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古诗词三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反思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反思一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一首田野山水名作。它以自然朴素的语言,清新爽朗的风格,让读者不仅能看到一幅鲜活逼真的田园风光,而且会自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美妙感受。
这首诗词,虽然内容不算太深奥,但文中所表达的诗词意境离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较远,要想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情感却是不容易的。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我首先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阅读。在分析课文所描绘的景象时,我及时给学生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如:“青蛙们在争说丰年,那他们会说些什么呢?”“想像作者在看到旧时茅店后的神态、动作、语言,感受作者的喜悦”等。结果学生能够积极地去想象、表达;当学生想象有障碍时,就及时引导学生结合插图进行体会。
另外,我以“读”字当头,课上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读读议议,议议读读。一方面要通过读,走进文本,走进作者,走进那些独特的历史时空;另一方面要通过读,读出意,读出味,读出形,读出神。结果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沉浸在意境中,十分准确地体会到了作者的感情。但如果课前布置学生多阅读一些与课文相关的诗词的话,我想,学生在体会词人的
情感时会更顺畅一些。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反思二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是我最喜欢的南宋杰出的军事家,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反映农村生活的词。这首词语言比较朴素,内容简单易懂,但意境非常美好。它描写了作者在夏天的晚上路过黄沙道中的所见所闻,表达了对丰收的喜悦之情,以及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写作背景是什么
辛弃疾的一生,是想“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忠君爱国的一生,是至死豪情万丈丝毫不减一分的一生,他不但有军事上的才华,还是继苏轼之后,把豪放词发扬光大的人。我对他钦佩有加,强烈地想要把这种情绪传达给学生。于是在介绍作者这一块,我没有让学生站起来读他们搜集的材料,而是自己做了关于辛弃疾的一生的简介,展示给他们看。虽然我的概括更简明扼要,既有对他一生各个不同的阶段的经历的介绍,又有对他的词的分类及取得的成就赞颂,但是我忘记了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我不能大包大揽,把自己的感受强加给学生。应该让学生通过搜集资料,来认识辛弃疾,他们说得不全面的,我再来补充。这样既锻炼学生搜集、概括资料的能力,又尊重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真正的把他们当作了课堂
的主体。我们的课堂应该是引导学生如何去学,而不是简单地教给他们一大堆知识。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说起这个道理都知道,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我却忽视了这一点。在设计这节课时,我觉得词义简单,只点了三个同学站起来朗读,作了简单评价之后,就让全班诵读,然后就草草结束了诵读这一环节。现在反思起来,自己首先没有对学生的学情有正确把握,我以为简单的,其实对相当一大部分同学来说是有难度的,他们需要反复朗读,才会对词的意境有所体会。另一方面,不管哪首诗词,其实都需要多种形式的朗读,熟练的、有感情的朗读是走进文本,走进作者内心,走进意境的必要途径。读不出节拍,读不出感情,读不出韵味,读不出神彩,谈什么体会词的意境呢?朗读是学习一首词的基础,在这一环节是偷工减料,急功近利,只会给整节课带来事倍功半的反作用。 
在分析词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词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这一环节时,我先出示图片,让学生们朗读诗句,进而说自己想到的画面。这个环节我又过于放手,引导不够。比如说“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一句,如果我给学生创设情境:青蛙在争说丰年,那他们会说些什么呢?估计学生们的思路就打开了,会说出很多自己的想象,课堂气氛会活跃很多。又比如最后一句“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我只是简单提问作者此时的心情如何。
如果提示学生们去想象作者当时的神态、动作、语言,就能让学生对作者的喜悦之情感受更为深刻。学生是有无穷的想象力,但是如果没有老师巧妙的引导,智慧的点拨,也许这些想象力会一直沉睡。 
知耻而后勇,知不足而奋进。在教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理论联系实际的差距。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不断学习,不断尝试,不断努力,用新的课程理念来打造自己的课堂,做学生的倾听者,欣赏者,做他们的引导者,领路人,让他们在课堂中学会学会学习,体验成功。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