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理工类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调查
河南省理工类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调查
摘要:国内现有研究表明,长期只关注英语文化而忽视中国本土文化的“一边倒”文化教学会导致英语学习者产生“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本文旨在通过测试、问卷、访谈方法调查河南省理工类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的“中国文化失语症”现状,并以此为基础结合已有研究,针对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以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优秀英语人才,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灿烂文化。
关键词:中国文化失语症;跨文化交际;本土文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1-0026-03
一、引言
国家教育部2007年公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规定: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除了要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外,同时应提高其综合文化素养。由此可见,文化教学已得到大学英语教育者的普遍认同。但遗憾的是,众多教学和科研中,文化教学成了“目的语文化教学”,中国的本土文化却未受到重视甚至缺失。从丛(2000)在其文中写到“许多中国青年学者虽然
具有相当程度的英语水平,但是在与西方人交往的过程中,始终显示不出来自古文化大国的学者所应具有的深厚文化素养和独立的文化人格……有些博士生有较高的基础英语水平,也有较高的中国文化修养,但是一旦进入英语交流语境,便会立即呈现出‘中国文化失语症’”。这种“文化失语症”现象是与英语教学的培养目标相背离的,对学习者全方位的素质培养是一种妨碍,一些学者认为这是一种新的西方文化统治,甚至是西方文化帝国主义的体现。
河南省理工类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是否也存在“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用英语表达本土文化的能力如何以及中国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定位,今后在教学中应采取何种策略,将是本调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二、研究设计
(一)调查对象
本调查于20124-5月在河南省的五所高等理工类院校(河南理工大学、中原工学院、河南科技学院、洛阳理工学院和安阳工学院)展开。在以上学校领导和老师的帮助下,课题组分别从各校随机抽取50名大二的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测试试卷和学生问卷的调查,之所以选
择大二学生,是因为经过近两年的大学英语学习,大多数学生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积极性较高、动力较大、投入也较多,整体来说,英语的表达能力处于上升期,对其进行调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此外,本调查尽量做到兼顾文理和性别因素,每所高校的男女生比例和文理科专业比例为11。并从所调查的五所高校分别随机选取2名同学(11女)参加访谈。
教师问卷调查了此五所高校的45名大学英语教师(男教师15名,女教师30名),为确保样本具有代表性,受试者年龄和教龄跨度比较大,有刚参加工作的新教师,也有执教二三十载的老教师。
(二)研究目的
英语学习过程中,如过分重视英语文化的导入,而因母语文化的负迁移作用忽略本土文化的输入,就可能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败。所以,本课题试图调查受试者用英语表达本土文化的能力,对中国本土文化的态度,以期能更好定位本土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大学文科专业介绍
(三)研究问题
本调研主要研究:1、河南省理工类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本土文化的能力如何?是否存在“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2、他们在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方面有何问题?是由什么因素导致的?3、河南省理工类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及大学英语教师如何看待此问题和当前的文化教学现状?
(四)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的研究工具有测试试卷、学生问卷、教师问卷以及半结构化的学生访谈。试卷包括30道中国文化概念,涉及饮食、传统节日、河南的风景名胜和中国哲学概念四个方面,测试随堂进行,要求学生不借助任何参考资料在一个小时内独立完成。问卷(包括学生和教师)与访谈主要是为了调查受试教师和学生在英语教与学中对中国本土文化的态度以及对当前文化教学情况的意见和建议。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测试结果分析
本调查共收到250份有效试卷,课题组根据有效性、可取性与准确性原则对试卷进行了分类
和评定,总体表现如下:
可以看出,河南省理工类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本土文化的能力较薄弱,只有不到1/3的样本给出了可取的答案,不足1/5的样本给出了较准确的答案。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河南省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确实存在中国文化失语症。通过对比不同性别和不同学科(文理科)样本的表现,发现女生样本在三个指标上表现得普遍比男生好,文科类专业比理科类好,但区别性并不大,说明这是一个总体现象。表2-6显示了不同类型和各类型内文化概念的有效性、可取性与准确性。
从以上各表可以看出,样本在不同类型文化概念、即使是同一类型内部的不同概念上的表现相差甚远。大部分同学在风俗传统方面完成较好,“春节”和“中秋节”两个概念正确率最高,分别为80%78%。尽管如此,“元宵节”“端午节”“重阳节”的准确率都不足20%,其中“重阳节”最低,仅为2.4%。究其原因,不难让人考虑到如今大学生热衷于过洋节,对情人节、万圣节、圣诞节等西方节日的起源和传统熟记于心,而对本土的传统节日却不甚敏感,用英语表达就更困难了。样本在哲学观点和政治词汇方面表现最差,“中庸之道”的准确率仅为3%,“廉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准确率分别为2.4%1.2%。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这
两类词汇离我们日常生活较远,但是样本在食物和名胜古迹方面的表现也同样差强人意,这也表明“文化失语症”是样本的总体表现。学了八年之久英语的大学生却无法用英语表达日常生活事物,这不能不引起研究者的深思。
(二)问卷和访谈结果分析
调查问卷和访谈结果均显示:教师和学生认为在跨文化交际中,提高用英语表达中国本土文化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对在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中和课堂上增加中国本土文化内容的教学持肯定态度。
问卷调查中85%的同学认为自己无法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原因主要是词汇量不够,虽然很喜欢本土文化,却不会用英语表达,而且平时根本没有机会学习这些内容;3%的同学表示自己想过要提高用英语表达母语文化的能力,还会主动查字典和上网搜集相关资料,但是由于平时缺乏交流展示的机会,不久就会淡忘这些表达。参加访谈的10位同学均表示导致自己用英语表达中国本土文化能力低的原因是词汇量不够,在课本里很少有涉及此类内容的单词,而且英语老师在课堂上也很少补充这些内容;9位同学认为非常想学习关于中国本土文化的英语介绍,希望老师能在教学中多补充,但同时他们认为平时课程学习负担很重,学习
英语主要是为了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学习其它内容,而且考试中也不会涉及本土文化的内容;只有1位同学表示没有必要学习用英语表达中国本土文化。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