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性大学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杨树臣
(韶关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广东韶关512005)
收稿日期:2009-10-13
基金项目:“十一五”国家级课题《我国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中的子课题《地方性大学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
模式研究》(FIB070335-A11-26)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杨树臣(1963-),男,黑龙江佳木斯人,韶关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经济学硕士,主要从事管理学、营销学、人力资源
管理等研究。
摘要: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研究是地方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的重要课题。为适应我国经济形势的发展与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培养出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的工商管理类人才,地方应用型学院必须对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教学计划、教学方法与手段、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环节等进行改革和创新。
关键词:地方应用型大学;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348(2009)11-0128-05
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Journal of Shaog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2009年11月第30卷
第11期
Nov.2009Vol.30
No.11
市场经济条件下,面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变化和大学生就业的需要,工商管理专业类人才培养模式是我们必须研究的现实问题。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由于课程体系既是教育思想和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综合反映,又是高校为学生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具体体现,因此,课程体系的构建应成为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韶关学院经管学院为了全面落实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业已构建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平台+模块”课程体系雏形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在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改革方面深入研究,将把课程体系的优化和加强学生实践环节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难点和突破点。
一、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的现状与问题(一)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的现状分析
目前,做为地方应用型的韶关学院经管学院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人才培养已有了长足的进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一是在专业设置和培养方案上,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坚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力求
适应未来经济发展趋势和未来人才市场需求。设置了工商管理、国际贸易、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四个本科专业,设置了电子商务、会计两个专科专业,并且在专业方向设置上进行了调整和优化,根据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先后开设了国际贸易、国际投资、物流管理、国际营销、会计学、注册会计师等方向。二是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建设双师型、开放型的师资队伍,通过近两年的招聘,引进了一位教授、六位硕士研究生。有多位老师成为国际商务师、高级经济师和注册会计师。三是在教学上,加强实践教学,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加强实践教学,聘请客座教授、专业建设指导专家走进课堂讲课,带领学生到实习基地见习、实习,建设模拟交易局域网和模拟实验室,采取多种手段培养应用型人才。通过这些手段和措施,工商管理类的专业,在校学生和应届毕业生人数都有了很大的增加;现在经管学院在校生已经将近2000人,招生生源广泛,几年来的平均就业率达到98%。
(二)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的问题
1.教学内容理论性过强,实践教学手段落后
128
随着各个学校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对工商管理的教学提出了新的思考。现在我国的市场经济日趋成熟,工商管理也发生了重大改变,但是在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方面却明显落后于实践的发展,除课程设置外,教材和教学内容问题相当突出,虽然现在大多采用的是面向21世纪的优秀教材和国家高等教育“十五”规划教材,但多数是前几年编写的,而且是理论性过强、实践性较差。在教学手段方面,虽然不少老师已经运用多媒体手段和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但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仍然属于课堂注入式的传统教学模式。模拟实验室与实际还有一段距离,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改善。
2.实践性教学环节欠缺,实践性实习效果一般
2008年以前,有些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不太科学,实践性教学环节基本上是传统的专业见习和毕业实习,一般专业见习只有一周,只是粗浅地对专业实践进行了解,无法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而毕业实习现在都是分散实习,往往与就业结合在一起,有些毕业实习已经与自己所学的专业有差异,专业实习的实际效果一般。由于实践性教学环节缺乏,所以实践性实习效果总体评价一般。从实习基地的建设情况看,只是在极少部分企业建立了实习实训基地,满足不了实践性教学的需要,合作效果不十分理想。
3.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实践性教学效果较差
现在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老教师一般都不是工商管理专业毕业,近几年来有MBA硕士、甚至博士进入教师队伍,但大部分教师还属于教学型和研究型教师,缺少工商管理的实践经验,特别是缺少与企业合
作进行项目研究和企业咨询的经验。因此,学校的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性教学更多的是通过案例教学体现,而很多案例有些过时,或与现在教学有差异,实践性效果无法全部体现出来。学生也不能亲自实践,整体效果还较差。
4.缺少工商管理专业实验室,无法进行实践性教学的模拟实验
一些学校的实验室主要是会计专业模拟实验,而企业管理、人力资源专业实验室还没有建立起来,虽然ERP软件已经使用,但由于没有专门的实验室,只是与会计实验室在一起,时间无法保证。只有部分学生可以进行电子沙盘演练,在整个工商管理专业还没有普及,没有产生明显的效果。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还没有实验室,也是我们下一步要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需求取向的转变可以看出,现今企业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以“来了就能用”为原则。因此,地方应用型学院工商管理类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要求具备工商管理实践活动所需的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初步的实践经验,通过短期培训就能够上岗工作。同时,现在企业非常重视员工的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和团队精神,这同样需要学生在大学期间能够得到素质方面的教育,并且学习到一定的沟通、交往、协调、组织和领导等多方面的实际管理能力,这样才能尽快成为社会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复合型工商管理类人才应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
、宽广的工商管理知识以及结构合理的综合管理知识,能满足现代企业对“通才”的需要。应用型工商管理类人才应具备独立工作能力、社交能力、表达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所以,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工商管理类人才。因此,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必须以学生知识的全面掌握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综合素质的提高为目标。
三、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创新
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工商管理类人才必须具备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的特征。因此,工商管理类专业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
(一)课程设置及其体系结构改革
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设置总体上以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专业目录》和培养目标、基本规格要求为基准,结合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的标准,本着“教学内容新、学时适而精、实践性较强”的原则,建立“创新型”的课程结构体系。在“创新型”课程结构体系中,必修课由通识教育系统、专业基础课系统、专业主干课系统构成,选修课由多个与工商管理类系统知识相关的专业模块和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有益的任选课课程所构成,它们共同构成课程体系的5个子系统。通识教育子系统即公共基础课系统,是全院学生必须修读、为提高全体学生的道德素质、身体素质,掌握基本知识与培养基本能力而设置的通识教育类课程。专业基础子系统即学科基础系统,是工商管理学
129
科中各专业的学生必须修读的课程,为将在某一学科领域从事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学生掌握该学科领域和相关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而设置的课程。专业主干课子系统即专业基础系统,是同一专业的学生必须修读,为从事某一专业学习的学生掌握该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而设置的课程,包括专业主干课程、专业实验、实习等。“模块”是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要求和专业特点而设置的选修模块,模块包括学科选修课程、跨学科选修课程、专业实践项目、研究论文和毕业设计等课程。学生必须在每一个课程中修满规定的学分数。
(二)优化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
一是课程内容的优化。从宏观上对工商管理类课程设置进行综合评估,确定在可预见的未来几年中社会对工商管理类人才需求的发展趋势,进而确定本专业人才培养所需要的学科和课程支持,整合、精选、凝练课程内容。二是课程类的优化。在充分考虑专业的关联性、学校各种教育资源的可充分利用性、学生的基本素质以及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等诸多因素的基础上,科学、严谨地对所有课程进行关联分类——
—划分课程类,并明确课程类所要完成的功能及其在课程子系统中的定位。三是课程子系统的优化。根据人才培养目标,选择优化后的课程类,移动并配置到各课程系统中;将通识教育类课程类
集成为通识教育课程子系统,将专业基础类课程类集成为专业基础课程子系统等。此外,在专业课程子系统中设立一定学时的实践教学环节,以补充理论教学的不足。同时,在专业选修课程子系统的模块中设置能反映时代要求和学科最新发展的课程类(如前沿讲座等),从而使课程更加科学实用。四是课程体系总体结构的优化。准确定位5类课程子系统分别在课程体系中的功能、地位及相互关系,从宏观上科学地把握课程门数和学时、学分分配比例,使“创新型”课程体系达到整体功能上的最优[1]。当然,一套优化后的课程体系只能在某一时期内完成人才培养目标,不可能一劳永逸。为此,学院还会根据外部环境变化和内部教育资源状况,通过课程类的优化与移动,对“创新型”课程体系进行动态调整。
(三)突出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一要注重专业基础理论,强化学科基础教学。工商管理类学科专业系统要求有一定的通识课程,每个工商管理类的专业学生都要进行学习,做为专业的基础学科来学习。这些课程有: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统计学、财政学、金融学、市场营销学等课程,作为各专业的学科基础课。这些课程的设置,主要是培养学生必需的宽广而扎实的经济管理专业基础理论,让学生对工商管理专业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为学生跨专业就业奠定一个基础。二要加强应用课程的教学,主要是外语和计算机教学。虽然这两门课程不是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但这是培养通识人才必须的公共基础课程。现在本科要求学生英语达到国家四级水平,计算机达到国家二级水平。这是一个基本性的要求,学生必须要达到。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
的实际工作能力,还必须加强在这两个方面的教学工作。英语授课时数和开课的学期适当增加,要求大部分学生达到国家六级英语水平。开展双语教学,要求至少有一门专业选修课采用英语教材或用英语讲课,现在韶关学院经管学院已经开出了部分双语课,效果有所显现。计算机基础课要增加学生课外上机实践时间,特别强调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教学与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相结合,特别是信息管理系统课程要强化学生上机训练,对电子商务专业方向的学生,应强化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三要因需施教,分类培养。在就业形势竞争异常激烈、企业需要多面手的情况下,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既需要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和跨行业的综合管理才能,也需要有精通某一管理职能的应用才能。因此,设置了专业方向,分专业设置课程模块,每个专业的学生修满本模块的学分,以保证在这个专业领域中有较强的业务专长与能力。在09年新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我们又进行了“因材施教、因需施教”的探索,考虑了考研方向、考公务员方向、教育方向与就业方向的不同,增加了一些这方面的课程,如考研数学、教育学、教学方法等课程,更进一步有的放矢地细化对学生的分类培养。
(四)加强教学实践性环节的改革
有关院校毕业生的跟踪调查表明,约有17%的大学生毕业后即可独立工作,83%的毕业生要经过二三年甚至更长时间的锻炼才能上岗,工商管理类毕业生的情况也大体如此。因此,加强教学实践改革,是培养社会所需工商管理人才的必经之路。管理专业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多年来一直是个难题,作为一个现代工商管理人才,要求其具有较强的开拓创新能力、应变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说服能力,这些能
130
力素质往往需要在大量的实践环节和社会工作中加以锻炼和培养。因此,要创新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从学生实践能力和非智力素质培养的要求出发,从多个方面对教学实践进行创新。(1)安排实践教学时数,增加实践教学时间。管理类专业实践性环节教学主要包括课程实验和集中性实践环节,管理类本科专业应保证每学期不少于2周的实践时间,增加实践方面的学分。同时,在实践课较强的科目中,安排一定学时的实践教学时间,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就明确了实践的内容及课时,保证了实践教学的落实。(2)增加专业实践与实习内容。在专业实践部分,原来主要包括有专业见习、毕业实习两大部分。现在增加到三部分,加入了专业实习,这是一项创新。主要内容为两部分:一是进行社会调查,了解专业的发展情况;二是进行专业实习与市场调研,促使学生在与社会接触中锻炼实践能力。专业实习一般安排在第五学期的暑假进行[2]。(3)课程改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加强案例教学,每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都要确定案例教学、实践教学时数,在教学进程计划表中注明,具体内容在课程教学大纲中要有所反映。(4)聘请专家参与办学。聘请优秀企业家做兼职教授或专业指导专家。受聘专家的主要职责是:审核人才培养方案、专题讲座、报告会,共建学生实习基地和教师的科研基地等。例如韶关学院经管学院,几年来工商管理专业已经聘请了十多位专业指导专家,帮助审核了08年、09年人才培养方案,开展了专题讲座,安排了大量学生实习,起到了良好的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作用。(5)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开展社会服务活动。韶关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承担了一
些地方经济建设项目和企业咨询项目,如开展了《税费改革对韶关交通执法影响的调研与分析》、《韶关武江区交通发展及新区建设对武江区经济发展的影响调研与分析》等横向项目的合作研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也锻炼了教师的实践能力。同时,还可以挑选一些能力较强又有兴趣的学生加入到项目小组中,既可以分担老师的任务,对学生又是极好的锻炼机会。
(五)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考试方法的改革
其一,教学方法的改革,强调互动式学习。传统单调的注入式教学重知识教学,忽视能力培养,忽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运用双向“互动式”的主动启发,从而压抑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新性的发展。互动式教学强调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能力的培养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在肯定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强调学生既是受教育者,又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认识主体。因此,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首先应着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处于积极的状态之中,并将教学活动的重点放在组织与指导学生的独立学习上,不断加强对学生运用各种学习方法和技巧的指导。在工商管理类专业可以尝试推行多种教学方法,有案例教学、项目教学、模拟管理、角扮演、课题讨论、网上实验等。教学方法多样化的发展,使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更加紧密,使学生感觉到所学的东西更贴近实际、更加有用,因而上课的积极性会更高,学习效果会更好。其二,教学手段的改革。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为高等教育提供了新的物质基础,为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开辟了广阔的天地。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来说,由于工商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而且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各种因素的变化及联动性客观上要求学校必须采
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将幻灯、投影、录像、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技术等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这些直观性、动态性和大容量的信息,使教学内容实现了对时空的超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促进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3]。其三,考试方法的改革。考试方式可采用闭卷、开卷、口试、小论文、项目设计等方式进行。对工商管理类学生来说,小论文,调查报告和项目设计等也是比较好的考试方式,可以考核学生运用理论进行分析、总结的能力。多样化的考试方法可以丰富对学生能力检查的手段。
四、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配套构建
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人才培养方案的真正落实,必须要求建立起相应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这是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与专业发展的客观需求。地方应用型大学在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时,可以从构建四个监控机制入手。(1)教师监控机制。这是教师的互评机制,这一机制的建立是通过教师间的互评,提高教学水平的质量。首先,教学标准监控。教师要明确所授课程在该专业中的地位和教学要求,根据教学计划和培养目标组织教学,学院内部对教师要进行监控,主要是通过教学进度表、教学设计来实现监控。其次,严格执行规章制度。教师要根据工商管理类专业的要求,严格执行教学
131
大纲、教学标准、教学设计来实现监控。再次,建立互评机制。主要是通过教师之间开展教学研讨、互听互评、教学竞赛等来实现(韶关学院经管学院每年都进行教学竞赛活动,并参加学校组织的教学竞赛活动,都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和效果)。(2)学生监控机制。这是学生的主动监控机制。教师是教学的授体、学生是教学的受体,可以说教师与学生是不可分割的教学两个载体。所以,学生不仅是教学受益者,也是教学的直接参与者,现在很多学校都把学生评教做为一项重要的教学监控手段。今后需要加强的是:一是提高学生评教的积极性、主动性,主动参与到评教中来;二是完善学生评估教学问卷的质量,从评估指标到评估内容都更加符合评教的要求;三是建立日常学生评教反馈机制,委派学生评教联络员,明确评教教师联络人,学生评教联络员可以随时提出教师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随时督促教师改进和提高。(3)学校监控机制。这是学校的总体监控机制。不仅是针对工商管理专业,是面向全校的监控机制。一是从制度上完善,主要是完善教师教学工作管理制度,从管理规范、绩效考核和奖惩办法等方面进行完善,通过制度保证对教学的规范管理;二是学校要建立人才培养的总体监控机制,应建立和完善以学校、学院领导和教务处为主体的监控机制,该机制从整体上把握各专业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及学生的素质结构和能力要求,工商管理专业应根据学校的总体要求,进行工商管理专业建设;三是完善教学督导机制,现在学校已经有校教学督导委员会,有专职人员负责对教学的日常督导,但从实际效果看还没有体现出明显的效果,原因在于督导的权威性不够、与绩效考评没有结合。所以,应当完善督导工作条例,与教师工作绩效挂钩。如果觉得缺乏权威性可组成由校内外的学科专家和优秀教师组成的教学督导委员会,分专业进行教学督导,形成教学质量监控的合力,效果会更
好。(4)社会监控机制。这是通过社会力量共同对人才培养进行监控的机制。一是毕业生离校前对学院教学的评估,请毕业生就四年的学习情况,从整体上评价课程及教师教学对自身的影响和作用;二是对毕业生工作的跟踪调查,深入了解工商管理专业类人才培养的效果,发现问题、及时改进;三是通过用人单位的反馈,对毕业生就业后的情况进行监控;四是通过校外专业建设委员会专家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审核和建议,使学生的培养更符合企业的需求[4]。
总之,地方应用型学院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动员各方面的力量积极参与系统研究,整体推进,才能取得良好成效。
参考文献:
[1]周萍.从课程体系建设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08(1):52-53.
[2]郑春华.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72-73.
[3]崔万安.工商管理专业的特教育探析[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256-25.
[4]谢奉军,黄新建.论地方综合性大学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3):37-38.
Research on Applied Talents Training Mode for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Program of Local Universities
YANG Shu蛳chen
(Economic Management School,Shaoguan University,Shaoguan512005,Guangdong,China)Abstract:It is an important issue to make research on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students training model for local universities.It is becoming considerably important for local universities to reform and innovate their present teaching plans,teaching methods,training goals,curriculums,and practice sections in order to meet China’s economic situation and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rend,in addition,to cultivate compound,applied and innovative talents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Keywords:local applied universities;business management;training mode;curriculum system
(责任编辑:陈景增)132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