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中国两岸三地新词语发展现象浅析
改革开放以来,新词语大量涌现,它们以新颖、形象的表达方式,传递着新的信息,深刻反映和体现着社会的变化与观念的更新,在人们的语言交际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以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两岸三地产生的新词语为主要研究对象,介绍了新时期中国大陆新词语的来源,并对两岸三地的新词语作了一个简略的比较研究。
标签:新时期 两岸三地 新词语
社会生活的激变,往往会引起语言要素的变化,促使新词语大量出现。这是中国汉语发展史上又一次重要变化。随着中国四个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改革开放政策的贯彻执行,中国社会出现了一个令人瞩目的“新词语大爆炸”现象。
赵克勤先生认为:“新词语是相对旧词语而言的,新与旧只是一个相对的时间概念。例如:‘五四’以后进入现代汉语的词语,对于‘五四’以前来说是‘新’的,然而与现代的新词语相比,则是‘旧’的,可以说任何时期都有新词语。”新词语就是当代社会新事物、新概念、新观念的反映(包括新出现的全社会和某年龄层、某一领域的词语,一部分产生了新意的旧词)。本文以20
世纪80年代,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两岸三地产生的新词语为主要研究对象,介绍了新时期中国大陆新词语的来源,并对两岸三地的新词语作了一个简略的比较研究。
新时期中国大陆新词语主要有五种来源:新造词、新义词、复现词、外来词、方言词和社区词语。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的观念在不断更新,新学科、新知识不断涌现,社会信息量成倍增加,原有的词语远远不能满足人们交流思想、表达感情、传达信息的需要,大量新造词便应运而生。新造词是指具有新的表达形式的词语,包括为表达新概念而造的具有新词形的词语,这样的词语占绝大多数,在现代汉语中它具有新的形式和意义,具有不可替代的语用价值。例如:“受众”“安乐死”“老龄化”“公务员”“一国两制”“房市”“价格战”“双休日”“博导”等。
“新义词”是指新时期以前一直用,进入新时期以后,在原有意义上又衍生了新意义的词,它可以在不增加新词汇单位的情况下,创造新的意义和新的组合。例如:医学词语“阵痛”原指妇女分娩时因子宫一阵一阵的收缩而引起疼痛,现在比喻社会发生重大变革时令人痛苦的情况。再如“菜单”,原指开列各种菜谱的单子,现在常用于计算机行业中,指在计算机显示屏上为使用者提供的用来选择项目的表。
“复现词”是新中国成立后现实生活中已不再使用或很少使用,新时期以来却经常“露面”的词,它包括旧时期曾使用过的文言词、历史词,还包括此前特殊社会变革时期中产生的词语,即所谓“近代新词”。它们是曾经被废弃或隐匿,而在当今社会中又重新被启用并流行起来的词。例如:“温馨”“弹冠相庆”“皇帝”“豪华”“回扣”“股票”“女士”“夫人”等。
“外来词”主要是语音或语义上借用外族语言的词汇(广义理解外来词)。改革开放以来,中外交流剧增,随着外来经济文化的涌入,作为载体的外来词也通过开放的闸门滚滚而来,汉语对外来词的吸收又形成了一次高潮。与过去相比,近20年来外来词引进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那就是音译外来词快速增加,字母词大行其道。例如:“克隆”“拷贝”“艾滋病”“B超”“CD”“UFO”等。
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地区与地区之间的交流合作的频繁,一些原属于某一方言的词语迅速跨地域流行。这种现象主要表现为北京方言和广东粤语词的广泛流行。例如:北京方言的新词语“大款”“大腕”“傻冒儿”等已融入普通话。广东粤语的新词语则有“大排档”“打工妹”“的士”“炒魷鱼”等。此外,港台社区词也开始涌入内地,例如:“非凡”“峰会”“企划”等,它们在方便内地与港台华人社区交往的同时,又进一步巩固了普通话在华人社区的标准地位。
罗常培说:“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这个民族过去靠着它来流传,未来文化也仗着它来推进,每一种地方语言都是自己的一面镜子。”语言与社会共变,是时代变化的晴雨表。香港自百年前成为英国殖民地,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香港经济腾飞,走出亚洲,走向世界,在经济上领先于大陆的距离越来越远。近20年来,香港“中文”出现了许多有趣的变异现象,港式语言特逐渐形成。而台湾则更是“命运多舛”,先是荷兰人占领,后被日本殖民统治五十年之久,后来又被国民党政府选为“栖息”之地。政治原因造成两岸苦苦相望,经济长达四十多年隔绝,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恢复对话。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台湾社会自身的发展,也产生了不少新词语。由于两岸三地政治制度、社会环境、生活方式、文化观念等都有着很大的不同,因而两岸新词语的差异也是突出的。其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政治制度不同导致语词差异。中国大陆在共产党领导下实行改革开放,由此出现一系列与此相关的新词,如:“德治”“三农”“三通”“党政分开”“一国两制”“三个代表”“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等等。香港在政治上高度自治,有着与内地不同的政治制度、多元化的政治思想和不同观点的党派组织,因而易产生不同的新词语。例如“区议会”“民选议会”“廉政公署”“”“民协”“民建联”等等。而台湾命运波折、几经风霜,继国民党以后,民进党执政,
新组词语大闹台独,导致进退两难。台湾特殊的政治生涯在词汇中也有所反映,如“金钱外交”“政治参与”“忠于党国”“台独纲领”“扁李合流”等等。
第二,经济体制的不同导致词汇差异。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进入了历史发展的新阶段,国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党和政府实行对外开放搞活经济的政策。于是出现了反映农村经济的新词“乡镇企业”“专业户”;也有反映城市工业体制改革的“责任状”“合同制”;还有反映市场经济的“个体户”“紧俏”“创收”等等。香港实行自由企业和自由贸易经济,有关经济活动的新词也层出不穷。如“转型”“恒指”“中银咭”“信用咭”“炒楼花”“炒地皮”“蓝筹股”“红筹股”等等。台湾的经济建设有“亚洲四小龙”之称,也出现许多体现其成就的词语,如“特许权”“多国企业”“出口导向”“金融中心”等。
第三,社会环境、文化观念不同导致语词差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陆开始高度重视科技教育,大力提倡和谐社会建设,因而也出现了一系列相关的新词语:“希望工程”“语言美”“素质教育”“科技兴国”等。当然,其中也搀杂了一些反应社会阴暗面的词,如“权利股”“吃喝风”“会议风”等。香港社会是中西文化、传统与现代文化交融的多元混合体,有着多元化的教育制度。反映其社会生活、文化教育的新词有“舞男”“蛙人”荷官”“沙滩老鼠”“草根阶层”“夹心阶
层”“货柜教育”“中七”等。台湾生活多姿多彩、文化教育异常丰富,近年来出现的新词语有“人脉”“情男女”“快餐恋爱”“亲子教养”“普普艺术”“女性意识”“行为艺术”“人因工程”等。
第四,由于两岸三地长期隔离,缺乏交流,在对新的外来词翻译上也有差异。例如:美国前总统“CLINTON”,大陆译为“克林顿”,港台译为“柯林顿”。再如“AIDS”原来是个英语缩略语,其全称为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对此大陆译为“艾滋病”,香港译为“爱滋病”,台湾译为“爱死病”。
长期的社会隔离造成了两岸三地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及翻译习惯的不同。大陆与港台相比,其新词语有其独特的风格与特,真实地反映出大陆改革开放以来与港台不同的社会发展的历史轨迹。相信只要随着中国大陆经济的发展,国力增强,大陆和香港的进一步融洽及台湾的回归,两岸三地的汉语就有望统一规范。
参考文献:
[1]罗玉鹃.新时期汉语词汇变异管窥[J].大连教育学院报,2002,(1).
[2]周永惠.新时期汉语词汇变化[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99,(3).
[3]赵克勤.论新词语 [J].语言研究,1988,(2).
[4]罗常培.中国人与中国文[M].北京:开明书店,1949.
(邓瑷敏,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