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零部件命名
第三章    车身零部件命名规则
第一节    白车身零部件编号原则
汽车零部件的编号规则,行业标准QC/T265—2004”,明确了汽车零部件编号的表达式如下所示。
a) 零部件编号表达式之一:
b) 零部件编号表达式之二:
c) 零部件编号表达式之二:
  汽车零部件及设计文件编号原则,企业标准Q/SQR.04.003—2007,明确了汽车零部件编号由整车设计代码(或机型代号)、分组号、零部件顺序号、尾注(设计变更代号)组成。完整的零部件编号表达式如下,其中□表示字母,○表示阿拉伯数字。
组号:用2位数字表示汽车各功能系统分类代号,按顺序排列。
分组号:4位数字表示各功能系统内分系统的分类顺序代号,按顺序排列。
零部件顺序号:由三位数字表示功能系统内总成、分总成、子总成、单元体、零件等顺序代号;零部件顺序号应符合下列规则:
1.零部件顺序号为001009表示功能图、装置图、原理图、布置图、系统图等为了技术、制造和管理的需要而编制的产品号和管理号。
2. 总成件顺序号的第三位必须是“0”,零件顺序号的第三位不得用“0”。
3. 对称零件其上、前、左件应先编号为奇数,下、后、右件后编号且为偶数(“0 除外)。总成件编号容量允许的情况下也遵循该原则,如总成对称,零部件顺序号上、前、左件总成为010030,其下、后、右件总成的零部件顺序号分别为020040
4. 共用图(包括表格图)的零部件顺序号一般应连续,且按尺寸加大或减小的顺序给。
5. 零部件编号同时遵循以下原则:
      1在编号容量允许的情况下,零部件顺序号在编制过程应尽量在总成、分总成、子总成及零件之间建立隶属关系。例如:总成的零部件顺序号为000,其分总成为 100,子总成为110,零件为111等。
2)对某分组分解成多少分总成、子总成,依据该分组的复杂程度而定。对于某分总成当其子总成总数大于9个,该分总成在编号时可占两至三个分总成号。例如:一台车的制动硬管都是在十几根以上,而每一根制动硬管都是由两个以上零件组成的子总成,编号时可占用35061003506200两个分总成号。每个制动硬管子总成分别为350611035061203506130350614035061503506160350617035061803506190350621035062203506230……。
3)对于某子总成当其零件总数大于9个时,该子总成在编号时可占两至三个子总成号。
白车身零部件编号同样也执行“Q/SQR.04.003—2007”标准,车身各模块的组号和分组号如表30所示。(表中未列入部分参见Q/SQR.04.003—2007”标准)
30  车身常用各模块的组号和分组号
分组名称大全
组号
50  车身
 
 
分组号
名称
 
 
5000
车身总成
5001
车身固定装置
5002
车身(驾驶室)翻转机构
5004
车身(驾驶室)锁止机构
5005
放物台
5006
车身外装饰
5010
车身骨架
5012
伸缩棚装置
5014
绞接栅及转盘机构
 
 
组号
51  车身(驾驶室)地板
 
 
分组号
名称
5100
车身地板总成
5101
车身地板零件
5103
车身地板护面
5107
车身地板盖板
5108
工具箱
5109
地毯
5110
地板隔热层
5111
进风口罩
5112
售票台
5120
驾驶区地板总成(前地板总成)
5121
驾驶区地板
5122
纵梁
5123
横梁
5124
压条
5130
乘客区地板总成(后地板总成)
5131
通道地板
5132
5134
5136
5150
侧面地板
纵梁
压条
中间踏步总成
5133
5135
5140
5160
后地板
横梁
前踏步总成
后踏步总成
5172
车身下防护装置
5173
车身下防护板
5174
车身下导流板                             
 
 
组号
53  前围
 
 
分组号
名称
 
 
5300
前围总成
5301
前围骨架及盖板
5302
前围护面
5303
杂物箱
5304
前围通风装置
5305
副仪表板
5306
仪表板
5310
前围隔热层
5315
高架箱
 
 
组号
54  侧围
 
 
分组号
名称
 
 
5400
侧围总成
5401
侧围骨架及钣金(或侧围零件)
5402
侧围护板
5403
侧围窗
5404
侧围窗升降机构
5405
中间立柱
5406
三角窗
5409
内行李架
5440
侧围隔热层
5441
行李舱门 
组号
56  后围
 
 
分组号
名称
 
 
5600
后围总成
5601
后围骨架及盖板
5602
后围护面
5603
后围窗
5604
行李箱盖
5605
行李箱盖绞链及支柱
5606
行李箱盖锁及手柄
5608
行李箱护面
5610
后围隔热层
5611
刮水器
5612
洗涤器
5613
隔栅
5614
导流板
 
 
组号
57  顶盖
 
 
分组号
名称
 
 
5700
顶盖总成
5701
顶盖骨架及盖板
5702
顶盖内护面
5703
顶盖通气窗
5704
5710
顶盖外护面
顶盖隔热层
5709
5711
行李架总成
顶盖升降机构
5713
应急窗(安全窗)
组号
61  前侧车门
 
 
分组号
名称
 
 
6100
前侧面车门
6101
车门骨架及盖板
6102
车门护面
6103
车门窗
6104
车门玻璃升降机构
6105
车门锁及手柄
6106
车门铰链
6107
车门密封条
6108
车门开关机构
6109
车门滑轨及限位机构
6110
6112
车门气路
车门应急开启装置
6111
车门气泵
组号
62  后侧车门
 
 
分组号
名称
 
 
6200
后侧车门总成
6201
车门骨架及盖板
6202
车门护面
6203
车门窗
6204
车门玻璃升降机构
6205
车门锁及手柄
6206
车门铰链
6207
车门密封条
6208
车门开关机构
6209
车门滑轨及限位机构
6210
车门气路
6211
车门气泵
6212
车门应急开启装置
 
 
组号
63  后车门
分组号
名称
6300
后车门总成
6301
车门骨架及盖板
6302
车门护面
6303
车门窗
6304
车门玻璃升降机构
6305
车门锁及手柄
6306
车门铰链
6307
车门密封条
6308
车门开关机构
6309
车门助力撑杆
6310
后门窗刮水器
6311
后门窗洗涤器
6312
后门窗除霜器
 
 
组号
84  车前钣金零件
 
 
分组号
名称
 
 
8400
车前钣金零件
8401
散热器罩
8402
发动机罩及锁
8403
前翼板
8404
后翼板
8405
踏脚板
组号
85  车箱
 
 
分组号
名称
 
 
8500
车箱总成
8501
车箱底板
8502
车箱边板
8503
车箱后板
8504
车箱前板
8505
车箱板锁
8506
车箱座位
8507
车箱工具箱
8508
车箱篷布及支架
8509
车箱护栏
8511
车箱挡泥板
8514
后门骨架总成
8515
翼开启机构
8516
顶棚外蒙皮总成
第二节   车身零部件的箭头系统
整车装配的基本过程:由“零件单元体 子总成 分总成 总成 油漆车身 整车”的过程。
汽车零部件箭头系统的划分的目的:明确零件单元体、子总成、分总成、总成、油漆车身及整车在装配过
程的隶属级别关系。
根据奇瑞公司的相关规定,汽车零部件箭头系统的划分原则:
1.  整车—1Y
2.  油漆车身及装配在油漆车身上的各总成零部件—2Y
3.  白车身总成(含车门总成)—3Y
4.  组成的部件的分总成、子总成、零件单元体分属3Y4Y5Y······(视其装配层次确定)。
车身零部件的箭头系统划分原则:
1. 油漆车身—2Y
2. 白车身总成(含车门总成)—3Y
3. 白车身骨架总成(不含车门总成)—4Y
4. 组成白车身骨架总成的分总成、子总成、零件单元体分属5Y6Y7Y······(视其焊接层次确定)。
9Q21白车身总成箭头系统划分的一个示例。
9  Q21白车身总成箭头系统划分示例
第三节 车身流水号打刻技术要求
车身流水号是企业为了记录某一产品生产总量的统计号,即生产流水号,某一产品的车身流水号与“VIN”代码一一对应,国标或行标对车身流水号没有强制要求。
奇瑞公司车身流水号的编号规则:
1. 车身流水号字体要求:拉丁A型字中的直体,字高10mm,字体中心距6.1mm,字深不小于0.3mm,打刻平面区域不得小于20mmX130mm
2. 车身流水号与“VIN”代码一一对应。
3. 车身流水号采用“隐藏式流水号”(“隐藏”定义:是指必须通过拆卸才能看到)。
4. 对于某一车型,车身流水号必须从000001开始依次顺序使用,如果产量超过6位数,需要重新确定车身流水号。
5. 车身流水号打刻位置优先选择车身右侧骨架的零件上,材料的屈服极限不大于340Mpa
如果打刻操作不便,也可以采用板条打刻好后焊接在车身骨架零件上。
上述未说明的,可参见“Q/SQR.04. 16142011——隐藏式车身流水号编号规范。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