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策略研究
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策略研究
作者:杨明鄂 刘华柏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2018年第44
        【摘要】工作室是一种以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新模式。本文以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研究对象,阐述了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提出的背景、意义以及相关的一些对策建议,以期对高职其它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起到参考作用。
        【关键词】工作室 人才培养模式 艺术设计 策略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工作室制教学平台的湖南高职艺术创意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编号XJK17CZY054)。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44-0022-01
        一、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提出的背景
        近年来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为艺术设计人才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艺术设计人才市场需
求旺盛,每年的艺术设计专业招生持续增长。然而,我国的艺术设计高等职业教育在课程设置、市场定位、人才目标、培养环节等各方面都有待完善,以适应社会各界需求。工作室起源于西方艺术创作领域,起初是一个职业活动单位,后来慢慢发展具有师承关系的制度体系。学生根据所学专业进入不同专业领域的工作室,具有专长的师傅带领学徒们在工作室中进行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职业素养以及实践技能。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了许多杰出的现代艺术设计大师,这为高职艺术类人才培养提供了参考。
        二、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内涵和意义
        对于艺术设计专业而言,工作室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以设计工作室为载体,以设计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企业为中心,以设计任务和企业需求为驱动,将理论知识、实践技能、设计思维有机结合在一起,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设计能力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工作室制使学生实现了角转变、优化了课程体系,打造了高职院校的专业品牌,推进了教师队伍的建设,有利于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
        三、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对策
        (一)建立工作室制教学平台
        高职院校一味追求热门、拓展生源、健全学科门类,没有对自身的办学情况进行细致的审视和剖析,过于看重经济效益和办学指标,致使专业缺乏特。通过走访对口企业、对话行业专家、分析市场需求,紧扣校企合作,构建与艺术设计专业职业岗位对口的设计工作室1名大师引领,3-6名教师团队分模块教学),以工作室大师为主导,通过学校牵线搭桥承接横向项目,对进入工作室学习的同学进行分组,每组由一个工作室老师带领进行项目方案设计,最后拿出设计作品交由企业评价选择。这种教学平台将课程教学、教室空间与生产实践有机结合,从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在实际项目设计完成的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二)基于工作室优化教学方式
        “填鸭式教学模式依然普遍,各专业课程之间相互孤立、缺少衔接,不符合当前各课程、各专业复杂交叉的学科特点。基于工作室教学平台,引入模块教学法任务驱动法主题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式与手段,紧紧围绕学生、反馈学生思维过程,开发学生基于实际的创新思路,符合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需求。把整个过程和最终结果以展览展示的形式进行呈现,清晰完整的涂释设计作品的形式与内涵。工作室制的教学不应受到传统教学的限制,而要充分挖掘艺术设计专业极富创造性、创新性的特点。
        (三)依托工作室,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的专业老师具有行业背景的教师偏少,尤其是艺术设计方向,此消彼长下势必导致师资队伍力量薄弱、结构不合理,影响整体教学质量水平。工作室的第一负责人是保证教学平台顺利实施的重要条件,学院应该尽可能的去凭请具有丰富相关社会资源的行业名流和专业领域的精英,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工作室能够接到项目、完成作品、保证质量。他们不光肩负着对学生的传帮带,在工作室还未进入正轨前,也肩负着对其他年轻老师的传帮带,只有这样,才能保障订单质量,利于工作室持续接到企业订单,获得良性循环。
        总而言之,通过构建工作室制教学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教师队伍建设,为提高高职艺术类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朱效迅.关于构建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以高职院校为例)[D].苏州大学硕士论文,高职热门专业2012
        [2]贾嘉.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5.08
        [3]袁泉.对我国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现状的问题分析[D].南京艺术学院硕士论文,2008
        [4]张晨.探讨创意产业视野下的艺术设计实践教学[J].中国文房四宝,2014.02
        [5]杨洁,王安全.“互联网+”时代下教师权威、挑战与对策[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7.02
        [6]韩希明,杨锡永.探索工学结合的高职艺术类人才培养模式[J].美术教育研究.2014.19
        作者简介:
        杨明鄂(1985.06-),男,汉族,湖北荆门人,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先进制造、冶金工程及职业教育。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