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适应性研究
作者:李 悠
来源:《高教探索》2009年第03期
作者:李 悠
来源:《高教探索》2009年第03期
摘 要: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调整和专业设置必须从区域经济和社会需要出发,与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相适应。以广东为例,造成高职专业设置供需脱节、专业质量滑坡的原因在于,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存在盲目性,与行业、企业和职业界的联系不够紧密,以及学校间无序和不当竞争等等。为使高职专业结构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必须在宏观管理和调控的基础上,促进职业教育市场的建立与完善,推进产学合作多元化发展,加强品牌专业建设,提升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广东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产业结构;核心竞争力
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要与整个区域经济结构相适应,这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石。进一步而言,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是高职院校专业调整和改革的主要依据,其产业结
构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及专业规模。因此,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根据区域经济中的产业结构、产业政策与产业发展和人才需求的规格,科学合理地调整和设置专业,对改善专业结构和提高专业建设的水平质量,提升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本文着重于广东省高职教育专业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发展的适应性研究,提出了广东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若干设想。
一、广东省高职院校专业结构基本状况
在全国高职教育蓬勃发展的同时,广东高职教育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高职院校数逐年增加,专业学科大类和专业设置也越来越多。广东高职院校由2000年的27所增长到2002年的40所,到2007年6月,高职院校已达到70多所[1],专科专业种类达到271种,分布在19个专业大类的专业点数达2237个。表1按高职专业大类对广东省近年专业设置的变化进行归纳对比。
从表1中可以看到,广东的高职专业总数在近三年有较大的发展,其中财经、电子信息、制造、文化教育大类专业占有较大的比例,交通运输、财经类专业增长幅度较大,农林牧渔大类专业所占比例偏少,无明显增长。此外,数据还显示,公安、文化教育、艺术设计与传媒、土建、电子信息、轻纺食品等大类专业呈负增长趋势。
二、广东省产业结构现状及调整趋势
近年来,广东省以产业结构调整为核心,对经济结构进行了战略性调整。经济产业结构格局呈现出第一、三产业比例下降,第二产业比例逐年上升的态势(具体如表2)。[3]
表2显示,近年来广东省的GDP增长率逐年上升。其中,第二产业在全省GDP中占的比重最大,平均为50.8%,且逐年上升;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也较大,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最少,但第三、第一产业均呈下降趋势,出现典型的“二三一”排序。这种人均GDP逐年增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却不升反降的现象,有学者谓之“离经”现象[4],而且这种状况在短期内难以改变,甚至会有加剧的趋势。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在于现阶段广东省生产要素配置全球化,产业结构调整重型化,服务业发展滞后。
从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来看,推进第二、三产业优化升级,是现阶段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的主要任务。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施做大做强电子信息、石油化工、家用电器等支柱产业,加快发展装备制造、钢铁、汽车等主导产业,积极培育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产业,限制发展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和低水平劳动密集型产业。[5]对于第三产业,要进一步发展壮大金融、信息服务、文化、旅游、房地产等行业;以发展现代流通业为突破口,大力发展商务服务、现代物流、会展、科技服务等生产服务业;规范和提升商贸、餐饮、旅馆等传统优势行业。[6]此外,广东将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大力发展具有岭南特和附加值高的生态型效益农业,做大做强畜牧业和海洋水产业,加快海洋综合开发,发展高效生态养殖业。[7]
三、广东省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适应性及其分析
表1的数据显示,三年来,广东省高职专业设置从2004年的750个增加到2007年的1738个,在19个专业大类中,主要集中在制造、电子信息、财经、文化教育等几大门类,其中与第一、二、三产业相对应的高职专业所占百分比平均值分别为:1.05%、23.4%、75.55%,与产业结构的整体分布状况不太协调,主要表现在与第一、二产业相关的专业设置数量偏小,与第三产业相关的专业设置数量偏大,与广东支柱性产业紧密联系的专业比重偏低。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专业盲目扩张,专业结构适应性差
由于缺乏整体的设计规划和论证等相关制度安排,高职院校在专业扩张上存在盲目性,与行业、企业和职业界的联系不够紧密,市场化程度不高,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模糊。高职院校对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包括产业政策、劳动力市场前景和自身条件分析力度不
够,缺乏长远考虑。一方面,供过于求的专业人才仍然被大批培养,造成毕业生的就业困难,而真正急需的人才却得不到满足,引起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紧缺。统计表明,2004年末,中专及以上学历技术人才主要分布在第三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差距将近50万人;初级技术职称及以上技术人才也主要分布在第三产业,第三产业比第二产业人才数量多80多万人。[8]广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的统计数据表明,2007高职热门专业年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用人需求量比重分别为1.27%、53.64%和45.09%[9]。可见,人才的供需状况存在结构性失调。
此外,许多高职院校不顾自身实际和本身的特性,盲目增设新的热门专业。据一项研究显示,2004年广东省多数高职院校在一年内新增了5个以上的专业,其中有9所院校申报了10个以上的新专业,甚至有两所学校新增了20个以上的新专业。[10]专业设置增长速度过快,势必造成师资、设备、投入跟不上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的步伐,从而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二)行政直接干预过多,公共服务缺位
尽管广东高职教育有很大的发展,但职业教育改革的阻力还是很大,具体表现在:一方面,依然存在较强的计划性指令,如高职院校的自主招生一直得不到很好的落实;另一方面,
缺乏有效的宏观调控手段,公共服务的政策和力度不够,企业和行业参与的省级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委员会和服务平台未能建立与发展。这样,往往造成学校出于院校本位,对专业发展与产业发展相关性不够重视,新专业的设置缺乏严格的科学论证和市场调研,在一定程度上带有随意性、粗放性和盲目性;学校对投入大、经济效益不明显而社会有需要的专业缺乏热情。以广州为例,造船、造纸、钢铁等广州市传统优势产业和有一定市场需求的相对应的专业设置非常有限,而对教育等投入相对较少的短线专业,则不顾市场需求情况大规模招生。[11]
(三)学校质量意识不强,过份追求短期效益,忽视特和品牌专业建设
受“小而全”思想的影响,许多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过程中,仅仅考虑本校的短期利益,盲目追求规模效应,造成全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重复过多,形成扎堆现象,专业点规模效益低,学校特不突出。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在于:第一,在发展观方面,把学校发展完全等同于扩大学校的办学规模,盲目多建校舍、多设专业、多招生;第二,在质量观方面,由于高职教育宏观管理体制与评价监控机制尚不完善,部分院校希望通过专业规模和学生数量的增长,来赢得社会对学校的认可。
四、广东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改革设想
由于“离经”现象还会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存在,因此,在专业结构问题上,高职院校在考虑办学超前性的同时,必须兼顾区域产业结构发展的特点,真正以市场需要和就业为导向,培养区域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这不仅需要高职院校对专业结构进行改革和调整,而且有待于政府、学校、企业和社会角的进一步调整,形成合力,达成利益共享、互利多赢的格局。
(一)加强宏观管理和调控评价力度,促进职业教育市场的建立与完善
教育行政部门要及时发布各专业人才培养规模变化、就业状况和供求情况,并根据学校教育资源配置的情况、毕业生的就业率、岗位适应率和办学综合质量,调控与优化专业结构
布局。要通过社会认可制度和社会舆论监督,对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进行宏观管理与调控,实现总量控制。高职院校应根据广东产业结构变化的实际情况,对产业需求不大、学生就业率不高的专业加以限制与调整;优先发展第二产业急需的专业,扶植发展第一产业需要的专业;鼓励发展特专业。要大力发展高端制造类专业,加快培养数控、模具、机电一体化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等高技能人才;积极调整旅游类专业,改变旅游人才短缺与旅游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错位现象;扩大护理专业规模,解决护士人才紧缺的问题,适应护士学历提升的需要;会计、文秘、计算机应用和公共管理类专业规模需要适当控制。同时,要建立紧缺人才培养基地,重点投入,强化考核,提升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水平。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