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杭州亚运会关于恩平民歌的调查报告
一、 导语
恩平民歌曲种繁多,数百年来,它以悠扬的音韵、优美的节奏、真挚的感情,在岭南歌坛别树一帜,饮誉远近,是祖国文艺宝库中的一朵奇葩。新中国成立后,民歌逐步发展,演唱的形式也多种多样,有独唱、说唱、对唱、小演唱、表演唱、小合唱、大合唱、二重唱及民歌剧等,大大加强了音乐效果。
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曾在上世纪极盛一时的恩平民歌已经老年化了,如果老人们不能唱了,恩平民歌将何去何从?”查看隐藏文件
二、 恩平民歌的发展状况
据《恩平文史》等资料记载,恩平民歌的雏形形成于明成化(公元1465-1487)年间,是一种清唱体。其表演方式有独唱、说唱、对唱、小演唱、表演唱、小合唱、大合唱、二重唱及民歌剧等;就曲种来说,有木鱼、牧歌、夹房歌、花笺歌、牛乸冷、舞春牛歌、螃蟹歌、花歌、卖鸡调及禾楼歌等10多种,除了木鱼和牛乸冷两种外,其他曲种只在特定的场合中才唱。
如牧歌又叫睇牛歌,以前的牧童在山上放牛时,经常互相斗歌,歌词简单粗糙,但节奏明快跳跃,适合青少年的性格。
在恩平民歌曲种中,最重要的一种是恩平木鱼。它始于元末明初,内容以粤方言为主,具有很强的地域文化特征。它来源于古时和尚边敲木鱼边诵经的腔调,这种腔调比较凄凉,旧社会农村人常常一边干活一边唱木鱼,表达自己内心想法。数百年来,民间艺人对恩平木鱼进行了加工,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唱腔。如新中国成立前,农村有些卖唱的人会在木棍上装一个用木头雕成的狮子或鲤鱼模样的龙舟头,用它敲着小锣小鼓过村串乡,卖唱乞食,这些艺人唱的就是龙舟腔,又叫做“划龙舟”。后来,歇马村的失明艺人梁庚子创造了金兰腔、三级浪、龙头凤尾等唱腔,在恩平流行甚广,深受众欢迎,至今流传不衰,人们把这种唱腔称为“庚子腔”,经典曲目有《三姑回门》等。上世纪50年代,木鱼唱腔有了新发展,到上世纪60年代,又出现了东风腔、洪流腔、春雷腔、忆苦腔等多种不同的唱腔。这些唱腔是由于赶潮流而被创造出来的,虽曾流行一时,但没有众基础,只能随着“”的结束而消失。
如今,恩平民歌已不像上世纪那样流行了,但在恩城的锦江河边或是休闲广场上,还能经常看到有“私伙局”自弹自唱着恩平民歌,声情并茂,歌声悠扬,吸引大批观众,形成街
如今,恩平民歌已不像上世纪那样流行了,但在恩城的锦江河边或是休闲广场上,还能经常看到有“私伙局”自弹自唱着恩平民歌,声情并茂,歌声悠扬,吸引大批观众,形成街
头一景。不过,演唱者和听众都是头发花白的老人。
三、 恩平民歌衰落的原因
(一) 社会文化多元化的冲击
随着人们视觉艺术和娱乐渠道的多样化等原因,恩平民歌和其他的地方文艺形式一样,遭受了社会的多元化所带来的冲击。以前的社会结构较简单,文艺形式较少,人们接触的东西比较单一,沟通没有今天这么方便,连看场电影都是件困难的事,电视机也很少。在这种背景下,恩平民歌成了“香饽饽”,有人唱,有人听,也有人去创作,不好听了就把它改得好听些;种类不多,就把它扩展成多种形式。到了现在,家家有电视,互联网连接了整个世界,流行歌曲充斥着整个社会,大家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各种精彩的文艺节目,恩平民歌就逐渐失去了生存发展空间。
(二)演唱人员和创作人员的断层
windowsmediaplayer目前恩平的年轻人基本上都在大城市打工,还有相当一部分年轻人出了国,剩下的只有老年人和小孩子,因此,演唱和欣赏恩平民歌的体主要是老人,这直接隔离了年轻人和恩
平民歌的联系,使得恩平民歌后继无人。相信过不了多久,恩平民歌就会走到面临濒临失传或者绝迹的境地。
(三) 恩平民歌自身的局限性
只有大众的艺术才有生命力,而恩平民歌是用恩平当地话演唱的,恩平话和白话有着很大的区别,外地人很难听懂,这就限制了恩平民歌发展的外延,使其发展空间有限,更容易被别人遗忘。
四、 恩平民歌的发展对策
对于恩平民歌遇到的困境,不存在挽救不挽救的问题,而是应该怎么去继承和发扬的问题。
(一)与时俱进,积极创新。文化部门要有计划地到有传统文化基础的村落进行搜集,并在韵律、内容和形式上加以改进和创新,让恩平民歌符合时代的步伐。民间的恩平民歌歌曲大多是旧社会的产物,内容已经和现代社会格格不入,需要更新。比如恩平木鱼,本来就是发泄自己心中不快的一种民歌,唱法比较阴沉凄凉,在这方面,创作者必须转换思路。长春中考
(二)加强民歌传承人队伍建设。对濒临失传、又具有重要价值的恩平民歌,要采取文化扶持政策,建立民歌艺术传承、保护、研究的骨干队伍,促进民歌的传承与研究,鼓励带徒授艺,使之后继有人。同时组织人员进行记录、整理,尽快用录像、录音、文字、照片等方式,把恩平民歌的资料留存下来;对长期从事优秀民歌制作、表演,形成风格、自成流派、有成就者,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推出民歌品牌性人物,譬如通过《恩平在线》一类的文化传播平台,使恩平民歌重新成为大众的精神依托和娱乐消遣。加强民歌文化的教育,引导年轻人学习民歌,培养下一代传承人;要创造条件,促使民间艺术进学校、进课堂,在中小学倡导成立兴趣班,把恩平民歌列入乡土教材,用以在中小学以至幼儿园中的音乐课中传教,使恩平本土的人们,从小就接受恩平民歌的陶冶,培养对恩平民歌的爱好。
(三)创造民间民歌的生存环境。有关职能部门要积极搭建民间民歌文化的宣传、交流平台,让更多的人知道和喜欢恩平民歌。充分挖掘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潜力,广泛开展众文化活动。在传统民俗、节日庆典文化活动中,充分整合、利用恩平现有民歌资源,努力开展有价值的众性文娱活动,既满足众“求美、求乐”的需求,又为民间民歌资源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元旦是法定节假日吗(四)树立全民保护民间民歌艺术的意识。民歌文化的源头存在于民间,只有在民间这块丰富的土壤中,才能孕育出属于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从教育入手,从小抓起,渗透到不同层次的人之中;积极宣传保护民间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从文化资源是一个地区软实力标志的高度,鼓励人们更多地了解民间民歌艺术资源,进一步提高广大民众对抢救和保护民间民歌艺术的认识,增强全民保护民间文化的自觉性,培养人们对民间文化的感情,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关注、支持、保护民间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
五、结语
恩平民歌是恩平人生产和生活必不可少的一种文化表达方式,更是凝集民心、联系乡音、维系侨情、调动华侨同胞参与家乡建设热情的有效载体,是恩平人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柱。恩平民歌的发展需要社会的参与和扶持,只有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我们的传统民歌艺术才能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才能蓬勃发展!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