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
摘 要: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引发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麦可思公司连续两年调查应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状况,对大学生就业情况进行了描述。调查发现,虽然应届毕业生在毕业时的就业率较低,但半年后的就业率有明显上升。不同专业和学校类型毕业生的就业率有所差异,不同地域和不同类型企业或单位接受毕业生就业的数量不同,不同专业、职业、就业单位的毕业生薪资水平不同。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率 工资水平
20 世纪 90 年代末期,中国实行大学扩招政策,导致 2003 年以来大学毕业生数量猛增,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加大,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当前最突出的社会问题之一。为了能较深入、准确地了解大学生就业的状况,麦可思公司的“中国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课题组从 2007 年开始,每年对毕业半年后大学生的就业状态和工作能力进行全国性调查。本文是 2008 年 2-3 月对毕业半年后的 2007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的调查分析①。
一、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
(一)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远高于毕业时的就业率
图 1 为 2007 届大学毕业半年后的流向图。按图 1 所示的比例计算,大学毕业生就业人数占毕业生总数的比例为 84.9%(55.1%+28.6%+1.2%)。按劳动经济学的惯例,就业率的计算基数不应包括正在国内外读研究生的人,因此就业率计算基数应为适合就业的人((84.9%+12.1%)),据此,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约为 87.5%(84.9%/97%)。
按图 1 所示的比例计算,失业大学毕业生的比例为 12.1%——有 9%的人还在继续寻工作,有 0.9%的人无业但正在复习考研和准备留学,另有 2.2%的人放弃求职和求学(所谓的“啃老族”)。
另外,回答毕业时就已经落实工作的有 55.8%,大大低于半年后的 87.5%实际就业率。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提高有两个原因:一是毕业生有更多的时间来工作;二是毕业生对就业市场的认识加深,在遭遇到求职挫折后会调低偏高的就业期待。因而,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过程被推迟到毕业以后还在继续进行,毕业时的就业率(初次就业率)不代表毕业生的真实就业状态,不宜用来考核大学,大学毕业半年后的就业指标更为稳定和真实。
图 1 还显示出,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关工作的比例为 55.1%,从事与所学专业无关工作的比例为 28.6%,大约每三个就业的应届大学毕业生中就有一个从事与专业无关的工作。与专业无关的就业的每一个百分点的就代表着约五万大学毕业生的专业知识没用上。这说明,高等教育资源存在着严重的浪费现象。另外,中国大学毕业生中,自主创业的比例占1.2%。
(二)2007届毕业生就业率高于 2006 届毕业生
图2显示了2007届毕业生在2008年的就业情况与2006届毕业生在2007年的就业情况的对比。可以看出,2007 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略高于 2006 届的应届毕业生。与专业相关的就业也有增加。这表明,与 2006 届毕业生相比,中国 2007 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略有提高。
另外,与 2006 年应届大学毕业生相比,2007 年应届大学毕业生国内外读研人数不增反降,原因可能是:2007年中国经济发展态势良好,甚至“经济过热”,就业市场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量大,当毕业生有好的就业机会、加之近几年研究生毕业同样也遭遇就业难的现状,让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读研三年后的就业形势难以预期,不如抓紧好的机会、先就业再说”,于是应届毕业生读研的比例与上届相比有所下降②。
高职热门专业(三)不同类型大学的就业率有所差异
不同类型大学生的就业率有所差别。研究型大学(“211”高校)毕业生的半年后就业率为 94%,毕业时就业率为 88%,半年后就业率比毕业初始就业率高 6 个百分点。非研究型本科大学(非 211 普通高校)的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为 90%,毕业时就业率为 59%,约三分之一的就业是在毕业后半年内实现的。高职/专科院校毕业生的半年后就业率为 84%,毕业时的就业率为 43%,近一半的毕业生是在毕业半年后才到工作。
从学校的专业类型来看,外语、外贸类的高校就业率较高。比如,在被调查的 2113 所院校中,就业能力指数排名最高 10 所院校分别为:外交学院、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北京语言大学、广东外语外贸易大学、深圳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上海杉达学院、上海海事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和东北财经大学等。
(四)就业率最高和最低的专业
就业率最高的本科专业前10名为:机械电子工程(100%)、医学检验(99.1%) 、医学影像学(99%)、注册会计师(98.4%)、物流工程(98.3%)、勘查技术与工程(98.2%)
、建筑学(97.9%)、车辆工程(97.7%)、信息安全(97.2%)、过程装备控制工程(96.8%)。从中可见,这些专业的就业率,最高的达到100%,最低的也有96.8%。在就业率最高的专业中,
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其专业性很强,其他专业毕业生不易进入,这些专业所就业的领域是中国增长较快的行业或职业,如医学仪器、建筑业、运输业、注册会计师等。这表明,对专业训练要求较高的专业其就业率处于最高行列。另外,在就业率最高的10 个本科专业中,月薪在2500 元以上的有8 个,2500 元以下的只有两个。总体而言,就业率最高的本科专业,薪资也较高。
就业率最低的本科专业前10 名为:音乐表演(72.1%)、运动训练(73.9%)、中医学(77%)、美术学(79.5%)、音乐学(83.9%)、生物技术(84.2%)、体育教育(84.3%)、生物工程(84.3%)、农学(84.6%)、应用心理学(85%)。就业率最低的专业主要集中在两大类专业,一个大类是艺术类专业,包括美术、音乐和音乐表演专业;另一个大类是生命科学类专业,包括医学、生物学和农学专业。就业率最低的本科专业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都在85%以下(含85%);绝大多数月薪都在2000 元以下,只有三个专业刚刚超过2000 元,
大大低于本科应届的2483 元的平均水平。这说明,就业率最低的本科专业,“薪情”也不乐观。
(五)热门和冷门专业的就业率
图 3 所列是最热门本科专业(就业人数最多的专业)的供应量和就业量。从图中可见,这10 个热门专业的半年后的失业人数达 6.7 万,占本科总失业人数的 32.9%。其中三个专业的毕业生在半年以后失业人数在万人以上,另外,这 10 个热门专业的半年后就业率分别为 9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91%(英语)、95%(会计学)、91%(国际经济与贸易)、91%(工商管理)、86%(法学)、92%(电子信息工程)、96%(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89%(汉语言文字)、90%(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另外,由于上述这 10 个热门专业的毕业生数量庞大,虽然失业率并非最高,但实际的失业人数很大,这 10 个专业中有九个列位于失业人数最多的十个本科专业中,仅有“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这个专业之外。热门专业失业严重,十个最热门专业占了本科半年后失业总人的 32.9%,对各高校、地区和全国的失业总体水平影响最大。对失业人数最多的专业的招生人数采取宏观控制,消除供给结构性失业,才能有效降低失业总水平。
调查显示的最冷门的 10 个本科专业(就业人数最少的专业)分别为水产养殖学、医学影像学、编辑出版学、审计学、勘查技术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药物制剂、运动训练、医学检验和德语,这 10 个专业的就业需求量都超过毕业生的供给量。冷门本科专业的就业量少,供应量也少,因而就业率相对较高,其中的 10 个最冷门的专业名列就业率最高的专业。
二、大学毕业生的基本流向
(一)最热门的 10 个职业
图 4 是2007届大学毕业生最热门本科职业前 10名。从图中可见,这 10个职业的需求量基本都在 3 万以上,最高的行政秘书和行政助理职业需求量接近 10 万人。不过,这 10 个热门职业,只占了本科毕业生的职业总数的 1.5%,其总就业人数 53 万,占了本科毕业生半年后总就业人数的 26%。另外,从图 6 中可见,不同的热门职业之间薪资差距很大。计算机程序师、电子工程师(不包括计算机)、销售经理、口译和翻译这四个职业的月薪最高,在 3000 元左右;而初、高中教师的月薪分别为 1654元和 1765 元,与最高的相差将近一倍。中等薪资水平的职业,月薪在 2500 元左右。这说明,薪资水平的差异性与职业的热门程度
没有正相关的关系。
(二)就业单位类型和自主创业
图 5 列出了毕业生就业的企业类型分布。科研看道,民营企业/个体是2007 年应届大学毕业生的主要雇主,本科毕业生就业人数的 36.2%和高职/专科毕业生就业人数的 57.1%都受雇于民营企业,占到中国大学应届毕业生就业总数的 40.2%。
另外,从企业规模来看,中小企业是应届大学毕业生的主力军,300 人以下的企业雇佣了 48%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其中包括本科毕业生的 40%,高职/专科毕业生的 55%。2007 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为 1.2%。其中,高职/专科毕业生的自主创业比例为1.6%,是本科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 0.7%的两倍多,研究型大学(“211”高校)的自主创业比例最低,为 0.5%。就业好的毕业生体自主创业比例低,虽然研究型大学的毕业生被视为最具知识型创新的大学毕业生体。高职/专科毕业生的自主创业技术含量比较低,多是自谋职业,解决生计而已。
(三)地域分布和省际流动
调查数据显示,本科毕业生最多的中西部地区的大学就业压力最大,本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提供不了大学本科毕业生所需要的工作机会。因此,这些地区的毕业生在其大学所在省就业的比例大大低于其大学所在地的比例,如在中西部中等发达地区,仅为本科大学毕业生提供了 28.9%的就业岗位,甚至不能满足该地区高校自己培养的毕业生的就业要求(该地区培养的大学毕业生人数占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的 50%)。
然而,占生源(34.6%)和教学资源(34.3%)均超过三分之一的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却为大学本科毕业生提供了一半以上的工作,接纳了全国 61.3%的应届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不仅吸纳了大量本地区高校培养的大学毕业生就业,也为外地来的毕业生提供了工作机会。
本科毕业生就业率排前三位的分别是上海、广东和江苏,其中上海市本科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高达 96.6%。经济发达地区往往为大学生就业创造了更多的机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往往会受到当地就业市场的影响,北京、上海、广东,除了本省市高校培养的毕业生留在本地就业,也吸引了大量外省市优秀毕业生流入。如表 1 所示,中国 2007 届大学毕业生省际流动频繁,从流动比例上来看,广东、上海、浙江、北京四地的毕业生净流入比例分别为 185.2%、 130%、117%和70.8%,均大幅度超过其他省/市,其中广东的人才净流入率更是
遥遥领先。 在调查分析的 23 个省/市中,人才净流入率为正值的省/市依次还有江苏 22.3%、天津16.3%、福建15.9%、山东8.2%、广西 3.5%。其他人才净流入为负值的省/市中,重庆(-4.3%)是唯一的一个直辖市, 此外, 还包括如四川(-39.7%)、陕西(-52.8%)、湖南(-60.5) 、湖北(-65.2%)这样的教育大省,在东三省中,黑龙江(-65.9%)和吉林(-68.2%)的人才净流入率最后垫底,只有辽宁的情况相对稍好,但也净流出了-12%的毕业生。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