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04年旅游发展历程
焦作04年旅游发展历程
城市形成的推动者——焦作煤矿的艰难成长与没落
焦作煤炭最早发现是在战国时期。据《山海经》的《五藏山经》记载:“贲闻之山,其上多苍玉,其下多黄垩,多石。”贲闻之山是指焦作地区,石即煤炭。焦作是河南最早,在全国也是较早开发煤炭资源的地区。及至唐代,当地人已熟练掌握凿石取煤技术。明清时代,民间小煤窑已是星罗棋布。在当时,焦作的煤窑虽然数量众多,但基本上都是采用手工凿窑、筐装肩扛的技术,开采力度不大。
焦作矿区形成,开始大规模的采煤,是清晚期的事情。就储量而言,焦作的煤炭储量比不上山西大同等城市,但是焦作的煤炭更加纯粹坚硬、火力耐久、剩渣少、含硫量低而且无烟无臭,很受欢迎,当然也遭到了欧洲列强的觊觎。
据资料记载,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与日本签订的一系列割地赔款条约,让欧洲帝国主义国家分外眼红,刺激了它们掠夺中国财富的野心。1896年,意大利人罗莎打着调查“中日战后情形”的旗号来到中国,先后在山西、河南秘密探矿,发现了焦作这块优质无烟煤宝地。
随后,他返回欧洲注册英国跨国股份有限公司福公司,并在中国设立办事处,开办煤矿,经营生意。1902年,福公司在焦作下白作村购地设厂,开矿凿井,大量吞并本地土窑,开始了对焦作煤炭资源的掠夺。据说焦作煤炭早在福公司开采之初,就已供给英国王室御用。
为运煤方便,1904年福公司修成了河南境内第一条铁路——道清铁路,1906年,英国人在焦作一、二、三号井正式出煤,1909年开办了焦作路矿学堂,专门培养采矿、冶金和铁路方面的人才。因着煤矿的兴建,四面八方的人们潮水般涌向焦作,街道、厂房等也随着煤矿发展的需要渐渐建立起来。焦作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落,渐渐变成了一个具有数万人的大集镇。1910年,清廷下发批文,建置焦作镇。
与此同时,福公司借助铁路运输先进运输条件和蒸汽机、发电厂的现代工业技术,工业化开采很快就显示出极大的优势,这对民族煤炭工业造成了极大的冲击。
面对福公司的资源掠夺,以杜严为代表的爱国知识分子自发组成保矿组织开展反对英帝国主义,收回矿权的斗争。以靳法蕙为代表的民族资本家变分散为联合,于1914年9月,中州公司、豫泰公司、明德公司商定组建了中原煤矿公司,引进先进设备,与福公司进行竞争,这在客观上推进了中国民族煤炭工业的发展速度。
1924年,福公司的煤炭产量达到全盛时期,年产煤67万吨。截至1925年之前,焦作煤矿成为继开滦煤矿、山东中兴煤矿之后的全国第三大煤矿,煤矿工人已达11000人左右。福公司在大肆掠夺焦作煤炭资源的同时,也把现代机械化采煤生产带入了焦作,开创了焦作机械化采矿的先河,使焦作迅速成为闻名中外的优质无烟煤生产基地。
1938年2月,日本占领焦作,驱赶英国商人,福公司经营困难,遂撤离焦作返回英国,结束了在焦作四十多年的经营活动,这四十多年间福公司靠压榨剥削积累了大量财富。
日本人控制焦作煤矿后,疯狂掠取煤炭资源,用暴力驱使万余名煤矿工人每年为他们生产百万吨以上的煤炭。在占据焦作煤矿的七年里,日本共掠夺煤炭477万吨。
1945年9月8日1时,解放焦作的战斗打响。至此,被英、日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侵占蹂躏近半个世纪的焦作煤矿,才回到人民的手中。然而历经英日狂夺鲸吞又饱尝战祸,焦作煤田遭到了严重破坏,矿区战壕纵横、蒿草遍地,仅有的一对矿井中,王封矿巷道长度不足500米,倾斜巷道长度不足200米;李封矿巷道倒塌严重,生产难以为继。1949年9月,焦作矿务局成立,在党的领导下,焦作矿务局组织干部职工对矿山进行了恢复和改造才得以恢复生产,到1949年年底,王封、李封两个矿井年产原煤59.78万吨,是国民党统治时期年产量
的4倍。
经历多年战乱影响的焦作煤矿逐渐恢复,并迎来了黄金发展时期。在建国后的几年时间里,焦作作为怀川大地上的一座中心城市,依托丰富的煤炭资源,各类建材、化工、发电、制陶等产业,如同雨后春笋相继而生,到处洋溢着一片生机勃勃的新气象。
然而,煤炭资源是有限且不可再生的,像大多数资源型城市一样,焦作也难逃没落的命运。改革开放后,焦作煤矿已是常年亏损,运转困难。矿井老旧、井内涌水大、瓦斯大,而且职工冗员过多。到新世纪之始,煤炭年产量已持续衰减到300万吨左右,矿区已处在破败的境地。从一组数据不难看出焦作煤矿产业的没落:1957年全市煤炭工业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高达44.7%,到了20世纪的90年代,焦作的煤炭资源走到了临近枯竭的边缘,1999年焦作市煤产品产值下滑到仅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5%。多年煤炭产业的发展,也使焦作欠下了生态环境的“账”。2005年6月,焦作市首次进入“十大污染城市”黑名单。2008年3月,国务院将焦作列为全国首批12个资源枯竭型城市之一。
part 2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焦作旅游到底经历了什么?
众所周知,资源型城市大多因矿而建、先矿后市,经济结构比较单一,经济建设和城市发展对资源的依赖程度较高。由于资源型生产的时限性和资源有限性的约束,资源型产业从发展最终走向衰亡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如果不能统筹规划,及时培育新的主导产业,城市的发展必然停滞甚至走向衰败。
面临资源枯竭、失业严重和环境的恶化,焦作急需到一个新的经济增值点。1999年是重大转折的一年,焦作市做出了《中共焦作市委关于进行第三次创业加快经济发展的决定》,开始着力培养旅游业为焦作市的新兴支柱产业。
在21世纪第一个十年,焦作凭借着旅游闯出了一条独具特的经济转型之路,在中原大地重新崛起。焦作先后开发了云台山、青天河、神农山、青龙峡、峰林峡等五大旅游园区和十多个知名景点,五大园区共同被评为全球首批世界地质公园,成为世界级的旅游产品;“焦作山水”和“云台山”被评为中国旅游知名品牌,焦作市被授予“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焦作旅游蒸蒸日上,被社会各界称为“焦作现象”,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2004年9月,“焦作现象”国际研讨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国家层面就一个城市的旅游发展召开国际研讨会,这在我国还是第一次。
但事情不可能永远只朝好的方向发展,自1999年创造性地提出由“黑印象”到“绿主题”的城市战略目标转型后,由于得天时、地利、人和之便,焦作在旅游发展上取得骄人业绩。经过21世纪第一个“黄金十年”的大爆发,焦作旅游逐渐进入观光旅游成熟期;在第二个十年则遇到了一系列的问题和瓶颈,上升势头日趋疲软,发展步伐日渐乏力,“焦作现象”风光不再。焦作旅游景点大全景点排名
究其原因,一是旅游资源未能有机整合,云台山一家独大,光芒遮蔽其他景区,造成游客拥堵严重,影响了游览体验。二是焦作市自古就是文化名城,但优秀文化在旅游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文化产业更是没能有效建立起来。三是焦作市城市发展落后,基础设施不健全交通不便,严重滞后了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最令人惋惜的就是焦作文化产业的发展。焦作市素来就有“太极之乡”的美誉,是太极拳、太极文化的发源地。登封少林寺和温县陈家沟是中国两大功夫少林和太极的发源地,太极和少林齐名,随着少林轰轰烈烈的开发,太极未免显得有些“寂寞”。
当时的情况是,太极文化虽享誉海外,但未形成鲜明的、独具特的、品牌附加值高的文化旅游资源,也未能形成产业链延伸大的文化产品。
焦作“四大怀药”即怀山药、怀牛膝、怀菊花、怀地黄在明清时期已广泛流传,因独特的药理价值、保健作用和养生功能成为我国中医药文化中的瑰宝。但在焦作旅游城市的发展中,太极文化、怀药文化还有山阳文化、竹林七贤、韩愈故居、绞胎瓷等都没有与焦作旅游业擦出火花。优秀文化没能刺激游客,吸引游客更多兴趣,文化产业发展不起来,这是该地区文化消费处于低迷状态的原因之一。
当所有人都在为下一步发展捏一把汗的时候,焦作似乎有了新的方向,这几年,我们能清晰地看到焦作实现了从景区旅游向全域旅游的转变、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的转变、从观光旅游向休闲旅游的转变,其打造的以突出怀川乡土民俗、太行自然生态、太极修身养生等资源特的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已初见成效。
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焦作的景点连起来了,文化搞起来了,各种活动、演出多起来了,太极文化资源也被挖掘和利用起来,“一赛一节”连续出彩,太极拳携手“康养+”走向世界,太极小镇、老家莫沟、美丽源沟等特小镇和美丽乡村亮点纷呈,游客停留在焦作的时间更长了。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