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发展问题探讨
中国高校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发展问题探讨
摘要:中国高校自1998年新设地理信息系统本科专业以来,经过1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地理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在发展中暴露出一些问题,如专业目录名称与本学科内涵不相适应、专业重复建设、盲目扩大规模、人才培养缺乏特等,引起许多学者的重视与讨论。本文在分析我国高校地理信息系统本科专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基础之上,针对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实践教学体系、师资队伍和精品课程等方面提出了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发展;人才培养
20世纪90年代,我国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教育随着地理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有了跨越性的发展。在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地理科学下新设地理信息系统(070703)专业,该专业毕业生可以授予理学学位或工学学位。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经过10多年的建设,为社会培养了大批研究型、开发型和应用型地理信息系统专业人才。随着我国学科专业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发展,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发展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引起许多学者的重视,并开展了深入讨论。笔者结合十余年的地理信息系统教学和科研经验,在分析我国地理信息系
统专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之上,剖析了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给出了建议与对策,以期望在不远之将来,能使我国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发展更上一层楼。
一、我国高校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发展现状
1999年全国开始招收地理信息系统本科专业以来,至今已超过160余所高校开设了地理信息系统本科专业。随着地理信息系统社会需求空间的不断增大,在地理信息系统本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发展过程中,已逐步呈现多元化、层次化和规模化的发展格局,具体特点表现如下。
1、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发展迅速。根据《中国普通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大全》和高考填报志愿参考系统统计表明:2000年,我国共有37所院校设立了地理信息系统专业,2003年增加到93所,到2009年全国共有169所高校招收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本科生,反映出地理信息系统本科专业在全国迅速增加的趋势。导致高校地理信息系统本科专业发展迅速主要原因包括:一是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培养的是复合型应用人才,适应面广;二是社会发展对地理信息系统人才需求日益增加。
2、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地域分布不均衡。根据我国高考招生信息发布平台——高考填报志愿参考系统的2010年数据统计结果显示,经济相对发达省份,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分布相对集中。造成这种分布不均衡的原因,一方面主要由人才需求拉动造成,部分优势高校瞄准社会需求,在自己强势专业的基础上创办了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另一方面是部分院校盲目跟进市场人才需求,在师资力量、软硬件设备、实验条件等都不完全具备的情况下,盲目创办地理信息系统专业,造成专业分布既不均衡,又不合理。
3、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课程设置日趋合理。笔者之一曾受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和教育部高等学校地球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地理分委会的委托,于2003年开始对100多所高等学校的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教育状况跟踪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课程设置呈现日趋合理的趋势,具体表现为:
(1)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日趋完善。大多数综合型大学、师范院校和理工科院校的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课程设置都从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到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三个方面,系统地进行了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建设。(2)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课程设置体现了重视原理与方法、设计与开发、应用与管理合理配置,部分院系还开设了地理信
息系统工程和网络地理信息系统方面的课程。注重在课程设置中实现专业知识扎实、基本技能过硬、创新思维养成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3)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课程设置中各具特,不同院校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课程突出了自身的特和优势。例如:具有地理学师资优势的院校,其专业课程设置往往突出地理学方面的应用;理工科院校,根据自身特点,其专业课程设置往往突出地质、测绘或者计算机及信息科学方面的应用。
二、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分析
近年来,随着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社会化的同时,地理信息系统的专业化趋势也愈加明显,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必须认真研究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探索新时期和新形势下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发展规律,培养人民满意的地理信息系统专业人才。
1、专业目录名称与本学科内涵不相适应。现行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和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实行以来(见下表),随着形势的发展,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例如,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在名称上并不完善,它容易使人联想到一个技术系统,而不是一个二级学科;同时,它的名称未能涵盖地图学、遥感等地理学知识领域。为此,一些专家建议改称为地理信息科学专业。
2、专业重复建设,盲目扩大规模,人才培养缺乏特。社会发展需求影响着地理信息系统专业人才的供求关系。前几年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状况好,部分高校在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增设和扩招上,表现出一定的盲目性,办学规模扩大过快,各自特不突出,导致毕业生明显供过于求。尤其2009年夏季,受世界金融海啸的冲击,世界经济不景气,许多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毕业生因缺乏较强的专业能力,出现就业困难的状况。
有学者做过两项调查分析,236人参加了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就业前景毕业前理想的地理信息系统工作的投票,186人参加了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的调查。让人深思的是,毕业前有9%的人希望毕业后离开地理信息系统,而毕业后有13.3%的人最终从事与地理信息系统一点关系都没有的工作。
3、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与社会需要脱节。各高校开办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时,主要是依托已有相关专业构建课程体系,无论是学科基础课程,还是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皆与地理信息
系统专业培养目标及社会需求脱节。如某些综合大学与师范学院依托地理科学主业开设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地理科学理论课程多,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课程少;某些工科院校依托测绘工程或计算机科学设置课程,要么以测绘工程课程为主,要么以软件开发设计课程为主。这样的结果是:学生就业出现什么都懂、什么都不会尴尬局面。还有因师资不足,凡涉及地理信息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的课程不能开设,学生在空间分析、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二次开发与应用能力得不到锻炼,在工作中暴露出地理信息系统应用能力差,直接影响到该学校地理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的声誉。
4、资金投入不足,硬件设施不配套,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目前,高校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同样受到发展速度与投入增量不同步的影响,专业建设经费不足,仪器设备陈旧且不配套。特别是西部地区部分高校,在追求规模发展过程中,因资金不足与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对教学仪器设备与运行保障经费采取紧缩政策。如某二本院校开办地理信息系统专业4年,在校学生200余人,而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设备投入不足50万元,没有一件先进的专用数据采集、分析处理与输出设备。教学运行以实践教学经费不足尤为突出,直接影响到学生培养质量,例如某重点大学地理信息系统本科生为毕业论文做准备的生产实习,每位本科生的经费至今维持20世纪80年代的200元。
5、教师专业素养与教学水平亟待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关系到学生的专业教育与培养质量。目前状况是一些院校现有的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教师是从相关学科转入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他们所学的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知识并不系统,甚至一些教师没有从事实际地理信息系统研究、开发和应用的经验。而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本身发展又很迅速,这使得一些教师很难胜任所承担的核心课程与专业课程教学任务。
大学以教学为本,但目前对教师业绩的评估标准却重科研轻教学,对教学的激励机制远不如科研,教师业绩考核标准导向错位,教师教学水平停滞不前。
6、教材建设与课程建设不同步,教材内容更新滞后明显。根据沈婕、汤国安等学者的调查研究表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基础课教材不适应专业教学需要,主要表现为基础课教材品种繁多,但内容老化、重复、质量低下;实验教材与实践平台不配套等问题。
三、建议与对策
结合上述分析,笔者认为,为使我国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健康快速发展,培养适合社会需求和国家发展需要的合格地理信息系统人才,建议采取以下对策。
1、科学论证专业设置与专业目录名称。目前教育部高等学校地球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正在开展本科专业设置方案调整工作,借此机会,应对学科定位与专业目录名称认真论证。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