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市2021年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详解
济南市_年初三年级学业水平考试(中考)
语文试题详解
(本试卷共23题,满分12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讪笑(sh__224;n)陨落(yǔn)痴想(chī)头晕目眩(_u__225;n)
B.滞留(zh__236;)归省(_ǐng)哺育(pǔ)鲜为人知(_iǎn)
C.雷霆(t__237;ng)阻遏(__232;)觅食(m__236;)忍俊不禁(jīn)
D.藩篱(fān)两栖(_ī)推崇(ch__243;ng)油光可鉴(ji__224;n)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常见汉字的读音.A.头晕目眩(_u__224;n);B.哺育(bǔ);D.两栖(qī)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
A.绝处逢生眼花缭乱鹤立鸡豁然贯通
B.周而复始浑身解数玩下断语恍然大悟
C.肃然起敬各得其所人迹罕至重蹈覆辙
D.天伦之乐孜孜不倦随身附和化为乌有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常见字的字形.A〝眼花潦乱〞应为〝眼花缭乱〞,属于同音形近字的误写;B〝妄下段语〞应为〝妄下断语〞,属于同音异形字的误写;C〝人迹罕致〞应为〝人迹罕至〞,属于同音异形字的误写.
3.按诗文原句默写.(共7分,每小题1分)
A.正是江南好风景..(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B.?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C.山随平野尽,.(李白《渡荆门送别》)
D.黑云压城城欲摧,.(李贺《雁门太守行》)
E.,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F.,在乎山水之间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G.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它生长着.(朱自清《春》)
答案:A.落花时节又逢君.B.云横秦岭家何在.C.江入大荒流.D.甲光向日金鳞开.E.只恐双溪舴艋舟.F.醉翁之意不在酒.G.从头到脚都是新的.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在不添字.不落字的基础上,还要注意难认难写字的写法.如〝鳞〞〝舴艋〞等.
4.阅读下面这段文字,按要求作答.(共4分,每小题2分)
冰雪融化,浅草萌发,昭示了早春的来临;,,;天高云淡,黄叶满地,点染出秋天的彩;雾凇沆砀寒梅怒放,凝成了严冬的风骨.从大自然的一幅幅画卷中,让我们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A.仿照文段中画横线部分,在下面划横线处仿写一个句子,形成排比.
冰雪融化,浅草萌发,昭示了早春的来临;,,;天高云淡,黄叶满地,点染出秋天的彩;……
答案:(示例):骄阳似火.绿树成荫,书写着盛夏的热烈.
解析:此题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首先看清题干要求,弄清画横线句子的句式特点.其次,仔细阅读语段,可发现第一个分句写的是春天,第三.四个分句分别写的是秋天和冬天,因此要仿写的句子肯定是有关夏天的.再次分析每个分句,内容上写的是每个季节的特,那么,仿写当然要抓住夏天的一些重要特来写.最后要注意仿写的句子与前后要构成排比句.
B.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选用恰当的修改符号在原句上修改.
答案:删掉〝从〞〝中〞.
解析:画波浪线的句子属于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应删掉〝从〞和〝中〞,可用〝见到介词不放过〞的方法辨析.当〝从〞〝中〞位于画线句子的句首时,我们就应仔细分析这个句子的主谓宾等成分,经过分析,这个句子没有主语,那就属于介词结构在句首导致没有主语的错误类型.删去〝从〞〝中〞,此句的主语应为〝大自然的一幅幅画卷〞.
5.名著阅读.(5分)
桑桑(《草房子》)冯歪嘴子(《呼兰河传》)圣地亚哥(《老人与海》)
请从上面三个人物形象中任选一个,结合人物的相关故事情节,以〝面对磨难,学会告诉自己‘别怕’,希望就会永在〞为开头,续写一段话.(50字左右)
面对磨难,学会告诉自己‘别怕’,希望就会永在.,,.
答案:(示例)虽然老人(圣地亚哥)已经体力不支,但他一直昂扬着奋斗的精神,经过几天几夜,老人终于杀死了钓到的大鱼,结果大鱼的血又引来鲨鱼,但他靠着不屈服的意志,最终以智慧拖着鱼骨架回港.
解析:本题考查续写语段的能力.解答时,一要掌握此题三部名著中的人物及其故事情节;二要注意〝‘别怕’,希望就会永在〞的乐观向上的主题,所续写的内容要围绕这个主题来写;三要注意50字左右的字数要求.
二.古诗文阅读(16分)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分别回答问题.
(一)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注】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济南市中考分数线 【注】潇湘:潇水在零陵县与湘水会合,称潇湘.
6.下列关于这首诗的陈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
A.〝醉别江楼橘柚〞,直叙其事,并交代了地点和季节.
B.〝江风引雨入舟凉〞,写出了诗人迎风沐雨的畅快.
C.诗人想象,朋友不久就要到达潇湘,那时夜泊江上,孤月高悬,两岸猿啼声声入梦.
D.末句的〝长〞字写猿声,使人想起《三峡》中的〝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答案:B
解析:这句表现了诗人登舟送客的惜别场景,暗含心中对友人的不舍和对离别的伤怀,而不是题干中所说的〝迎风沐雨的畅快〞.
7.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的感情.(2分)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