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养琰社会主义的几种模式
宋养琰:社会主义社会的五种模式和三种类型
2011年11月15日 15:22
来源:人民网
一、五种社会主义五种模式
“社会主义”源于古拉丁文Socialis,意思是:同伙的,同志的,同等的。其本意包含着平等、友爱、集体等内含。到近代,这一词演变为英文的Social,意为“社会的”。这个形容词再加后缀ism,即构成为现在英文中的Socialism(社会主义)。在英文中,Socialism是与individualism(个人主义)对立的。而individualism(个人主义)正是资本主义社会特别是自由资本主义时期流行的价值观。从词源上看,社会主义是个人主义的反义词,暗含着社会主义是以个人主义为价值核心的资本主义的对立物,是指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理想社会。所以,现在人们一般在泛义上把社会主义理解为主张和追求建立一种不同于资本主义并高于资本主义的新的理想社会制度的所有思潮和实践。
“社会主义”一词最早见诸于莫尔的《乌托邦》。距今大约有四。五百年的历史了。如果从18世
纪“空想社会主义”算起,中间经过傅利叶、欧文、圣西门等,也有200多年的历史。这都成为过去。在现实生活中,更是五光十,自称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多达70余个,遍及欧亚非拉美。依我看,真正对社会影响较大的,还是在19世纪即马克思时代到来之后。如果从马克思时代开始,到目前为止,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泛而言之,先后也有几十种的提法,但就其有代表性、典型性、影响面较大的所谓社会主义模式或范式(大都是伟人提出的),大体有以下5种:
第一种是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模式。
2005年,在参加恩格斯逝世110周年大会上,法共领导人安德列阿尼曾发言说:在马恩经济学说中,包括社会主义三种具体模式:一是科学的社会主义模式;二是计划的社会主义模式;三是市场的国家会主义模式。在后来的国际共运中,更多关注的是科学社会主义模式。我这里侧重讲的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计划社会主义模式。马克思恩格斯首先在《共产党宣言》后来在《资本论》一卷中都讲:共产主义或社会主义就是要“消灭私有制”,(包括资本主义)“建立公有制”,并在“生产资料公共占有的基础上,重建个人所有制”;还说,未来社会将在资本创造物质基础上,实现劳动和劳动条件的结合,即劳动者和生产资料所有权的结合,“
以自由联合的劳动条件去代替劳动受奴役的生产条件”。在这个社会中,没有商品、货币、市场,更没有资本、利润。这个社会能使产品极大丰富起来,并对产品生产、交换实行有计划的调节和分配,和对个人消费品实行有计划的按需分配。
马克思对社会主义的基本信条是人的解放。他认为,在这个社会中,人们生活在自由联合体中,人的个性和才能都得到充分的解放和发展。恩格斯指出,在马克思和他的著作中, 对“未来的社会主义新纪元的基本思想”, 最适宜用《共产党宣言》中的一句话:“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来表述。
问题是,虽然马克思、恩格斯为人类设计了一个未来充满魅力的社会,即科学社会主义,并成为人类的崇高理想,但是,这种学说,传播愈百年,到现在为止,在这个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已经实现或将要实现,也看不出未来什么时候在哪个国家能够实现和首先实现?
第二种是欧洲一些社会民主党、社会党、工党的民主社会主义模式。
这些党是怎样产生的呢?1871年,巴黎公社失败之后,国际工运处于低潮,到70年代末和90年代,国际工运才又逐步活跃起来,随之在欧美许多国家成立了工人政党,分别命名为社
会民主党、社会党、工人党。他们为什么不命名为共产党,这与当时恩格斯的观点有关。1884年2月,恩格斯在给一位朋友的信中说“‘共产主义’一词我认为当前不宜普遍使用。”1889年7月,恩格斯提议,由德国民主党和法国工人党带头,召开了由22个国家工人政党参加的国际社会主义者代表会议,这就是后人称之的“第二国际”(在这之前,有一个国际工人协会称为“第一国际”)。总的说来,“第二国际”中所有政党,包括社会民主党、社会党、工人党所搞的社会民主主义运动,都是为了寻求如何不通过暴力而能达到的社会主义的道路。大体上说,在经济上,他们看重的并不是生产资料是公有或私有,而是经济民主。他们主张,在扩大公共财政的基础上,建立多种形式的社会保障制度,实现有差别的社会公平和公正的分配。有人把这种社会称之为“福利型的社会”;在政治上,他们不主张暴力革命,而更重视在议会中争取多数,实现“和平过渡”,平稳地夺取政权,并利用这种政权,推进社会主义各项建设。民主社会主义有一个信条: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真正的民主;没有民主,也不会有真正的社会主义。他们还认为,社会主义离不开私有制,离不开资本主义,因为只有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经济才能快速或高效地发展社会生产力,并利用和与资本主义相伴的市场,才能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创造出为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所需要的并与其相适应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从而更有成效地去建设、发展和壮大社会主义。否则,社会主义的一切都无从谈起。 民主社会主义因为源头不同,也多种多样,也有左、中、右之分。
第三种是列宁斯大林的集权式的社会主义模式。
列宁斯大林的“社会主义” 模式是怎样形成的呢?恩格斯逝世前后数十年,资本主义处于平稳发展时期。进入20世纪,资本主义重新遭遇危机,并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这场战争造成“第二国际”大分裂:出现了所谓“保卫祖国”和“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革命战争”的对立。后者是列宁的主张。列宁于1911年在《论欧洲联邦口号》一文中指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当时,列宁是马克思主义最权威的解读者。他对马克思主义的修改,不叫修改,而叫发展。十月革命”就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取得胜利的。
列宁逝世后,产生了列宁主义的称号。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即1919年,成立了“第三国际”(共产国际)。1923年,“第二国际”改名为“社会党国际”。于是在两个“国际”之间,产生严重对立。前者被称为“正统派”,后者是“革命派”,后者把前者称之为“修正主义”。随之就有了走向社会主义的“两种道路”:一条是欧洲的民主社会主义的道路,一条是苏联式的所谓科学社会主义道路。
列宁过世后,又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直至1953年斯大林逝世,斯大林把这种“社会主义”发
展成为一个非常完整的范式,即:社会主义==公有制(国有和集体所有)十计划经济十按劳分配。这里有三个要点:1)公有制是起决定作用的;2)国有制即全民所有制是所有制的最高形式;3)要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必须不遗余力地实现由集体所有制向全民所有制的过渡。如今有人把这种社会主义称之为“国家社会主义”。因为这种社会主义的财产权是属于全民的或集体的,实质是国家的,因为是由国家投资兴办的,一切权力归国家,一切收益归国家。 大而言之,斯大林的社会主义不仅在经济上搞集权,在政治、思想上也搞集权,是实行全面集权或垄断的社会主义。所以又有人称它为“集权社会主义”。又称“斯大林似的社会主义”。西方作家卢森堡在《俄国革命》一书中把这种社会主义称为“无社会的社会主义”。这就是前苏联和前东欧一些国家以及在计划经济年代的中国所奉献的所谓经典式的社会主义社会范式。
第四种是晚年所主张并实行的“一大二公”社会主义模式。
晚年所主张并实行的“一大二公”社会主义模式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从斯大林那里学来的。与斯大林的关系有深厚的历史根源。这要从中国共产党与第三国际的关系说起。中国共产党是在第三国际领导下成立的,原本是第三国际远东的一个支部。第三国际对中共实行家长制管理,而第三国际又是在苏共控制之下的一个组织,所以苏共和中共形如“父与子
”的关系。当时中共的一些重大问题,要由斯大林派来的顾问认可。南昌起义后,中共有了自己的军队和政权,按苏联的建制,把我们的军队叫“红军”,把我们的政权叫“苏维埃”,王明还提议把中国共产党“布尔塞维克化”。解放后,一边倒,以苏为师,抛弃了新民主主义,毫不犹豫地把斯大林的社会主义模式全盘照搬过来,而且在实践中有所发展,即在经济上搞“一大二公”,并认为越“大”、越“公”越好。晚年把全部热情都倾注在生产关系变革上,仅用极其短暂的二、三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任务,建立了所谓的以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为基础的公有制一统天下的制度。紧接着于1956年,就宣布,中国已建成了社会主义社会。这个社会,在物质极端短缺的情况下实行大体平均的分配原则。紧接着又用众运动的办法,搞总路线、、人民公社,人民公社比苏联的集体农庄还大和公。在政治上,他创造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斗私批修,反修防修, 割资本主义尾巴,防止资本主义复辟。接着由他发动的“反右派”、“反右倾”、“四清”、“文化大革命”等运动,都是在这种思想路线指导下和在这个社会中发生和进行的。其后果,不次于斯大林搞的“大清洗”和“莫斯科大审判”的“无法无天”的行为!几乎把一个好端端的中国推到全面崩溃的边沿。
第五种是所主张和创造的“中国特的社会主义”。
所谓“特”,首先是与前几种社会主义理论或实践比较而言的,即这种社会主义理论或实践不同于上述的几种社会主义。从经济上看,最本质、最突出的特征:一是,由于生产力不发达或很不发达,因此,首要任务,必须毫不动摇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二是,大力发展多种经济成份,包括发展以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当时之所以提出“三个代表”,就是为了要团结资产阶级,发挥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中的作用,因为他们仍然是先进生产力重要因素;三是必须发展市场经济,主要利用市场运作,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组合和配置,提高社会经济效率和效益,增多财富,扩大积累,提高收益;四是, 必须使多种经济成份共存共荣,并相互竞争,在竞争中发展,共同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昌盛和繁荣,进而达到增强国力,社会繁荣,人民富裕(首先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求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五是,对外开放,引进外资,引进技术,引进人才,开拓国际市场,实现内外交换,以求融入世界经济行列。六是,坚持和平发展的道路,其中包括科学发展、自主发展、开放发展、合作发展、共同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总的说来,“特社会主义”,就经济层面而言,就是以公有制为主导,发展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私人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市场经济,实行对外开放,在共存、共容、共同竞争和发展中,以求达到和谐、繁荣和共同富裕的目的。把现阶段的“特社会主义”又称之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促其反正从我国实际情况看,比较而言,“中国特社会主义”,不仅包含了早期所主张的“新民主主义”内容,也包括了欧洲社会民主党所主张的民主主义或民主社会主义的一些因素,而且还大大超越了“新民主主义”或“民主社会主义”。
“中国特社会主义”的发展,到现在为止,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从1978到992年,即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的“南巡”讲话。在这阶段上,完成了拨乱反正,进行了两轮具有决定意义的改革:从农村到城市的改革和从沿海城市到全国城市的改革,开创了中国特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二是从的“南巡”讲话到2001年“入世”的成功。小平同志非同小可的“南巡”,是在当时国内外极其复杂的大背景下,肩负着改革成败和党与国家命运的使命踏上征程的。他的“南巡讲话”,直接起到了力挽狂澜,扭转乾坤的作用,端正了以市场经济为改革取向的大方向,使改革在新的形势下红红火火地开展起来,进一步推动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和发展,加快了工业化进程。三是2001年“入世”到“奥运”在中国举办的成功。中国加入“世贸”是改革历程的历史性转折。入世后,开放式的改革跃居主导地位,国门大开,中国经济大踏步地走向世界,融入全球一体化潮流。一方面,世界范围内的一切文明、文化,都在全球化进程中对我们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促进了中国的进步,加快实现中国现代化的步伐。另一方面,中国表现出来的强大“竞争力”,GDP、外贸与资本项目下的“双顺差”
、科学技术、城市化都呈现出爆炸式的增长。世界各地的资本潮水般地涌进中国,中国生产的商品也潮水般地涌向全球,因而中国被泛称为“世界工厂”。由于中国与世界双向交往频繁而扩大,在“世界影响中国,中国影响世界”的互动中,重心逐步向中国方面倾斜,从而中国的声望、形象、地位等又以前所未有的提高了。四是从“奥运”到现在。30年的改革开放,不仅已蓄积了我们有足够的力量来承办这样一次国际性的盛会;同时,在世人面前,还展示了我们由改革开放绽放出来的新中国的崭新形象,并表明中国不仅是数千古老的文明古国,而且也是一个充满活力和能量的、能承担国际义务的、对世界负责任的现代化的泱泱大国。事实证明,我们做到了这一点。“奥运”举办的成功,大大地推动中国特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进程。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