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编译中的超文本成分
马会峰
(海南大学应用科技学院(儋州校区),海南儋州571737)
摘要:该文从中外媒体对三组国际新闻编译实例出发,借用简奈特的超文本理论,将新闻编译这一特殊的翻译活动置于跨文化传播范畴下来研究其中的超文本成分。研究结果表明,传统意义上的“对等”、“忠实原文”等概念在新闻翻编译中难以实现,但译语文化中的超文本成分在新闻编译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新闻编译;跨文化传播;超文本成分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09-5039(2013)19-0142-03
长期以来,忠实原文被人们视为翻译的基本原则,这种传统意义上的“忠实”翻译观,本质上是一种以作者为中心的翻译观。随着时间的推移,翻译研究逐渐转向文化视野,不再局限于纯文本领域的研究。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简奈特所提出的超文本成分这一理论概念逐渐被应用到非文学研究当中。新闻编译,
是一种特殊的翻译活动,受到超文本成分的影响。一般说来,要报道发生在其它国家与地区的事件首先要编译关于那些事件的信息。因此,国际新闻肯定涉及编译,否则就无法用目的语进报道。该文通过选取三种不同类型的新闻报道(娱乐新闻,恐怖暴力新闻,领土争端新闻)为例来研究影响新闻编译中的超文本成分。
1新闻编译
早在1989年,卡伦·斯戴汀将英文中translating(翻译)和editing(编辑)两个概念合二为一,提出了“transediting”(编译)这个概念(Stetting,1989:371-382)。刘其中教授在他的新作《英汉新闻翻译》里对新闻编译做了这样的定义:新闻编译是通过翻译和编辑的手段,将用原语写成的新闻转化、加工成为译语语言新闻的翻译方法(刘其中,2009:204)。英国曼切斯特大学翻译与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莫娜·贝克(Mona Baker)在她的著作《翻译与冲突——叙述性阐释》(Translation and Conflict:A Narrative Account)中将翻译放在了“再叙事”的视角下进行研究,并认为翻译有可能挑战霸权话语。从这个意义上讲,新闻编译者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既是信息的告知者,又是不同文化之间的调解者,还是话语权的捍卫者。
2超文本理论简介
超文本这一概念源自于法国文学理论家简奈特的Para⁃texts:Thresholds of Interpretation一书。在本书中简奈特所说的超文本成分及其研究方法,主要是针对文学作品而言的。勒文于1997年将此书翻译成英文
并出版,之后得到了广泛的关注。近几年来,超文本概念被越来越的研究者应用到翻译研究当中。
2.1超文本的定义及研究范围
简奈特所说的超文本成分是指书内书外用于协调作品、作者、出版商和读者之间复杂关系的“阈界手段与常规”(liminal devices and conventions)。一个文学作品的超文本成分一般包括:作品的标题、副标题、笔名、序文、献辞、题词、注解、后记、附录、封面、插图、作者简介、媒体对该书的评介、不同语言的译本等等。简奈特指出,“超文本通常由实际生活中的多种因素和各种话语组成”(Genette,1997:2)。
“随着各种学科的发展,简奈特在1987年提出来的超文本概念及所涉及的范围已经被突破。首先是他所指的超文本范畴已经从纯文学作品拓宽到非文学作品;其次是超文本的定义已从书内外的装饰性手段及传统惯例扩大到文本产生的文化环境、经济条件、政治体制及审查制度等大环境因素。因此,超文本所扮演的角也就从对读者施加影响拓展到对文本制作策略的规范和约制作用。”(张芳美,2011)
有些研究者把新闻机构或翻译机构看作是一个大的超文本(Chueasuai,2010;Pan,2010;Chen,2010),有的研究者把一个社会的意识形态看作是翻译中起主宰作用的超文本成(Guima⁃raes,2010)。
2.2超文本的研究方法
简奈特认为,要研究各种超文本成分,就是研究其各种特征,例如时间的、空间的、具体的、时效的、功能的(1997:4)。“虽然简奈特对超文本的定义范畴已被突破,他提出的定义和研究超文本的方法却依然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从研究方法论看来,简奈特所建立的研究超文本因素的模式,是要构建一个超语言/超文本的概念框架,即从语言外部看语言和文本的功能。”(张芳美,2011)本文将对三组国际新闻编译实例进行分析,考察影响新闻编译中的超文本成分。
3新闻编译实例分析
实例一:乔丹结婚
译者在新闻编译时,我们必须承认译者根据其主观的认知和理解,该选择或是抛弃什么新闻语言,都在新闻编译中表现出来。所以,“新闻语言在如实呈现客观事实时,不是照相式的、被动的反映,而是包含着传播者强烈的主观因素的‘过滤掉了’的、能动的反映”(许明武,2003:20)。
收稿日期:2013-06-22修回日期:2013-07-18
Ov e r s e a sEn g l i s h海外英语2013年10月
下面以乔丹结婚为例,看一组国内外新闻媒体对此事件进行报道的标题:
1,Michael Jordan gets married(CBSNEWS April28,2013)
2,Michael Jordan married model Yvette Prieto in Florida on Saturday.(NEW YORK DAILY NEWS April28,2013)
3,Michael Jordan,Yvette Prieto marry in Florida wedding sur⁃rounded by NBA royalty(DAILY NEWS April29,2013)
4,篮球飞人乔丹大婚,婚礼场地面积超3700平米(中国青年网2013-04-28)
5,乔丹高调二婚(今日早报2013-04-29)
6,乔丹超奢华二婚(武汉晚报2013-04-29)
7,五旬乔丹情场得意递交申请准备二婚(晶报2013-03-09)
美国媒体采用了中性的标题来对这则新闻事件进行了报到。其标题的措词都是中性的叙述性词语:“gets married”,“married”,“marry in Florida”。而中文媒体在编译时增加了不少评论性的词语,如:“大婚”,“高调二婚”,“超奢华二婚”“五旬乔丹情场得意”等等。都带有调侃和娱乐的味道,拉近了新闻与中国读者的距离。中西媒体对同一事件报到的焦点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读者体的价值观和期待视野的不同。
跨文化传播理论认为,不同的文化具有不同的语言表述方式和沟通交流模式。(单波、石义彬,2005)正因如此,我们在新闻编译中有必须彻底抛弃机械追求忠实原文的翻译观念,从跨文化传播的角度来考量新闻编译。
实例二:4.23恐怖事件
“权力话语从社会文化视角阐释译者主动性,并认为社会中任何行为都受到权力和话语的操控,因此译者的翻译行为必然受到其所处时代的影响,国家的方针、政策决定了译者在新闻翻译中有服从国家利益的政治立场的表现。”(金坤主,2011:112)译者不但是译入语文本的作者,而且也是源语文本的读者,但译者在权力话语下表现出鲜明的政治立场。如西方主流媒体BBC News,CNN News其有关中国的反面报道远远超过正面,很明显这是意识形态在作怪。尤其在涉及到中华民族利益时,译者在翻译策略上带有明显的政治立场,有时为了突出这一政治立场甚至不惜扭曲事实真相。
下面是来自于BBC,CNN的几则报道:
1,Doubts over China government claims on Xinjiang attack (BBC News April26,2013)
2,China’s Xinjiang hit by deadly clashes(BBC News April 24,2013)
The foreign ministry said it had been a planned attack by a “violent terrorist group”,but ethnic groups q
uestioned this.
3,Violence in western Chinese region of Xinjiang kills21 (CNN News April25,2013)
第一则新闻是对中国政府定性此次事件为暴力恐怖事件的怀疑。在第二则新闻当中西方媒体歪曲事实,对采用双重标准,在中国发生的暴力恐怖事件就不是所为。因此译者在编译新闻时对暴力是加引号的,在称谓上就暗含“支持”。他们把责任推给中国政府并替事件中的申辩,好像才是事件的真正受害者,得不到政府的理解。实际上,西方一些国家一直与疆独分子交往过甚,并暗中支持其把新疆分裂出中国的行动。在这种政治意识
形态的控制下,西方的译者在翻译新闻时自然也会遵从本国的“方针”和“政策”。这样,支持新疆,诋毁中国政府也就理所当然了。
下面再看看中国媒体在这一事件发生后做出的表态:
1,新华社批美国就表态:损人不利己(新华网2013-04-26)
2,巴楚“4·23”恐怖事件案发地邻居:我憎恨这些(中国广播网2013-04-29)
3,新疆发生一起暴力恐怖事件15名警民被杀害(中国青年网2013-04-24)
4,新疆巴楚暴力恐怖事件15死派出所长被活活烧死(华商网2013-04-26)
5,新疆发生严重暴力恐怖事件15人被袭杀(新闻晨报2013-04-25)
6,新疆数千人追悼“4·23”巴楚暴力恐怖事件英烈(新华网2013-04-29)
7,新疆巴楚县“4·23”严重暴力恐怖犯罪案件告破(2013-04-29)
可以看出,中国媒体首先报道事实真相,然后揭露某些西方媒体因其仇视中国的政治立场而进行的不真实报道,并对那些的罪恶行径进行报道,进而表明自己本国的立场。因此,意识形态作为新闻编译中的超文本成分,其表现大相径庭。另外,受意识形态的影响,中西媒体在报道事件的伤亡人数时的侧重点也不相同,西方媒体把的伤亡人数也算进去了,报道称有21人死亡并认为中国政府应该为的死亡负责。而中国媒体认为被击毙是罪有应得的,侧重于报到15名社区共人员和警察被所杀害。
实例三:中印边境对峙
下面几则新闻是来自于印度媒体对此事件的报道:
1,Ladakh:China troops intrude into Indian territory(HINDU⁃STAN TIMES April19,2013)
2,Face-offs continue;China has built5km road inside Indian territor(THE TIMES OF INDIA May26,2013)
3,Chinese incursion:India likely to send Army contingent to Daulat Beg Oldi sector(THE TIMES OF INDIA April23,2013)本新闻涉及中印边界对峙及其双方对领土实控概念的不同理解。对此事件,印度主流媒体首先对此事件进行大肆炒作。报到声称中国军队入侵印度领土,中国军队在印度领土上修建公路等新闻信息。4月24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主持例行记者会上对印度媒体的报道做出了反驳——中国军队未越过实控线一步。随后新华网和全国各大报刊也做出相应的报道,其报道与外交部的回应保持高度的一致。
1,外交部回应中印军队边界对峙:未越过实控线一步(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主持例行记者会2013-4-24)
2,外交部回应中印边境对峙事件:正常巡逻未越线(新华网2013-04-25)
3,中印对峙细节:解放军打横幅提示印军已越界(环球时报2013-05-07)报道报到
4,中印军方边界对峙升级外交部称未越过实控线(深圳广电集团2013-04-26)
5,外交部强硬回击中印士兵“帐篷对峙”入侵:莫挑衅(前瞻网2013-04-23)
印度媒体声称中国军队入侵印度领土,如果中文读者不了
Ov e r s e a sEn g l i s h海外英语2013年10月
解事件的真相,看了印度媒体的报道,很可能会相信中国军队入侵印度,中国属无礼的一方了。
我国媒体对于此事件的报道及对外国媒体发布新闻的编译显得相当谨慎。4月24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马朝旭在例行记者会上对印度媒体的报道做出了反驳—中国军队未越过实控线一步。此后,我国新闻媒体才纷纷报道事件并指责印度军方入侵我国领土,措词和口径跟外交部一致。
环球时报4月24日刊登了一篇关于印度媒体的报到。译文忠实地直译了原文的内容,但是对与印度媒体指责性词语加了引号,如“越过实际控制线入侵印度”、“实际控制线”、“越界”、“中国军机入侵印度领空”、“入侵”等词语,以表示引号内的言语是与事实相反,黑白不分,中国政府和人民是不能接受的。
凡是涉及到领土主权及国家利益的新闻报道,编译工作不得半点马虎,因为此类事件通常都涉及到国家核心利益、双边关系等诸多因素。同时,“读者对另一国家的声明的反应通常来自翻译过来的信息”(Bielsa&Bassnett,2009:10)。
因此在编译报道涉及国际争端的事件时,编译员没有随便解释事件性质的自由。当双方各执一词时,例如在“中印边界对峙”事件中,印度声称“我军入侵其领土”,而我国外交部发言人则坚持“未越过实控线一步”。在报道涉此类事件时,编译人员应谨慎行事,与自己国家的权威机构保持口径一致是最稳妥的做法。这则新闻报到告诉我们国家利益是新闻编译中的非常重要的超文本因素。
4结束语
通过对三种类型新闻的研究,结果表明超文本成分在新闻编译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娱乐新闻编译时,影响其超文本成分主要是读者的价值观和期待视野,因此新闻编译者把收集到的信息编译成读者所好的娱乐新闻;恐怖暴力新闻编译时,主要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因此,西方媒体在其仇视中国的意识形态影响下,当然对中国的恐怖暴力事件采用双重标准来编译;国家利益在领土争端新闻编译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译者在编译过程不得有半点马虎,一定要与本国的国家利益保持高度的一致。References:
[1]Bielsa E,S Bassnett.Translation in Global News[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9.
[2]Chen Ya-Mei.Ideological Manipulation in the Translation of Newspaper Editorials:An Appraisal Theory Approach[A].pre⁃sented at the V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ranslation:the Paratextual Elements in Translation,Barcelona,2010. [3]Chueasuai,Pasakara.Editorial Polices and Translation Shifts in the Thai Version of Cosmopolitan[A].presented at the V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ranslation:the Paratextual Elements in Translation,Barcelona,2010.
[4]Genette,Gérard.Paratexts:Thresholds of interpretation[M]. Trans,Jane E.Lewin;forwarded by Richard Mackse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5]Pan Li.The Paratextual Elements in News Translation:an Em⁃pirical Study of the Institutional Practice in Translating Sensi⁃tive news on Chin[A].presented at the V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ranslation:the Paratextual Elements in Transla⁃tion,Barcelona,2010.
[6]Stetting,Karen.Transediting—A New Term for Coping with the Grey Area between Editing and Translating[A]//in G.Cale (ed.).Proceedings from the Fourth Nordic Conference for Eng⁃lish Studies.Copenhagen:University of Copenhagen,Depart⁃ment of English,1989:371-382.
[7]单波,石义彬.跨文化传播新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5.
[8]金坤主.新闻翻译的汉英超文本对比分析——以译者主体性
为视点[J].语言应用研究,2011,10:112.
[9]刘其中.英汉新闻翻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10]许明武.新闻英语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3.
[11]张芳美.翻译中的超文本成分:以新闻翻译为例[J].中国翻
译,2011,2:50-55.
(上接第136页)
义扩散开,并非最初所指称的容貌姣好的年轻女子,而渐渐弱化成一种对女性的性别称谓,甚至在某些场合中被用作恭维、戏谑和沟通的前奏,所以在这些语境中“美女”是被译为pretty
girl或beautiful girl或charming girl亦或直接译成girl有待推敲。4结论
语境在时空中运动,其动态性对镶嵌在其中的语言造成影响。而这种影响波及到翻译研究中,便将剥离出语境的词汇语义变得斑驳陆离,词汇只有在一定的上下文环境中,才会获得某个确定的意义,从而语境决定了译文的措词,原文的语境是翻译表达的一个重要参照标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对该参照标准好好考量,采用“三化”即强化、等化、弱化的词汇语义翻译策略实现原文魅影的迁移。
参考文献:[1]Jef Verschueren.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and Research Press,2000:103.
[2]常玉田.经贸汉译英教程[M].北京:对外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2:121.
[3]范勇.新汉英翻译教程南京[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5.
[4]Newmark Peter.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New York: Prentice Hall,1988:55.
[5]傅敬民.英汉翻译辨析[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5:10.
[6]廖七一.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142.
[7]王大伟,魏清光.汉英翻译技巧教学与研究[M].北京:中国对外
翻译出版公司,2005:2.
[8]王大伟.现代汉英翻译技巧[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1999:13.
新闻编译中的超文本成分
作者:马会峰
作者单位:海南大学应用科技学院 儋州校区,海南儋州,571737
刊名:
海外英语(上)
英文刊名:Overseas English
年,卷(期):2013(10)
1.Bielsa E;S Bassnett Translation in Global News 2009
2.Chen Ya-Mei Ideological Manipulation in the Translation of Newspaper Editorials:An Appraisal Theory Approach 2010
3.Chueasuai,Pasakara Editorial Polices and Translation Shifts in the Thai Version of Cosmopolitan 2010
4.Genette, Gérard;Jane E. Lewin;Richard Macksey Paratexts:Thresholds of interpretation 1997
5.Pan Li The Paratextual Elements in News Translation:an Em-pirical Study of the Institutional Practice in Translating Sensi-tive news on Chin 2010
6.Stetting,Karen Transediting-A New Term for Coping with the Grey Area between Editing and Translating 1989
7.单波;石义彬跨文化传播新论 2005
8.金坤新闻翻译的汉英超文本对比分析--以译者主体性为视点 2011
9.刘其中英汉新闻翻译 2009
10.许明武新闻英语与翻译 2003
11.张芳美翻译中的超文本成分:以新闻翻译为例 2011
本文链接:d.g.wanfangdata/Periodical_hwyy-z201310060.aspx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