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国内生态女性主义研究述评
一、生态女性主义的兴起
生态女性主义作为一种新兴的批评理论近年成为一种显学,也成为批评理论的学术前沿。自从诞生以来,它便显示出一种生机勃勃的活力,吹绿了学术界。
生态女性主义是在人类生存环境日益遭到破坏、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背景下产生的,它是一种结合了生态主义和女性主义双重视角的批评理论,它批判了对女性和自然的双重剥削。美国生态女性主义哲学家麦茜特认为,对妇女和自然的双重剥削开始于16、17世纪的科学革命时期。那时,现代科学的机械主义世界观取代了以有生命的、女性的大地为中心的有机论世界观。在这种机械论的倡导下,人类为了自身利益,在不断膨胀的欲望驱使下,对大地母亲肆意践踏,对自然进行掠夺和破坏。人类为此终于付出了代价,遭到了自然的惩罚。许多环境问题不断出现,生态危机日益严重,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人类的可持续性发展。生态女性主义正是在这样的语境下诞生的。
面临生态危机,人类开始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一些生态学家开始对这一问题进行
严肃的思考。1962年,美国女生态思想家蕾秋?卡森(Rachel Carson)的《寂静的春天》(Silent Sprtng)出版。卡森在该书中对人类中心主义以及人类对自然的掠夺进行了批判。一些生态学家把女性与自然联系起来,认为二者在生育与养育功能方面有极为相似之处,而且女性与自然都处于被统治、被支配的地位。1974年,“生态女性主义”一词在法国学者弗朗西丝娃?德奥博尼(Francolse d‘Eaubonne)的著作《女性主义或者死去》中首次出现。1978年,她又出版了《生态女性主义:革命或者转变》。德奥博尼认为我们需要掀起一场生态女性主义革命,因为“(生态女性主义的)目的不是建立一个所谓的更美好和更公平的社会,而是生存,让历史得以继续,而不是让我们像大洪水前的动物和鸟类那样消失。”这体现了生态女性主义对人类生存的终极关怀。
“生态女性主义”这一概念后来由伊内斯特拉?金(Ynestra King)提出,并因为1980年以“地球上的女性与生命:80年代的生态女性主义”为主题的阿默斯特会议而形成为一场运动。生态女性主义分析了父权统治对于女性的压迫与人类对于自然的压迫之间的内在关联,批判了文化中包括种族主义、性别歧视、阶级压迫和对于自然的剥削在内的所有统治性行为。在这一批评视域中,被“边缘化”与“他者化”的女性与自然从“缺席”走人“在场”。生态女性主义是对人类中心主义和男权中心主义的双重解构。
生态女性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苏珊?格里芬(sIlsanGriffin)、斯塔霍克(starhawk)、范达娜?席瓦(vandana Shiva)、卡洛琳?麦茜特(carolyn Merchant)、多罗西?丁内斯坦(Dorothy Dinnerstein)、卡伦?沃伦(Karen J,Warren)、瓦耳?普鲁姆伍德(Val Plumwood)、查伦?斯普瑞特耐克(charleneSpretnak)等。
生态女性主义按其流派可以分为文化生态女性主义、社会生态女性主义、自由生态女性主义、激进生态女性主义、批判生态女性主义、原住民生态女性主义、第三世界生态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生态女性主义、社会主义生态女性主义。
美国生态批评家格劳特费尔蒂在她编辑的著名论集《生态批评读本――文学生态的里程碑》的“导言”中提出,生态批评可按照肖的女性批评三个发展阶段的研究模式来建构自己的批评。第一阶段,考察自然一妇女在经典文学中的再现,树立生态一女性意识,从对自然意象和女性意象的分析中揭露对自然一女性的定见;第二阶段,寻妇女文学一自然写作传统,研究(女)作家生活的环境条件;第三阶段,考察文学话语内部的性别一物种的象征结构,男女、文明一自然的二元对立,在女性主义和深层生态学的基础上建设生态女性主义理论。
墨菲可被誉为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开拓者。他的生态女性主义著作有《文学、自然、他者:生态女性主义批评》与《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文本阐释和教学》。他把巴赫金“对话诗学”与生态女性主义理论结合起来,使生态女性主义的研究呈现出开放性和对话性。生态女性主义的对话性把这种新生理论与多种文论、多种学科和多种文化联系起来。
20世纪90年代,生态女性主义最终在文学研究领域确立了自己的地位。文学研究者开始把生态女性主义理论纳入到文学批评中。生态女性主义的文学研究首先出现在美国。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家将《寂静的春天》认定为第一个文学文本。在生态女性主义视角下,许多经典作品得以重读,如哈代的《还乡》、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等。一些非主流作家的作品也绽放出新的光彩,如多莉西?华兹华斯的诗歌,玛丽?奥斯丁的《干涸的土地》、勒吉恩的《常常回家》、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等。
达娜是哪个城市 二、21世纪生态女性主义在国内的研究
生态女性主义批评在西方兴起后,国内学术界做出非常迅速而敏感的反应。它很快被国内学术界引进、接受,并得到发展,在21世纪取得了更加显著的研究成果。
20世纪90年代中期,生态女性主义思想被曹南燕和刘兵引入中国。他们对生态女性主义的理论和代表作进行了推介。1996年关春玲在《国外社会科学》上评介了西方生态女性主义,分析了该思潮的各个流派。后来,鲁枢元在《生态文艺学》一书中专门论述了女性、自然和艺术的关系。同年出版的《西方当代文学批评在中国》一书也抓住了生态女性主义的核心策略,指出其“把建构女性文化作为生态危机的根本途径,尊重差异,倡导多样性,强调人与自然的联系和同一,解构男人/女人、文化/自然、精神/肉体、理智,情感等传统万恶变化中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确立非二元思维方式和非等级观念”。
国内的生态女性主义批评在21世纪更具开放性和对话性。它与多种文论、多种学科、多种文化结合起来,使生态女性主义批评绽放出更加瑰丽的光彩,使这种新兴批评理论焕发出特有的活力。国内的生态女性主义研究方法归纳如下。
(一)与多种文论相结合
生态女性主义批评与其他文论相结合更显示出其对话 性。生态女性主义批评不是一个垄断的理论,它与其他文论相生相成,本身就体现出这种理论的生态精神。国内研究者在这种精神的启发下,从多重视角对生态女性主义进行了研究。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