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第三单元写作指导:学写文学短评
写作导引
什么是文学短评?我们阅读各种文学作品,往往会运用语文课上学到的方法或观点,也会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分析力去品评,于是就有了对作品的评价。这种评价如果写出来,便成了文学短评。文学短评是文学评论的一种。
文学评论是根据作品的特点和自己的体会来确定评论内容的,可就作品的某一方面评论,在评论中对作品并非要面面俱到、句句评析。引述一般要选择原文中的关键词句作为行文的发展轨迹,分析和评价的语句穿插其中。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写作背景是什么
在写作过程中容易把文学短评写成读后感,要注意二者的区别。读后感需要在写作时结合本人实际、联系社会现实,侧重于写出自己的感想、体会、收获,主观彩鲜明;文学短评侧重于评析作品思想、艺术上的是非得失,揭示其产生的背景、根源,阐明它的影响、意义等,带有浓郁的理性彩。技法讲解
技法1读懂作品,选好评价点
写文学短评先要认真读作品,再结合自己的真切感受,陈述自己的见解。评论的对象应当是作品中最能触动心灵的那些描写;引起困惑或有争议的地方也可以作为评论的切入口;你对作品的独特理解,更应
当作为评论的重点。茹志鹃《百合花》中“撒满白百合花”的被子、小通讯员衣服上被撕开的口子等细节反复出现,可能会带给你特别的感受,可以写一写;闻一多《红烛》中“红烛”这一意象很独特,你也可以加以评论如:朱光潜在评析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一词时,重点抓住了语言所传达的意境,着重评析了其遣词造句的精练。
范例:《西江月》原题是《夜行黄沙道中》,记作者深夜在乡村中行路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情绪。读前半片,须体会到寂静中的热闹。“明月别枝惊鹊”句中的“别”字是动词,就是说月亮落了,离别了树枝,把树枝上的鸟鹊惊动起来。这句词是一种很细致的写实,只有在深夜里见过这种景象的人才懂得这句词的妙处。乌鹊对光线的感觉是极灵敏的,日食时它们就惊动起来,乱飞乱啼,月落时也是这样。这句词实际上就是“月落鸟啼”的意思,但是比“月落啼”说得更生动,关键全在“别”字,它暗示鹊和枝对明月有依依不舍的意味。鹊惊时常啼,这里不说啼而啼自见,在字面上也可以避免与“鸣蝉”造成堆砌呆板的结果。
(选自朱光潜《谈白居易和辛弃疾的词四首》,有改动)
【点评】朱光潜评析词的上片,首先抓住了“明月别枝惊鹊”句中的“别”字,先讲意义所在,就是说月亮落了,离别了树枝,把树枝上的乌鹊惊动起来。然后重点突出强调了“别”字的妙处,说它暗示鹊和枝对明月有依依不舍的意味。选点小而精妙。
技法2角度集中,观点要鲜明
写文学短评要善于聚焦,以小见大。比如,作者怎样渲染气氛,怎么描摹景物,抒发了什么情感,运用了哪些手法,为什么能打动读者,这些都可以作为评论的内容。要选取自己体会最深的一点来写,比如白居易《琵琶行并序》怎样传神地描写音乐,李清照《声声慢》怎样别出心裁地运用叠词,等等。范例:“后面的婆子们已都下了轿,赶上前来。另换了三四个衣帽周全十七八岁的小厮上来,复抬起轿子。众婆子步下围随至一垂花门前落下。”这细节看似轻描写,表面上是对林黛玉进府的重视,实际上作者是为了突出贾府内部非同寻常的森严等级制度。穿衣有等级,路径有等级,住所有等级,仆人有等级,主人也有等级。哪些人可以到哪里,不能到哪里。到哪里可以有哪些行为,不能有哪些行为都有严的规矩。贾府一方面极力地维护封建规则,另一方面不借为了维护这些规则挥金如土。几个婆子随、换人抬轿等细节告诉我们真正能进入贾府内部的绝非一般人。用今天的话来说,贾府有着严格的安防措施,人为隔开了贾府与社会民众的联系,突出了贾府与一般民众之间存在的巨大隔阂和尖锐的矛盾冲突。
【点评】在这篇文学短评中,作者从《林黛玉进贾府》中的细节描写入手分析,揭示出场面描写中暗含的贾府森严的等级制度。切入角度小,观点挖掘得“深”且鲜明。
技法3叙议结合,增强感染力
文学短评是针对文学作品进行评论,所以对作品的叙述是必不可少的,但“评”是目的,“叙”只是手段。文
学短评中的“叙”不同于一般记叙文中的“叙”,它叙述的是能够支撑自己观点的文字作品的相关内容,或简单复述,或概括作品节录。
“议”则包含分析和评价两方面。“分析”是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等进行揭示的过程;“评价”则是作者通过分析得到的结论,即对作品或作者艺术创造的总的看法,也就是文学短评的中心论点
范例:《项脊轩志》全文不到八百字。开头只描写了项脊轩这座阁子的清幽、静谧而又有点萧瑟、荒凉的环境,烘托出作者孤寂、凄婉的心情。接着通过老妪回忆作者的童年往事,追述作者早已辞世的母亲和祖母对他的关切和期望虽然只有几句话,几个小动作,却情深意切,娓娓动人。作者对于自己的怀旧心情,只用了两句话来描写:“语未毕,余泣,妪亦泣。”“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我们读到这里,也禁不住“心有戚戚焉”产生了共鸣。因为像这样的童年往事,几乎每个人都经历过。“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已往的岁月总会给我们留下有时模糊、有时清晰的印象,一经别人提起,就历历如在眼前,让我们重温心弦上的旧梦。这些旧梦,有时是那么美好,有时是那么怅,有时又是那么辛酸。
(选自黄秋耘《至情至语即无声》)
【点评】怀念早已辞世的母亲是通过老的回忆描写出来的,“语未毕,余泣,妪亦泣”这一朴实自然的语言,表达出真挚的感情,使读者仿佛置身其中。而“瞻顾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这一“至情至语”
则是对祖母生前无微不至的怀与般切的期望追述后的感喟。这段评论恰当地选择评论点后
叙议结合,使文章不断掀起波澜,令人读后感触颇深。
技法④整体构思,安排好结构
文学短评虽然篇幅短小,但也是一篇结构完整的文章,因此,写作时一定要注意文学短评结构的完整性。在通常情况下,一般采用以下几种形式:
1.“总分总”式结构。开头概括复述原文,点出要强调之处,引出论点。中间分析论证,边节录复述,边分析评论,还可以根据需要联系实际,适当引申发挥。结尾重新照应开头,进一步明确、深化论点。
2.论据并列式结构。这种结构开头简明地概括全文观点,然后从作品中搜集论据,一一列举分析。最后简单结尾,或作小结,或作强调,或发感慨,或谈启发等。
3.论点并列式结构。短评虽篇幅短小,但中心明确。这中心有时还可以“化整为零”,可以分化为几个分论点或具体的方面加以评述。比如对人物形象的赏析,可以用这种模式从不同角度赏析人物的具体性格特点。
浅析《归园田居(其一)》中的陶渊明形象
陶渊明29岁时才出来做官,担任江州祭酒,不久辞官,之后又断断续续做过镇军参军、建威
参军等一些小官。41岁时,他又辞去了仅任八十余天的彭泽令,从此,远离官场,过着归隐田
园、农耕自给的生活。南朝钟嵘称他为“古之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厌恶官场、热爱自然。他
把田园风光作为自己诗歌描写的主要内容,开创了田园诗这种诗歌体裁,从而在诗歌史上光耀千古。
在以“学而优则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文人普遍理想的时代,陶渊明为什
么会做出这样的人生选择?从时代背景上考察,在东晋,门阀制度非常严苛,出身寒门的陶渊明
不可能步入上流社会,他也无法实现自己“大济苍生”的人生理想,所以,在仕途中,屡遭挫折
的他,便萌生退意。陶渊明选择辞官归隐,固然跟他所生活的时代背景有关,但更重要的原因其
实在于他作为一个个体,他特别的性情,特别的形象。下面,笔者就这一问题以《归园田居(其一)》为例试做探讨。
一、顺应天性,坚守本真
“少无适俗韵”,从文本看,陶渊明从小就不愿迎合世俗,不管怎樣,他不愿失掉自己独立
的人格、自由的精神,不愿失掉真实的自我。在封建时代,人们为了既得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
人格尊严,而陶渊明一再远离官场,正是为了保全自己独立的人格。鲁迅先生说:“陶渊明代表
着作为人的独立精神的觉醒。”陶渊明历千年而不朽,其伟大正在于此。叶嘉莹也对他有很高的
评价:“在中国诗歌史上,只有陶渊明是真正达到了自我实现境界的一个诗人。”“他完成了自
己最超越、最美好的一种品格。”这都说明陶渊明有着“顺应天性,坚守本真”的自然人格。
二、厌恶束缚,渴求自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作者用“尘网”来比喻污浊的尘世,形象地写出尘世对人的束缚,而束缚的不仅是人身的自由,更是心灵的自由。一个“误”字,表达了陶渊明悔恨、厌恶而又清醒的复杂心情。在这里,诗人对自己多次出仕做官,下了个结论:错误。如果说以前为了生计多次去做官,诗人还处在犹豫徘徊之中,而此时,诗人用一“误”字,充分表达了对官场决绝的态度。由此可见,归隐田园,不是诗人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他觉悟后的清醒选择。陶渊明一生所经历的东晋时代,战乱频仍,民不聊生,到其晚年,更是血雨腥风,当时的官场险象环生,时有性命之忧,正如人们所说的:“天下名士,少有全者。”那些性情刚直的名士,很少有能保全自己的性命的。所以陶渊明虽然身在宦海,但心在田园。田园是自由的,田园也是安全的。
三、坚守真我,远离机巧
“性本爱丘山”,“我天性原本喜爱山川田园生活”,这是诗人对自己本性的真诚告白。“守拙归园田”,“守拙”意为“固守愚拙”,此说可以看作是别人对他的讥笑,也可以看作是诗人的自嘲,当然也是诗人对官场中人的反讽。这个“拙”字用得好,“拙”不同于“愚”。“拙”的反义词是“巧”,而“愚”的反义词是“智”。当然,作者是说自己不像别人那样“机巧”,而非不像别人那样“智慧”,这是对讥笑他的人有力的讽刺。“我本性中没有机巧圆滑,相反,我的本性只有纯真,我只能活出真实的自我”。
那么,诗人到底在坚守什么?他坚守的是人之本真,坚守的是人格尊严;坚守的是不向世俗低头的勇气,坚守的是对官场的弃绝;坚守的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坚守的是做人的良知;坚守的是千百年来文人的精神领地。坚守是一种精神,坚守更需勇气。总之,诗人在乱世中远离机巧,只求坚守真我的本性。
四、回归自然,安享闲适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诗人归隐之后,他的生活从此没有了尘世的喧嚣,没有了官场的争斗;没有公务缠身,没有宾客盈门,没有迎来送往,没有为五斗米折腰。有的只是虚闲清妙,有的只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情逸致。“复得返自然”——我又能够重新返回自然的生活状态。“复得”可见诗人回归田园的庆幸、喜悦之情。他回归到“园田居”,更是回归到自然,回归到精神,回归到自由,回归到
自己的本真。他不只回到了自然的家园,更是回到了精神的家园、人之本性的家园。回归到自然,虽然生活贫寒,但是他收获了官场所没有的安闲。
五、厌恶官场,向往田园
陶渊明一生没有建功立业,但他依然名垂青史,光耀千古,为什么?我们除了物质的世界,还有一个精神的世界。陶渊明正是以他恬淡真纯的人生境界,为我们营造了一座精神的家园。许多士大夫在仕途失意之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吸取精神营养,从而在芜杂喧嚣的尘世中,能像陶渊明一样保持一颗纯真、淳朴的心,在万丈红尘中,为自己营造一片心灵的田园。假如我们面临进退两难的困顿,陶渊明会是我们最大的安慰与精神寄托。这
就是陶渊明,像他笔下的菊花一样高洁、淡雅,远离尘俗,光耀千古。在他身上蕴含着人生取舍
深意的智慧、冲决尘网张扬个性的力量、融入自然享受自由的心灵与蔑视尘俗实现自我的生命,
他是我们的精神归宿与力量源泉。
[点评]这是一篇极其精彩的文学短评。它的成功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小见大,见微知著。本文由陶渊明弃官归隐这件事生发开来,以小见大,由表及里,挖掘隐藏在文
字背后的人物精神内涵,乃至其影响深远的人格力量。作者在探究陶渊明的形象时,着重分析其“坚守本真”的性格特点,并由此追根溯源,深入剖析陶渊明历千年而不朽、影响深远的文化内蕴,切入口小,却别有洞天。
2.观点鲜明,叙议结合。文章标题即本文的观点,《归园田居(其-)》这首诗体现了陶渊明“坚守本真,冲决尘网”的形象。文章主体分为四个部分,每一部分先援引诗句,再进行描述,接着进行分析。例如第六段,首先援引诗句“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再由此描述诗人归隐后的生活场景,这是“叙”;然后分析其中的情感以及产生的原因,得出陶渊明回到“精神的家园”“人之本性的家园”的结论,这是“议”。文章叙议结合,层层深入
说理透彻,令人信服。
3.巧设疑问,知人论世。文章开头先陈述陶渊明辞归隐的事实,接着介绍文人的普遍理想,由此设置矛盾,启发读者思考,激发读者一睹为快的好奇心。同时,作者在分析陶渊明的形象时,还注意结合其生活的时代背景及人生经历,知人论世,有理有据,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李清照诗词中愁的意象分析
清人吴衡照说得好,“言愁之词,必借景映托,乃具深沉流美之致”(《莲子居词话》卷二)。是的,愁本身是抽象的,是人们内心的一种抽象的感情。要把它很好地表现出来必借有形之物予以名状。
李清照的词,最使她扬名千秋的就是她的《漱玉词》,《漱玉词》现存四十九首,其中绝大部分为抒情词,而书写愁苦情怀的占百分之八十,在作品中直接用到“愁”字的就有十五处之多,其他诸如“泪”、“怨”等字在她的词中更是屡见不鲜。所以,易安词始终流露出一种浓郁的感伤情调。而这一哀愁的情绪由作者李清照借有形有之物表现了出来,使词中的愁变得可感可触。李词中常用的.意象有花、酒、泪、雁等。虽然意象不同,表现手法各异,但都表现出词人内心深处的万般愁情。
一、用花表现愁
李清照性情纯净,热爱大自然,尤其喜好花类。对花的欣赏、关注,曾是她少女生话的重要内容;花,也曾牵动着她的少妇情肠,寄托着她的深情相思;咏花,更是她晚年孤苦无助,满是创伤生活的心灵外化。花之所以被采集词人笔下而寓象征意义,是因为她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结果,她将“花”作为抒情的凭藉,一种意象的物象,赋予其人的情感来表情达意。因为它们必然随着时间的消磨,季节的更替,大自然的风吹雨打而枯萎、而凋谢。唯其如此,美好纯洁的价值才显得更加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