据,草图得到了杨尚昆、武修权两⼈的审查认可,认为环境、⼈物及他们之间的组合都是合理的。油画《遵义会议》被称为第⼀幅全⾯、真实、深刻地表现遵义会议这⼀重⼤历史事件的⼤型⾰命历史画,收藏进了中国⾰命博物馆。对沈尧伊⽽⾔,这是他在油画艺术上更深⼀步的探索。随后,他连续完成了7个博物馆委托的历史画创作。
油画《铁流》全图 200cm×120cm 沈尧伊 1983年作(本⼈翻拍画册)
油画《铁流》局部-1 沈尧伊 1983年作(本⼈翻拍画册)
油画《铁流》局部-2 沈尧伊 1983年作(本⼈翻拍画册)
沈尧伊:“长征对我来说是⼀个红⾊的神话。”
虽然从⼩⽣长在上海⼀个优越的家庭环境中,但这似乎并不妨碍他拥有⼀副⽕热的⽆产阶级情怀。当年他作为中央美院学⽣连的成员在部队接受锻炼,⽆意中发现⼀张中国⼯农红军长征的地图,就把它珍藏了起来。后来他被分配到天津美术学院教书,因为业务出众,得到了校领导的重视。红飘带之歌
“ 他们问我想画些什么,愿意为我创造条件,我说我想画长征。”“⽂⾰”期间,“四⼈帮”禁⽌宣传长征,⾰命历史⼈物的资料也相当有限。没料到校领导欣然同意,为沈尧伊开了介绍信,还了很多关系,于是他就⼀个⼈背着⾏李出发了。
三个⽉⾥,沈尧伊跟随红军的⾜迹从江西⼀直⾛到陕北,沿途⼀路写⽣、访问。这是他第⼀次亲⼿触摸有关长征的记忆。回到天津,沈尧伊趁兴创作了两幅反映长征的⼤型油画《⾰命理想⾼于天》和《⽽今迈步从头跃》,后来它们分别被收藏于中国美术馆与中国国家博物馆。当时,⽼⼀代画家都被打倒,不允许画画,⽽青年画家少有打破禁令,沈尧伊应该是那个时代描绘长征题材的第⼀⼈。
作品的⾸次公开亮相,竟然是在庆祝粉碎“四⼈帮”的游⾏上。美院的学⽣在办公室⾥发现了油画《⽽今迈步从头跃》,便将它装订上架⼦抬上了街。油画讲述了红军在娄⼭关取得了第⼀次胜利,对现实却有另⼀番象征意义。紧接着美术馆也为此举办了⼀场全国性的美术展览,沈尧伊的这幅作品被放在了展览的中⼼位置,再次吸引了⼈们的视线。
第⼀次寻访长征之路时毕竟还年轻,由于史料公开得有限,他对那段历史了解得也并不深⼊和全⾯,因此作品偏向于表达⾰命的乐观与激情,带有那个特定年代的⽓息。随着资料、照⽚的进⼀步揭⽰,沈尧伊开始更加客观地看待长征这件历史事件。
“长征有挫败有胜利,有艰苦有乐观,但整体来看它还是伟⼤的。”
伴随认知的加深,沈尧伊笔下表现的长征也发⽣了改变,迈⼊了⼀个全新的层⾯,这就是⼤型连环画作品《地球的红飘带》。
沈尧伊⽊刻肖像《出席遵义会议的代表》合成组图 2006-2007年作(本⼈翻拍画册)
图⽚⼈物:⽑泽东(四幅)、朱德、、周恩来、张闻天、博古、王稼祥、邓发、刘少奇,凯丰、、李富春、林彪、、彭德怀、杨尚昆、李卓然、邓⼩平、李德、伍修权
长征的"孤独"者
长征50周年,作家魏巍推出了长篇纪实⼩说《地球的红飘带》。中国连环画出版社的编辑到沈尧伊,希望他承担连环画的创作。⽆论从兴趣度或造型能⼒上说,沈尧伊都是最合适的⼈选。“当时我也正想画⼀些像样的作品,40多岁正是年富⼒强的时期。”沈尧伊计划⽤10年的时间完成作品,但出版社考虑到出版周期,只同意给他3年,最后双⽅讨价还价到6年的时间。于是,从1988年⾄1993年,沈尧伊潜⼼
创作了长达926幅的长征史诗连环画《地球的红飘带》。这6年时间⾥,沈尧伊仿佛从美术界消失了,不少⼈猜测他出国了,其实除了在中国戏曲学院教书,他不过是每天窝在西便门的⼀座⼩三居内安安静静地作画。动笔是谨慎的,这期间他⼜两次赴长征路搜集素材。在沈尧伊看来,从事历史题材创作的画家,⾸先要具备与军史专家平等对话的能⼒,拥有了这样的资格,他才能在视觉形象上真实把握所要展现的那个时代,因此对史料的接触是他们进⾏艺术创作的基础。⽐起史学家来,历史在画家的眼中还要更加可触可感、细致⼊微。毕竟就算是⼀个普通的形容词,他们是要⽤⾊彩和线条⼀笔笔来表达的。“⽐如说红军戴的⼋⾓帽,⼀⽅⾯军和四⽅⾯军就不⼀样,每个⼈的也都不⼀样。因为当时红军没有被服⼚,⾐帽都是⾃⼰做的,不可能整齐统⼀。”还⽐如他们拿的、背的包袱和⼿榴弹,为了这些细节沈尧伊反复登门请教⽼红军,在长征路沿途询问当地的⽼百姓。
他为⽼红军刘英、杨成武⼀⼀画出红军当时的武器和装备,请他们挑选、补充,最终确定这些道具的造型。
画遵义会议时,为了⽑主席⼿中的⼀⽀烟,他翻资料查到当时红军正好缴获了⼀批“⽩⽟龙”,连忙⼏经周折到那种烟。在⼤渡河已经荒废的渡⼝,在当地⽼⼈你⼀⾔我⼀语下,他描绘出了当年红军渡河⽤的船只:流线型的船⾝,⾼⾼翘起的船头。这种美不是平⽩⽆故的,因为当年的渡⼝多急流险滩。
还有⼀幅描绘陕⽢⽀队所有团以上⼲部在长征结束后开会合影的画⾯,为此他去博物馆⼀⼀查出参与者
的姓名和照⽚,访问他们的⼦⼥,作品展览时,健在的⽼红军们竟能辨认出其中的60个⼈。对从事视觉艺术的⼈来说,沈尧伊视这些细节⾄关重要,他始终认为⾃⼰有责任告诉后⼈⼀个真实的长征,然后才能谈及对美的追求。这也是他⼏⼗年来进⾏历史题材创作得出的最重要的结论。
中国连环画最传统的⼿法是线描,沈尧伊的连环画结合了西⽅写实的风格和版画的技法,独树⼀帜。连环画《地球的红飘带》问世后,⽴即得到美术界资深前辈、评论家的纷纷赞叹,称之为“⿊⽩艺术的⾼峰”,“现实主义美术创作的红飘带”,“前⽆古⼈的连环画巨作”……荣获了包括“第七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奖、“⾸届中国优秀美术图书奖”⾦奖等⼗个奖项,报纸、杂志、电视台也争相进⾏采访报道。
然⽽这些并不是沈尧伊感到最满意的,当听到当年的⽼红军、⽼将军看了作品后激动地说“当时就是这样的”,他觉得这句评语⽐什么奖项都重要。有⼈评论《地球的红飘带》是连环画中最后⼀部经典之作,沈尧伊认为这是他多年以来在艺术探索上的⼀个总结。今天的很多年轻画家,没有投⼊过这段历史,因此不感兴趣也不擅长。从表现能⼒和肯下功夫的程度来说,沈尧伊当之⽆愧。没有任何⼈派给他这个任务,“我要是不做也就没有⼈做了”,于是他继续跋涉在“⼀个⼈的长征”路上。
沈尧伊的脑⼦⾥正在酝酿⼀个⼤的计划,等画展结束后,进⾏长征全景图的绘画。“就⼀个西画家来说,如果精⼒充沛,60岁到70岁之间应该是艺术最成熟的阶段,我想在这最宝贵的时间段⾥再出成绩。” “社会上的⼤众⽂化活动需要是节奏快,⽣产周期短,产⽣的效应⼤,但不适合我这样的画家,
我需要很长时间去做⼀件事情。我这个年龄就是要做⾃⼰喜欢的事,喜欢,就不会觉得累,喜欢,投⼊多少也不会觉得吃亏。”
也许是⼩时候⽆忧⽆虑的⽣活没能让他建⽴起⾦钱的观念,他从不把艺术和钱联系在⼀起,因此他的艺术很纯粹。⽽对长征的痴迷⼜揭⽰出,他的信仰不完全与出⾝有关,还在于对待客观事物的认识。
“我要是不做也就没有⼈做了”,于是他继续跋涉在“⼀个⼈的长征”路上。
沈尧伊连环画《地球的红飘带》彩⾊封⾯之⼀(⽹络图⽚)
沈尧伊连环画《地球的红飘带》画页选辑-2 (⽹络图⽚)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