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要让学生认识词与诗的不同表达形式。这首词通过写景,突出江南水乡的特点,让读者感受到农村静谧的夜景洋溢着一派生机,更以稻花飘香,人们互说丰年,显示丰收在望的喜悦。
学情分析:
6年级的学生已逐步完成中段到高段的过渡,对于高段阅读要求的达成度有所提升。有学习古诗的方法的积累,对古诗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对于抓重点字词,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体会其表情达意的作用方面难度不会太高。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诗与词两种不同的表达形式。
2. 通过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了解词中描写的景物,感悟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体会作者热
爱大自然,关心人民,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3. 初步了解古诗词中“倒装”的用法。初步学会抓重点字词感悟词中描绘意境的方法,试着迁移运用。
教学重点:
学习抓重点字词,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感悟整首词的意思。
教学难点:
根据诗句意思想象画面。
教学准备: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写作背景是什么教学课件。课前学生搜集有关作者辛弃疾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 直接导入,明白诗词形式不同,了解题目意思。
1. 师指屏幕出示的这首词,齐读课题,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预设:题目有两部分,不像古诗那样字数一样多……)
师:同学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确实与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形式上不一样,这种文体叫词,请大家看课文链接,请一个同学来读一读。
师:你们从课文链接里还了解到哪些信息?
(学生预设:词是诗的别体,西江月是词牌名……)
2. 师:所以,词是诗的一种,也是属于诗,词还分阙,就像现代文章里的自然段一样,这首词分两阙,每一句字数按照词牌的规定安排,不一定是整齐的。这首词里“西江月”是词牌名,“夜行黄沙道中”是题目。我们对比一下这首词牌名也是“西江月”的词,你能发现什么?(屏幕出示《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学生预设:同是西江月,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一样多。)
3. 师:“西江月”是词牌名, 那“夜行黄沙道中”就是题目,我们说一篇文章的题目就是这篇文
章的文眼,那你从题目中了解到什么?
(学生预设:写的夜晚,行是行走,黄沙指的黄沙岭这个地方,道是道路,题目就是夜晚行走到黄沙岭这个地方)
二、 熟读,抓韵脚an,介绍词的韵律美,节奏美。
1. 师:以前学古诗的时候,大家都是有节奏的读,同学们试着自己读读这首词,首先字音读准,然后想想可以怎样划分节奏。
指名读,问别的学生有无意见,有意见的发表,说不同的理由。师出示自己划分的节奏,强调按照诗句的意思和描述的场景划分节奏。对比学生划分的,问:老师这样划分,你明白了什么?(学生能说多少就说多少,老师不强给答案,在理解诗意的过程中再提示。)
指名读,齐读,范读相结合,熟读词。
2. 师:古诗词讲究押韵,一般是偶句末尾一字的韵母也就是韵脚,是一样的,你们一,这首词押的什么韵?从哪儿看出来的?
(学生预设:从蝉、片、前、见可以看出押an韵)
师:通过押韵,让我们读起来朗朗上口,体现了古诗词的节奏美、韵律美。
三、 解词意。
1. 回顾总结学习古诗词的方法。
师:词是诗的别体,那么理解词意思的方法和诗也就差不多,回忆我们以前理解古诗意思的方法有哪些?
(学生预设:借注释、看插图、查工具书、想画面……)
教师板书: 是的,这些方法其实我们在理解的过程中都在不自觉的综合使用。
2. 师:通过题目,我们知道诗人夜晚行走在黄沙岭这个地方,这是一个什么季节的夜晚呢?从哪些字或词发现的?
(学生预设:夏季,从明月、稻花香、蛙声看出来的)
师板书:明月是看到的(视觉),明月是说(生:月亮圆圆的)说明夜晚月亮照着大地(生:比较明亮);
稻花香是闻到的(嗅觉),说明稻谷(生:快成熟了),稻花香浓还是淡呢?(生:浓,从说丰年里看出来的)让我们感受到(生:稻谷收成好,是一个丰收年);
蛙声是听到的(听觉),一片是说声音大,青蛙多,一般来说听起来挺吵闹,烦人,你从这首词里感受到作者的这种情绪没有?(生:没有,是一个丰收年,青蛙捉害虫功不可没)除了这些,诗人还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学生预设:还看到了惊鹊、听到了鸣蝉……)
3. 简单介绍“倒装”知识
师:诗人看到喜鹊怎样了?(看注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
词里是“别枝惊鹊”,从字面顺序上看应是“离开树枝 ,惊动喜鹊”,不符合我们现代文写作顺序的逻辑,这样将词语顺序颠倒是古诗文里的一种修辞方法,叫 “倒装”,是为了达成让句子押韵及韵律规则的需要目的。
4. 师:“清风”是怎样的风?你是怎样感受到的?(生:轻微的清凉的风,夏天夜里的凉风让人感到凉爽惬意)
“鸣蝉”就是鸣叫着的蝉,听到的蝉声,感受到夏夜很热闹。
师指着板书,总结:诗人在夏天的一个夜晚行走在黄沙岭,看到了明月、惊鹊,听到了鸣蝉、蛙声、,感受到了清风,闻到了稻花香,你现在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把上阙里作者看到的景象说一说吗?
指名说。根据学生说的情况,教师相机指导。
你从上阙里诗人描写的这些景象中体会到诗人当时是什么样的感受?指名说,体会这种轻松、愉悦的心情。
5. 过渡到理解下阙。
师:在这样一个明月清风混合蛙声、蝉鸣与稻花香的夜晚,天气情况怎样?同学们自读下阙。
生:下雨了!从“两三点雨山前”看出。
理解“两三点雨山前”是“山前有两三点雨”,也是我们前面说的“倒装”用法。同样的“七八个星天外”也是倒装。
师:为什么要写星星呢?理解“七八个星天外”。
(夏天阵雨多,行走中发现夜空突然乌云四起,说明快下雨了,透过乌云缝隙只能看到几颗少量的星星)
师:下雨了,诗人想快点---避雨,到哪儿避雨?
(快点到树林边的茅店,“茅店社林边”也是倒装用法,从“旧时”可以看出曾经来过)
师:记忆中明明小树林边有个茅店,他一眼看到了吗?(没有)所以他心里想着要快点走,所以他“路转溪桥”,(先走过小溪上的小桥,又转了个弯),也是倒装用法。“忽见”,“见—出现”,忽然出现了,对于着急赶路避雨的人来说,是多么的惊喜、高兴,真是——柳暗花明(峰回路转)呀。
你能用自己的话把下阙意思说一说吗?同桌说一说。
师:下阙里诗人的情绪有什么变化?(遇雨的小惊慌,忽然见到小店的惊喜)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