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工学结合为特征的高职教育管理模式是一种将工作和学习相联系并互为补充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
运用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教育资源,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岗位能力为主线,通过学校和企业的优势互补,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关键词]工学结合;高职教育;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603(2018)15-0284-02
我国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管理模式分析
解建强
(共青科技职业学院,江西共青城332020)
一、我国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管理模式的基本形式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我国基于工学结合的高
职教育管理模式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其中以订单培养式、项目驱动式、工学交替式等三种模式为主。
(一)订单培养式
订单培养式是指由职业技术院校和企业按照协议,依据用人单位的人才标准实施的人才培养办学模式。订单培养式的基础是校企双方发挥各自的优势紧密合作,学校利用自身比较鲜明的办学特和专业优势。根据企业对人才需求和标准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展订单式培养。
(二)项目驱动式
“项目驱动式”是指校企双方通过具体的项目制订针对性较强的人才培养方案,其专业的定位和培养目标依据相关项目而定。互派人员到对方开展培训,
企业为学校提供项目和学生技能学习场所,学校帮助企业提高员工素质和管理水平,同时也为企业客户提供相关专业毕业生,形成了一种互惠互利的机制。
(三)工学交替式
“工学交替式”是指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基本目标,根据职业能力的形成特点,组织学生在学校与企业
两种不同的学习环境,交替完成理论与实践知识学习的过程。这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这种培养模式是围绕实现专业培养目标为核心,重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发现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二、我国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一)人才培养定位不够准确
对行业状况作深入分析和研究,这是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准确定位的前提。行业调整和转变对培养目标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目前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认识上的主要问题是:(1)对学校而言,由于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存在模糊认识,在人才培养具体目标的制定上难以把握,对职业能力、基本素质和
发展后劲的培养缺乏严格标准,往往顾此失彼。(2)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定位不够准确,对人才培养的关键问题认识不清。能专升本是众多家长和学生选择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3)从政府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方面看,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推进过程中,高等职业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而高等职业院校的实际承受能力远远不能满足其培养人才的要求,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缺乏系统分析与研究,表现出一定的盲目性和不确定性。
(二)专业设置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体现在专业设置和建设上,出现两种极端:一种是学校能办什么专业才设什么专业,丝毫不考虑市场急需,这种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的培养模式,也是导致高职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另一种极端是为抢夺生源,就盲目主观地开设热门专业,在专业设置上短期行为较明显。教学质量低劣,在某种程度上出现误人子弟的现象。高职院校专业主要是“技术专业”,而不是普通高等教育意义上的“学科专业”,适用性和应用性应该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主要特点。
树立按照市场需求设置专业的导向,适应社会需求,满足区域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专业设置由传统教育资源导向型转变为市场需求导向型。因此,各高职院校应遵循当地产业结构和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专业设置方针。
(三)传统的办学模式不能适应新的需要
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需要建立新的教学管理体系。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组织形式已经无法适应工学结合的要求,旧的办学模式不能适应新的需要。对到企业指导教师的业绩考核、工作量计算、津贴分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学生分散在不同的企业顶岗实习,实习成绩的考核很难统一标准,在教学质量监控上,缺乏过程管理和实时监控,使工学结合的实效大打折扣。
高职热门专业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对师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授课
校企◆社会◆实践
校企
作者简介:解建强(1964—),湖北大学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现任江西共青科技职业学院质量管理办公室主任,研究方向:职业教育质量管理。
284--
重理论,轻实践,从书本到书本的现象与职业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相距甚远。
(四)教材内容滞后,高等职业教育特不鲜明
在我国职业教育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研究不断探索,随着对职业教育内涵理解的不断深入,教材建设所存在的问题愈发凸显出来。突出表现在教材的应用技能所占的比例过轻,而基础理论分量偏重。高职特没有反映出来。缺乏对职业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和专项能力的科学分析。
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所传授的知识与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的不相适应。即使是选用的教材,其内容仍然陈旧过时,内容体系不但偏重理论性,而且也不能反映一线岗位对相应知识和技能的要求。
三、我国实施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管理模式的对策
(一)制定政策和法规,确保新模式实施
制定政策和法规,确保新模式实施。政府理当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借鉴国外经验,政府可以通过制定政策、法规和条例来协调和支持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发展。目前在人事、财务、奖惩、信贷、税收、考核等公共管理方面尚未制定配套的倾斜政策和鼓励性措施,如企业参加工学结合不能减免教育附加税,也不能像职工教育那样将费用列入成本,从而无法提高企业参加工学结合的积极性。根据国外的经验,鼓励企业参加工学结合一种最好的办法就是制定政策,让企业感到为国家培养有用人才是大有可为的。如英国政府规定,如果企业安排学生到企业工作,联合培养学生,企业可以减免教育税。同样,加拿大政府也通过退税政策来鼓励企业参加工学结合。国外的经验显示,在工学结合发展中,对学校的经费支持十分重要。如美国1965年通过并在1968年修正的高等教育法规定,学校可以利用有关条款规定的款项制订工学结合发展计划。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政府通过税收政策和增加高等教育法相关条款旨在提升用人单位的参与度,提高学校开展工学结合的积极性。
(二)构建工学结合课程建设模式
工学结合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已经逐渐被大家所认识,构建工学结合课程建设模式,应在优化和改进教学环节方面下工夫,可采取以下具体策略:
1.理论课程教学以“必需、够用”为标准。职业教育突出的是应用能力培养,强调的是动手。课程设置要
符合行业(职业)岗位需要,要对专业理论课程进行综合化改革,精简课程中理论性过强的部分,充实课程中技术应用性部分,以增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实践表明,“必需、够用”一定要以社会对人才的能力要求为准。
2.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方法上,应还原高等职业教育应有的特,改变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突出实践和创新在教和学中的地位。把教与学看成是“学习—实践—创新”的过程,灵活运用案例法、演示法、现场参观讲解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重视教育技术对教学改革的推动作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3.改革考核方式,凸显职教特。改变传统的以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为主的单一闭卷考试方法,吸收行业、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参与高等职业院校的考试考核工作,甚至有些课程的考试考核完全由行业、企业或者技能等级考核机构来实施,实行教考分离。通过对考试考核的改革,以科学的考核促进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三)教材融入岗位职业技能的模式
高职教材必须融入岗位职业技能,对理论部分遵循必需、够用的原则,这种兼顾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教材应既能适应职业岗位对能力需求的综合性,又能满足高度专门化的职业技术岗位的要求。
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定位侧重于实践性与应用性人才,选编教材就必须考虑实践性的特点。我国高职院校大部分教师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的,缺乏社会实践锻炼。高职院校应制定政策和制度,鼓励和支持教师深入实际、深入企业,经过企业的锻炼和社会的锤炼,提高其自身的社会实践能力,在编写过程中就会把岗位的人才需求、规格和企业现状融入教材。实训内容更贴近实际。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针对性更强。高职院校应积极吸纳企业人员参编教材,企业人员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对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的实际要求了如指掌,校企合作更能凸显产学研融合的优势,从而更快实现高职院校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总之,以工学结合为特征的高职教育管理模式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内涵,理应成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管理创新的手段。国内外职业教育实践表明,大力推广工学结合的教学管理模式,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通过学校与企业的深度融合,不断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教学与实践的无缝对接,能够做到让学生“毕业就能上岗,上岗就能上手”之目的。为此,深入研究基于工学结合的教育管理模式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杨晓杰.关于CBE教学模式若干问题的研究[J].农业与技术,2004(24).
[2]朱利军,屈有安.国外典型高职教育模式的比较与剖析[J].职教论坛,2005(6).
[3]耿洁.构建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框架设想[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1).
[4]陈解放.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可持续发展的理性期待[J].中国高等教育,2008(9).
[5]李辉,吴博.我国高职教材建设现状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7(4).
[6]叶萍.高职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教育探索,2004(8).
[7]王焕勋.实用教育大词典[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8]赵志.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精彩语句:以工学结合为特征的高职教育管理模式是一种将工作和学习相联系并互为补充的管理模式。
285
--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