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悟读”,让语文课堂流光溢彩
有效悟读,让语文课堂流光溢彩
作者:董香华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中》2013年第11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019-01
        在语文新课堂中,读与悟存在一定的辩证关系。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中,不少教师很重视朗读:齐读、小组读、个人独、比赛读、分角读等等,课堂中可谓书声琅琅。但是很多课堂中读的质量不很高,只是停留在多次重复,读得热闹的层次;读得不求甚解,丧失了人文底蕴、悟性与智慧。其实新课程标准在语文悟读上定位得很清楚,强调了感悟,重视学生语感的培养,使学生在读中获得理解和加深体验,熏陶情感,启迪智慧,感受读之美与乐。有效悟读是语文教学的理想状态。下面浅谈在具体的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进行有效悟读
        一、角体验 在情境表演中悟读
让下面快速有水的句子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创设角体验的教学情境,尽可能让学生体会文本中描述的生动形象和客观情景,使学生有身临其境和感同身受的体验,从而进入文本,更进入角,加深
感受。前苏联的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在强调小学生的特点时说儿童是用形象、声音、彩和感觉思维的。小学生不但善于模仿、乐于模仿,还会将自己的独特情感体验在朗读、表演中表现出来。自然,这就要求教师的巧妙引导了。
        一位教师在教学《青蛙看海》时,是这样让学生扮演青蛙的角,体会青蛙看海的辛苦、不容易。
        师:孩子们,现在我们就是那只青蛙和松鼠,来,让我们一起跳这通往山顶的台阶吧。
        (此时教师创设语言情境:青蛙、松鼠们,加油呀!看,我们快到达山顶了……
        (大约过了五分钟,学生累得气喘吁吁,这时教师适时转换角,当小记者采访他们:青蛙、松鼠们,感觉怎样?)
        生:太热了,我都口渴了。
        生:累坏了,我都上气不接下气了。
        师:哦,原来这么辛苦,那我们就不登上去了。
        这时学生异口同声喊起来:不行!
        师:为什么?
        生:好不容易爬到这,回去就永远也看不到大海了。
        生:妈妈告诉我:做事要有始有终,不能半途而废。
        师:同学们说得真有道理,青蛙想看海真是辛苦、不容易呀,怎样把你们刚才这种体会通过读告诉大家呢?孩子们,自己试着练读4—9自然段,边读边加上动作一定会读得更好。
        此时,有的学生把一级一级读得很慢,体会青蛙跳石阶的不容易;有的学生把累了、渴了读得很吃力、很辛苦;有的学生把啊,大海就展现在它们眼前读出了兴奋、高兴……
        学生侃侃而谈,好像自己就是小小的青蛙,他们把自身体验与文本语言融为一体,浑然入侵入境。此时,再让学生朗读课文,学生的思维和感悟如开闸之水奔涌而出,在这样的角体验式的表演情境中,引导学生把自己想像成文中的角,不仅能激活课堂氛围,而且能让学生更好地感悟文本内涵,朗读课文。
        二、词句对比 在推敲中悟读
        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仔细对比文本中字、词、句的细微差异与精妙之处也是朗读感悟的有效方法。只有在比较中发现文本中差异的词语、句式、语序,发现其中语言运用的巧妙,品味语言中蕴含的思想和情感,才能更好地促进朗读感悟。
        在品悟《狐假虎威》第一自然段中的在茂密的森林中,有只老虎正在寻食物,一只狐狸从老虎身边窜过理解这句中的时,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师:聪明的孩子们,是什么意思?
        生:跑。
        生:逃。
        师:把窜改为跑、逃行吗?
        生:不行,写出狐狸跑的速度很快。
        生:用还能感受到狐狸当时很害怕。(教师竖起大拇指)
        师:狐狸为什么要快速逃窜呢?
        生:狐狸不是老虎的对手,当然要快速逃走。
        生:老虎非常凶猛,狐狸心里很惧怕,不快速跑就死定了。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那谁能把这惊险的一幕通过读告诉大家呢?
        此时,学生的感悟多元,课堂的朗读更是异彩纷呈。
        又如:在教学《美丽的丹顶鹤》中的它的头顶就像嵌着一颗红宝石,鲜红鲜红的,怪不得人们都叫它仙鹤。这句话时,为了让学生体会丹顶鹤的外形美,感受句子表达的具体生动,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出示句子进行比较:
        A 它的头顶就像嵌着一颗红宝石,鲜红鲜红的。
        B 它的头顶是鲜红的。
        师:读一读,你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生:我喜欢第一句,它有两个鲜红的,可以看出丹顶鹤的头顶很红很红。
        生:第一句话把丹顶鹤的头顶比作红宝石,很美丽。
        ……
        师:多漂亮呀,谁能把这句话美美地读读呢?
        引导学生对语言的细细品评、对比以发现其中涵义和情感,以此感悟语言和语境。此时的朗读有血有肉,这是充满内涵的、高质量的朗读。这样的感悟朗读才能做到扎实、有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学生已获得知识的内化,增长的才能是实实在在的,培养的情感是真真切切的,而不是浮于表面的悟读
        三、补白填充,在想象中悟读
        从美学的角度上讲,留白就是为了激发人的自由创造想象力,将有限的现实感觉扩大到无尽的想象空间,补白所产生的超现实画像和语言之外的意味让感受者任思维自由驰骋,任
情感自由喷涌。教师应充分激活学生的想象,活跃学生的情绪,引导学生无所羁绊地想象文本中的留白,从而达到在想象中朗读感悟的教学目的。
        如:在教学《秋游》第三自然段时,我引导学生抓住有的……有的……有的……”去补白想象,在想象中悟读文本。
        师:这些同学在野外干什么呢?(一文中的句子)
        生:有的在草地上打滚,有的忙着逮蚂蚱,有的向着蓝天亮开了嗓子。
        师:同学们读得真认真,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好吗?
        (初步感悟朗读)
        师:出示课件,孩子们认真观察,看看他们还有的在干什么?(练说)
        谁会用“……有的……有的……有的……,大家玩得真高兴。这样的句式来说说呢?
        生:有的在草地上大喊大叫,有的在欣赏美丽的花,有的在翻跟斗。
        生:同学们有的在追逐打闹,有的在捉蝴蝶,有的在吃水果。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但别忘了要说完整话,谁在哪里干什么?感觉怎么样?
        比如:出示:
        大扫除时,同学们有的……,有的……,有的……,大家干得可起劲了。
        夏天到了,蚂蚁有的……,有的……,有的……,个个累得满头大汗。
        下课了,同学们有的……,有的……,有的……,大家玩得……
        师:同学们多开心呀,让我们带着这份快乐的心情再来读读第三段吧!
        这样的巧妙补白,唤起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沟通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调动了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这样,在观察、练说、悟读中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在阅读教学中,应采用多种形式有效地悟读,使学生悟得有深度,读得有质量。让语文课堂流光溢彩,充满生命的活力。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