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诗韵明诗意悟诗情(优秀范文5篇)
第一篇:读诗韵明诗意悟诗情
读诗韵·明诗意·悟诗情 ――听三堂古诗教学课有感
这次有幸参加“千课万人”活动,聆听了来自全国各地著名特级教师的精彩课堂,有平实婉约型的,有诗情画意型的,有激情澎湃型的,更有风趣幽默型的。“千课万人”真是教学领域的一个大花园,各种流派的教学风格,在这座百花园中尽情绽放。
因为本人对诗歌教学比较感兴趣,因此特别留意倾听《望天门山》、《清平乐·村居》、《村晚》三堂课。《村晚》的课堂教学环节为:读诗(读出节奏、旋律)――再读(读出画面)――还读(品味诗情)。《望天门山》的教学环节为:诗中有歌(合唱)――诗中有画(学生自画)――感受诗的意境。《清平乐·村居》的重要教学环节为:指导朗读――感受图景――领悟含义。从这三堂课的教学呈现过程中,我感受到古诗教学的共性:那就是诗中有歌,诗中有画,诗中有情。
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我正开展“读诗韵,明诗意,悟诗情”的古诗教学尝试。以下是自己在
学校一周一课中展示的课堂教学设计。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教学目标
1、在诵读中扫清文字障碍,做到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词,并读出词的节奏和韵味。
2、借助资料、联系上下文、想象,理解词的意思。
3、通过反复吟诵,品味词的意境,达到熟读成诵目的。教学重难点
重点: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夜行路上的恬静自然以及词人喜悦快慰的心情。教学设计
(一)知诗人。
课前我们来做个小游戏好吗?我来描述一个人,你们猜猜他是谁?请听好:
有这么一位词人,今存词629首,数量为宋词之冠,以豪放为主,慷慨悲壮。有这么一位词人, 忧国忧民,主张抗金,报国无门,被迫归隐。有这么一位词人,他曾醉在吴音相媚好,
羡慕白发翁媪。
他就是 ——(板书:辛弃疾)我们曾学过他的诗是——《清平乐·村居》,谁能背诵?(二)解诗题。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写作背景是什么1、引出课题
板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齐读。
2、从课题中,你知道了什么?
(“西江月”词牌名,相当于曲子中1=C,你还知道哪些词牌名?清平乐、满江红、渔歌子、卜算子、忆江南、沁园春、水调歌头)
“夜行黄沙道中”是题目,“夜”是时间,“黄沙道”是地点)
3、请大家齐读课题。注意:词牌名和词题中间有个点儿,读时要有停顿。(齐读课题)让我们,与辛弃疾一同走进那个夏夜中的黄沙道。
4、出示欣赏诗歌的要求:读诗韵、明诗意、悟诗情。
(三)读诗韵
1.自个儿放声读一读,读通、读顺诗歌,并拿起笔来断词,划出停顿。学生汇报,后课件出示
2.指名朗读,并让学生作出相应的评价,师随机引导学生读出这首词的节奏。师:谁愿意把诗流畅得读给大家听? 师:谁能读得更流利,更有节奏。
师:声音清脆响亮,口齿清楚。但是读词的时候如果能稍加停顿,那就能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来了。老师来试一试。
女生男生赛读《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3、词一般分上阙和下阙两部分,朗读时,上、下阙之间要停顿。分两部分读,再请一位同学读。(很有节奏)
4、男女生分两部分(齐读)
四、明诗意
1.学生自主学习,结合注释、词典理解诗歌大意。在书上标出不懂的地方。出示个别词语解释
(课件)
别枝惊雀:惊动喜鹊飞离树枝,来到另外树枝上。见:同“现”。
茅店:乡村小客舍。
七八个星天外:天外七八个星。
两三点雨山前:山前两三点雨。(倒装句)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道路转过溪头,忽然出现社林旁边旧时住过的茅店。
2.全班交流诗意
谁能大胆地说给大家听听?此时此刻诗人所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或想到的。
·夜晚走在乡村的小路上
月儿出来惊动了树枝上的鹊儿,轻轻吹拂的夜风中不时送来阵阵蝉鸣。
稻花香里传来一片蛙鸣声,好似在为人们的丰收而欢唱着„„
天边还偶尔看得见七八颗星星,转眼山前便洒落了两三点雨。往日在土地庙边的乡村小客店,在山路转过溪桥的地方出现。
3、师生合作读:师读意思,生读诗句。
4、想象画面读
都说一首诗歌就是一幅美丽的画面,你在这首诗中看到了哪些画面
五、悟诗情
读着这些画面,你感受到诗人想要表达什么情感了吗?(农村生活的宁静优美,丰收的喜悦)(随机出示句子)
①“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夜半鸣蝉。”
师:谁还从这一句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师:多宁静的月夜啊,词人深情地赞叹——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夜半鸣蝉。(引读)师:多美好的月夜啊,我们深深地赞叹——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夜半鸣蝉。②“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听,这响亮的蛙声想告诉我们什么?
(稻花飘香,丰收在望,就连青蛙都在为农民高兴的唱起来。浓浓的稻花香随风飘扬,还有谁闻着稻花的香味会说起丰年?)板书:丰收的喜悦 ③教师引读:
那晚,清风明月,多么宁静优美啊,读—— 那晚,稻花香里传来丰收的喜悦,读—— 那晚,天气时晴时雨,别有一翻滋味,读—— 那晚,故地重游,读—— ④指导背诵
六、补充拓展:(课件)
我们知道,古诗词是可以吟唱的,古人往往作完诗词后,即兴吟唱一番。而今天,我们将许多耳熟能详的诗词谱了新曲,也唱出了另一番风味,比如:北宋苏轼的《水调歌头》、南唐李煜的《虞美人》,岳飞的《满江红》。你会唱吗?让我们一起来唱一唱吧!
这只是说明在古诗教学上刚刚起步,以后还将不断探索,希望为古诗教学开辟一条适合自己的路。
平水镇横溪完小
章菊萍
第二篇: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古诗。因古诗的作者距今年代久远,其社会历史背景学生不易理解,故在体会 “诗情”方面颇有难度,不少古诗课都上得死气沉沉,从理解诗意到背诵到默写,对大多数学生而言,不过是 机械地“操作”过程,学生并未真正理解诗意。
在近十年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我对古诗是情有独钟的,每次课上学生也是反应热烈。因此,我愿将自己教 学古诗的一些体会在这里与各位同行交流,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正。我所选用的教材是第11册第三单元第六 课《古诗三首》,三首诗分别是《暮江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赠汪伦》。
一、兴趣,从预习开始
课堂教学应是在师生的协作中达到其目的,学生课前的预习则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兴趣,往往从这里开始。安排预习内容要使学生感到有新意,因此,我采取了“中央扩散”的方式。所谓中央,即是教材的核心,我 要做的就是在预习中让学生初步接近核心,而后带着这种初步的认识进入到课堂教学中去。
我安排的预习题是:
1、《暮江吟》中哪两句是写景的,写的是什么样的景? 哪两句是抒情的,抒发的是什么样的情?(我为 诗确定的核心是:借景抒情)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有两句诗经常为人们所传诵,请指出是哪两句?如何理解?(核心是:思 乡之情)
3、《赠汪伦》中有两句用了对比的方法表现了李白与汪伦的情谊,请问是哪两句?如何理解?(核心是 :语言朴实,情感真挚)
显而易见,对三首诗的核心处理各不相同,《暮江吟》侧重于诗的风格,《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则旨在 突出情感,《赠汪伦》则偏向于写作手法。这样做一方面是扣住诗的特点,另
一方面则是从激发学生的兴趣点 出发考虑的。让学生带着不同的问题去预习三首诗,当然比让学生用“理解诗句”这一种方法预习三首诗有趣 得多。
二、设问引入,妙趣横生
在学习《暮江吟》时我是这样引入的:小明是个喜欢文学的孩子,他非常喜欢唐诗。小红同样是个文学爱 好者,所以两人常在一起聊天。有一天小明对小红说:“唐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中成就最高的,其中以李白、杜 甫的诗为代表。今天,我讲一个李白和白居易赛诗的故事„„”这时,小红打断了小明的话:“对不起,你弄 错了!”请问,小明错在哪儿呢?
由于这一问题涉及到的是两位诗人的生辰、卒年这些细节问题,所以多数学生恐怕答不上来,实际情况也 是如此。然而,故事性的叙述及设问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悬念在这里发挥了作用。这时我再告诉他们答案: 李白出生于公元701年,死于公元762年。白居易则于公元772 年才出生,两人生活在两个时代,是见不着面的。之后再引出《暮江吟》。
在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是这样引入的:小明在小红的帮助下纠正了自己知识上的错误,知道 李白与白居易不在一个时代,于是他又接着说:“白居易的诗通俗易懂,流传
下来的诗有1914首。不过比起杜 甫来,他就不行了。杜甫多才多艺,不仅能作诗,而且懂音乐、绘画,他的诗和画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 诗’。”这时,小红又指出了小明话中的错误。同学们,小明错在哪里了?(“杜甫”应改为“王维”)这样 做,一改作者及其所处时代背景的介绍照本宣科的架式,使学生兴趣盎然,注意力集中。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