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的片段,完成下面小题。
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诡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①罢。
对烈士缅怀和悼念的话苟活者在淡红的血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②记念刘和珍君!
(选自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不是年青的为年老的写记念,而在这三十年中,却使我目睹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将我埋得不能呼吸,我只能用这样的笔墨,写几句文章,算是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自己延口残喘,这是怎样的世界呢。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选自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
1.《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①②两处的“此”,分别指的什么?
2.“苟活者在淡红的血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3.《记念刘和珍君》的结尾说“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的结尾说“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请简要分析这两处结尾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
【答案】
1.(1)证明中国女子的勇毅没有消亡。
(2)文章《记念刘和珍君》
2.这句话十分恰当地评价了“三·一八”死难烈士对未来的意义。即使是苟且偷生的人,也会从这流血事件中看到希望。哪怕希望是微茫的,真正的革命志士也会勇敢地前进,鲁迅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觉醒起来,看到希望,奋然前行,所以这句话是战斗的号召。
3.①《记念刘和珍君》中作者依然沉浸于悲哀痛苦中不可自拔,《为了忘却的记念》中悲哀已经摆脱,作者已经化悲痛为力量;前者抒情更为直露显豁,后者更隐晦含蓄;
②前者表达对反动派的愤慨,对逝者的缅怀,对革命胜利充满期待;后者较前者心态情感更为积极乐观,结句含意深长,抒发对烈士的怀念与尊敬,表达对反动派必然灭亡,革命必胜的坚强信念。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
第①处,相关句子在段落的结尾“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
说明“此”所指代的内容在上文,即“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诡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可以通过提取句子主干(主语和宾语)的方法到答案,比如句子的宾语部分是“没有消亡的明证”,主语是“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中国女子的勇毅”,结合以上信息整理为:刘和珍、杨德、张静淑三位弱质女子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证明了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深层含义是说青年的牺牲蕴藏着无限的革命力量,使人对中国的未来产生信心和希望。
第②处,相关句子“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②记念刘和珍君!”,作者凭借“此②”来记念刘和珍君,“此”即指本文《记念刘和珍君》。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
“苟活者”指苟且偷生的庸人,他们有一定的是非观念,也不曾忘怀烈士死难的悲哀,但没有行动起来,畏首畏尾、苟且偷生,不敢斗争不敢反抗;“苟活者”首先是说自己,因为鲁迅先生严于解剖自己,同时也是为映衬刘和珍等人的勇毅形象。“苟活者”也说那些不敢斗争,暂
得偷生的“庸人”,鲁迅先生希望这些人能看到希望,起来战斗,这也是战斗的号召。而“真的猛士”首先是作者的自我策励。“真的猛士”指真正的革命者,勇于革命、无所畏惧、敢于斗争的人。当然,“暂得偷生”的“庸人”大有人在,真正的“苟活者”大有人在,鲁迅是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觉醒起来,看到希望,奋然前行,所以这又是战斗的号召。“希望”是由“中国女子的勇毅”而来的,女子如此,男儿自不待言,中国人并非一团糟糕,“三·一八”惨案表明勇毅者大有人在,这正是中国的希望所在。这世上固然一片“浓黑”,路正长,难见“尽头”,希望也只是微茫的一点,但是毕竟还有希望,真的猛士为希望所鼓舞,必“将更奋然而前行”。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并比较不同文章思想感情的能力。
(1)《记念刘和珍君》结尾句作者再一次表示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极端愤慨,点明这篇文章的题意。“呜呼”,借助文言叹词,表达作者极强烈的悲愤感情。结构上与第一部分照应,再次点出了写作意图,坚强有力,含义深刻,概括了全文。深刻地揭露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相勾结屠杀爱国众的滔天罪行,有力地痛斥了帮凶文人的卑鄙行径,热情地颂扬了中国妇女的勇毅不屈精神,激励革命者继续战斗。因此,本文不是一般的悼念文章,而是歌颂“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青年”的悲壮战歌,是讨伐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的战斗檄文,也是鼓舞青年奋
勇斗争的革命号角。在段祺瑞反动政府的通缉声中,鲁迅不怕牺性,坚决站在爱国众一边,以最大的悲愤写了本文和有关“三·一八”惨案的一系列杂文,揭露反动派的下劣凶残,鼓舞革命众进行斗争,发挥了巨大的战斗作用。
(2)《为了忘却的记念》中所表达的情感是复杂的,深沉的,而又是细腻的。对于革命战友的怀念是深沉的,而对于他们的被残害,既有对当局的无比愤慨,也有对“芳草零落”的无比痛惜,这两种情感之流交汇于文中,时起时落,相互激荡,形成极为强大的情感冲击波。但在当时的“无写处”的中国,这种情感形诸于文,又不可能酣畅淋漓,无所顾忌地加以表达,“我只用这样的笔墨”,写几句“刚开头却又煞了尾”的文章。但他又坚信,“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这里表现出一种极欲喷射而出又不得不强自压抑在心内的“含蓄”,是一种具有极大爆发力的沉重而复杂的情绪。一种深沉的悼念之情贯通全文,形成紧针密线的艺术的整体和回环往复的情感场,使人读后为之动容。通过对烈士遇难的回忆,表达了对烈士的纪念和尊重;暴露国民党反动派残酷无耻的兽行,亦表达了作者对共产主义革命的坚定信念,对摧残者必然死亡、人民革命斗争必然胜利的坚强信念。“忘却”“不说”指将“悲哀”摆脱,更好地战斗;最后一句表明对革命的必胜充满信心;省略号表示许多话还没写出来,发人深省。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