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问题与对策
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专业设置是高职院校所有教学工作的逻辑起点,也是区域性专业布局结构管理的重要内容。文章分析了高职教育专业设置的特点及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分别对高职院校和区域性行政管理提出了对策建议。对于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必须以需求为导向,依据专业目录,坚持科学的专业设置路径和方法,打造复合性的专业集特;对于区域性行政管理,必须建立健全政府积极干预机制和专业调控预警机制,加强行政管理和调控。
[关键词]专业设置 专业布局 职业能力 专业集 预警机制
专业设置是指专业的设立与调整,设立是专业的新建与开设,调整是专业的变更或取消。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必须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职业的需要。专业设置是高职院校所有教学工作的逻辑起点,它是影响高职院校办学质量、办学特的重要因素,也是区域性教育行政部门布局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本文根据广东、江苏、云南、河北等地的高职教育专业设置情况分析,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特点及问题,重点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高职教育专业设置的特点
1.专业门类齐全、覆盖率高。与国家的专业目录对比,各省市高职教育专业设置呈现专业门类齐全、覆盖率较高的特点。以江苏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为例,总体来看,无论是《目录》中的专业还是重点产业的专业,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覆盖率较高,专业门类较为齐全。2010年,一级专业大类覆盖率为95%,二级专业类覆盖率为83%,三级专业总覆盖率达54%。各省市的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也呈现与经济发展和产业体系要求紧密联系、专业门类越来越齐全、覆盖率越来越高的特点。
2.形成了集式发展结构。高职教育专业类别众多,但规模差异大。按国家专业目录归集,各省市高职教育专业设置均呈现集式的发展结构,大都集中在财经、电子信息和文化教育大类专业。以广东省高职院校为例(见图1),专业设置既分散又集中,有19个专业大类,专业大类多,但又以财经、文化教育、电子信息、制造、土建和艺术设计传媒为主导,形成集式发展结构,这六大类的比重分别占28%15%13%10%8%5%,合计占总体规模的81%
二、高职教育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
1.专业盲从、重复设置情况严重。许多高职院校为了便于招生和分配,在专业设置过程中更
多注重短期热门的需要,缺乏对专业设置的严格科学论证,忽视专业布局的规划,从而造成几个弊端:一是专业重复建设。福建省高职院校专业集中在财经、电子信息和文化教育三大类,有782个专业,占专业总布点数的54.31%;其他15个大类共有655个专业,占总布点数的45.69%。浙江省高职院校开设的专业中,专业重复布点在15个以上的专业共有18种,其中,有24所学校开设计算机应用技术和会计专业,21高职热门专业所学校开设机电一体化技术、电子商务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并且招生人数很多。广东省2011年专业布点在20个以上的专业有31个,其中,商务英语、计算机应用技术、物流管理、电子商务四个专业在半数以上的高职院校都有开设。二是成本低的专业开设多。以广东省为例,2011年,布点在20个以上的31个专业中,有18个是文科类专业,占布点专业总数的58%;布点在40个以上的专业有10个,其中8个是文科类专业,说明文科类专业重复设置严重。这些专业开设的硬件条件较低,开设成本小,学校为了减少成本,拉拢生源,没有顾及市场的人才饱和程度以及毕业生就业情况,盲目跟风开设。对于那些硬件条件较高的专业如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模具设计与制造等专业,由于前期投入比较大,有些甚至需要建设相关的实训基地,因此开设这类专业的学校并不多。三是内部竞争加剧。一些具有明显专业导向和清晰办学方向、规模较大的高职院校,开设一些与该校办学特无关的热门专业以获取生源和扩大学院影响;而一些本来规模较小
、办学实力不强的高职院校,为了抢占生源而不得不开设所谓的热门专业,形成恶性循环,导致教育资源的浪费和专业设置结构比例的严重失调。有文献指出,专业布点超过20个,将会加大生源和就业竞争系数,不利于专业的生存、发展和毕业生就业。
2.专业定位不清,专业内涵不一致。尽管国家专业目录和标准规定了每个专业的培养目标及规格,但目前各校的专业开设过程存在较大差异。例如,某学校的机电一体化专业培养目标表述为:本专业培养面向机电类行业,从事机电设备设计、制造、安装调试、维修与管理的高技能人才;另一学校的机电一体化专业培养目标表述为:本专业培养具备机电一体化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掌握机电设备的结构和控制,了解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应用技术,能够从事机电一体化设备安装、调试、操作、管理、售后服务与维修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等等。不同院校、同一专业的培养目标在表述方式及定位上存在不同,有的表述具体,有的表述笼统;有的定位在设计层面,有的定位在操作层面。目标定位的不同,必然造成人才培养质量的差异。
3.专业设置前瞻性弱,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设置明显滞后。以广东省为例,《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确定了高端新型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LED、生物、高端装
备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八大重点发展的产业。广东高职院校的电子信息大类专业为高端新型电子信息产业提供了一定的人才保证,但是新能源汽车产业、新材料新能源方面的人才匮乏。2011年高职汽车运用技术专业的学生只有319人。电力技术类只有电厂设备运行与维护、供用电技术两个专业,能源类的专业只有制冷与冷藏技术专业,基本没有与新能源相关的专业,更无新能源汽车方面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这与广东发展新能源汽车战略极不适应。4.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匹配度不高,结构性短缺严重。按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匹配的理论,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应基本匹配。对广东、福建、浙江、海南、河北、天津六个省市的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对比(如右表所示),可以看出, 各省市第一、二产业的专业设置相对不足,尤其是第二产业即服务制造业的专业设置短缺严重,而第三产业的专业设置严重过剩,有的省份超出三十多个百分点。如果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结构长期偏离产业需求,必然影响职业教育的整体水平,这也是目前职业教育不被社会认可、满足不了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的重要原因,应引起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除此之外,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中还存在专业类结构性短缺的现状,如广东省高职文化教育大类专业占高职教育专业规模的15%,规模居于第二,年培养能力达35000人,而语言文化、教育类专业在其中的比例高达94%,未满足文化娱乐服务业对人才的需求。
5.专业设置的管理评估机制欠缺。目前我国不少省市已放宽专业设置的审批权,如2012年广东省教育厅取消了高等学校高职专业(不含特殊专业)备案,可见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有较大的自主性和灵活性。高职教育专业审批基本以鼓励为主,各地行政管理部门的约束条件不多,只要学校申报,符合程序,就可获批准。这种专业设置的管理方式既不利于增强高职院校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也不利于区域性的专业调控。因为高职院校大都从本校出发设置专业,尤其是专业设置论证的过程缺乏充分的调研和科学的分析。如前所述,专业盲从情况严重,加之区域性的专业统筹管理评估体制缺失、调控力度不够,必然导致布局结构不合理,不能适应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规模、结构和质量的需要。因此,必须紧密建立起区域性专业设置预警机制和评估调控机制,在政策制度层面规范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引导高职院校开办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的专业,以及一些投入大、社会急需但不热门的专业,促进高职院校形成专业特和差异化发展格局。
三、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的对策建议
1.以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一是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职业岗位、职业和技术领域来设置专业,立足地方,紧贴地方经济,面向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
最大限度地满足地方经济的需要,这是专业生存与发展的前提。二是关注学习者的需求。设置学习者迫切需要就读的专业及教育层次,是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基本要求。一般而言,学习者的主观需求深受经济社会客观需要的制约与影响,因此,满足经济发展需要与关注学习者需求是一致的。但是,必须要注意学习者的主观需求有时带有盲目性,要积极开展职业和专业的引导工作。
2.依据专业目录规范设置专业。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应依据教育行政部门颁发的专业目录及有关文件规定。专业目录规定了专业划分、专业名称及所属门类,反映了培养人才的业务规格和就业方向,是国家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规划职业教育发展、设置与调整专业、实施人才培养、安排招生和指导毕业生就业、进行教育统计和信息处理等工作的重要依据,是进行行政管理和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指导性文件。2004年教育部颁发了《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目录(试行)》和《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将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划分为19个大类、78个二级类、532种专业,并提出了专业大类原则不变、专业类相对稳定、专业基本放开的原则。
3.坚持科学的专业设置路径。职业院校专业设置是一个慎重而严谨的过程,科学的专业设置
路径见图2。第一步,开展社会调查,确定专业是否有社会需求;第二步,通过职业能力分析,确定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格;第三步,可行性研究,决定新专业是否新设,旧专业是撤销还是调整。第三步若不可行,则不新设或取消原有老专业;若可行,则进入第四步专业规划,即新设专业或调整变更原有旧专业。专业规划包括制订专业培养方案和配置教学资源。对于专业变更,到第六步专家论证阶段即可实施;对于新设专业,还要通过第七步上报审批备案,才能正式设置和实施,一共八个步骤。
4.加强职业能力分析。职业能力分析,就是要对所覆盖的职业岗位或技术领域中的工作性质、内容以及相关层次人才所应具备的职业能力进行具体化描述,确定职业应包含的主要操作技能、专业知识、行为方式的内容及范围,了解岗位专项能力要求,以确定专业应满足的具体要求。在职业分析的基础上,对相关职业进行归并,确定职业及其能力要求,为专业划分和设置提供重要依据,这也是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及内容的重要基础。职业能力分析必须依托行业主管部门或企业人员的参与,对岗位应具备的具体能力要求进行客观、详尽和可操作性的描述。职业能力分析有专门的方法,如北美运用的DACUM方法包括任务领域、单项任务和任务行为,英国的国家能力标准包括能力单元、能力要素和操作标准。从专业设置的宏观层面来看,国家有关主管部门应给出职业分析的结果,如美国确定了高度标
准化、科学化、规范化的国家职业标准;英国基于国家职业标准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闻名于世;德国形成了以工商会IHK证书为代表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我国在国家职业分类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开发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职业分类的合理性,职业标准的覆盖率、权威性、实时性都有待进一步提高,鉴于此,职业能力分析大多由各个职业院校完成。
5.打造复合性的专业集特。一是要坚持复合性原则。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既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又要着眼于学校的长远发展,采取长线专业与短线专业结合、宽口径专业与窄口径专业并存、主干专业与辐射专业贯通、学历专业与职业培训互补等策略,明确自身优势和特,确立科学的专业建设规划,确保专业设置和专业结构调整的科学性、前瞻性和有序性。二是要打造专业集。专业集特化是学校差别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专业是由一个或多个办学实力强、就业率高的重点建设专业作为核心专业,若干个工程对象相同、技术领域相近或专业基础相近的相关专业组成的一个集合。打造专业集,同一专业共享课程、师资及设备等资源,可大大提高办学效益。四、区域性专业布局结构管理的对策建议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