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国保单位简介(36处)
古遗址8处
1、曲阜鲁国故城
曲阜鲁国故城位于曲阜市鲁城街道办事处,1961年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周代至汉代的一处重要城址。自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封其弟周公旦于鲁,至鲁顷公四年(公元前249年)为楚所灭,其间九百余年,是周王朝诸侯国中沿用时间最长的都城之一。西汉刘余封鲁恭王亦居此,直至西汉中期。
曲阜鲁国故城遗存内容包括周代至汉代的城垣与城壕、城门遗址、大型建筑基址、道路与排水系统遗迹、手工作坊址、居住址、墓地等。西周至战国时期的城址是承载该遗产核心价值的主体遗存。平面略呈长方形,圆角,东西约3.7公里,南北约2.7公里,城门、街道、宫殿、手工业作坊、墓葬区均已发现。汉代鲁城约为周代鲁城1/3大小,呈扁长方形,东西约2.5公里,南北约1.5公里。
2、王因遗址
王因遗址位于济宁高新区王因镇王因村南面的一片稍隆起的台地上,与周边平地高约1米。中心部分面积约6万平方米,外缘面积12万平方米,是一处较大型的遗址。1975年秋至1978年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此遗址共进行了7次发掘,揭露面积10180平方米,发掘新石器时代墓葬899座,房址14座,灰坑423座。出土了大量石、陶、骨、玉、蚌、牙、角质器物。王因遗址分为五层,二至四层为大汶口文化早期地层,第五层为北辛文化晚期地层。王因遗址的发掘为研究史前生活习俗、埋葬方式、人类体质特征和史前环境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为做好该遗址的保护工作,需进一步进行考古发掘。无保护规划。
3、贾柏遗址
贾柏遗址位于汶上县城东3公里的东贾柏村东南约300米的高地上。遗址东西长约300米,南北宽约50米,总面积约15000平方米。1986年文物普查发现,1989年春至1990年春,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组织力量进行钻探发掘。
两次发掘出揭露面积1000平方米,发现房迹10余座,灰坑十几个,清理墓葬19座。房迹形状有葫芦形、圆形两种,均为半地穴式建筑。每座房子面积8—20平方米不等。墓葬分布较为集中,多在距地表30厘米以下,以仰身直肢葬为主。
1
除单人葬外,还有3人葬,迁出葬和二次葬。具有母系氏族社会外对偶婚的特征。
出土器物有陶、石、骨、角器等一百多件。在这处遗址上还采集200余件细石器。
这些细石器中,有石核、石片、刮削器、尖状器、雕刻器等,大部分为黑燧石及少量有石英石直接打制而成。
通过发掘初步探明,东贾柏遗址,是一处原始社会早期系北辛文化类型,距今7000年左右的文化遗存。细石器的发现,否定了“平原不可能有细石器”的观点。同时,也填补了济宁市细石器的空白,为寻北辛文化的渊源,提供了新的线索。
4、邾国故城
邾国故城遗址位于邹城市南部峄山之阳,是周代邾国都城遗址,建于鲁文公十三年(前614年),共延续1100余年之久。故城总体近似长方形,周长约9200米,东西横宽2530米,南北纵长2500米,现残存古城墙约7200米,有土筑、石砌,夯层坚硬,层次分明,一般高2—
3米,最高处达7米,残垣断壁,时断时续。故城内大致可分为三个区域:北墙以北至峄山之间的东北角地带,土冢遍布,发现大小墓葬数10座,并出土大量战国时期青铜器和陶器等随葬物品,为当时贵族墓地;北城墙中部以南200米处有一高亢平坦地段,当地众称为“皇台”,陆续在此发现花纹砖、云纹瓦当等建筑构件,在断崖处多次暴露建筑石础、夯土层以及排水陶管等,为当时邾国宫殿区;故城东南方向今金张庄附近,地表陶片密集,多次发现陶窑、陶井和制陶工具,并出土秦诏文陶量、战国陶量及大量陶器,为当时制陶手工业作坊区。2006年5月,邾国故城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野店遗址
野店遗址位于邹城市峄山镇野店村南,地处丘陵地带,北部有大沙河,南临龙河,诸水自东向西汇集白马河后转注泗水。
野店遗址发现于1965年,1971年~1972年春,山东省博物馆等单位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遗址东西宽约700米,南北长约800米,总面积约56万平方米。
发掘揭露面积1660平方米。共清理灰坑23个、房基7座、陶窑2个、墓葬89座。在大汶口文
化堆积出土了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的墓葬、灰坑、房基等遗迹和多达1000余件遗物。房基有圆形、方形两种,房基由外圈、内圈和柱洞圈等组
2
中国名街成。陶窑基本结构包括有长筒状横卧火膛,火膛与窑室之间有垂直火道,窑室在火膛的后上方等特点,结构比较进步。属于大汶口文化的89座墓葬是野店遗址发掘的主要收获,墓葬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大多有木质葬具,方向以东西向为主,葬式以单人仰身直肢葬为主。墓内随葬品包括有石、骨、角、陶等质料;陶器有觚形杯、鼎、豆、盆、盘、鬶、盉、器座、漏器、壶、背壶、罐、尊、碗、钵、瓶、缸及杯等,常见彩陶纹样有云雷纹、涡旋纹、八角星纹、圆圈纹及斜栅纹等。
野店遗址的大汶口文化绝对年代为距今6170~4640年之间。在遗址中发现了大汶口文化与龙山文化相迭的地层,为确立大汶口文化发展序列提供了地层依据,为系统地研究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探讨新石器时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社会结构等增添了大量科学翔实的资料。
6、青堌堆遗址
青堌堆遗址位于梁山县小安山镇董庄村西约500米。目前堌堆呈东西61米,南北40米,高约3米的缓坡形状。西距董庄约500米,其西1000米有南北流向的柳长河,西南距小安山7千米,北4千米为东平湖。遗址于1958年发现,1959年,1976年分别有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和菏泽地区文物工作队进行了发掘。遗址东西稍长,占地面积2240平方米。共发掘面积122平方米。出土了包括有房屋,灰坑,墓葬等遗迹,和石器,骨角器,蚌器和陶器等遗物。其中陶器的典型器物有浅盘粗圈足大型豆、肥大袋足鬲和侧三角式足鼎等。
青堌堆遗址的龙山文化遗存,既有海岱龙山文化特点又具有中原龙山文化的因素,表现出独特的地域性风格,对研究山东地区与河南地区在龙山时代文化交流及地域风貌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7、西夏侯遗址
西夏侯遗址位于曲阜市息陬乡西夏侯村西约500米,沂河南岸约500米,西、北两面呈漫坡状,地势稍低。遗址东北为管勾山及蓼河。遗址发现于1957年。
1962年、1963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两次对西夏侯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
遗址面积东西约300米,南北约400米。发掘总面积为414平方米。共清理灰坑17个,陶窑1座,墓葬32座,遗址还暴露有6~7米的烧土层及平整的大块红烧土块,推测为建筑遗存。陶窑仅存窑壁基部、火膛和火门。墓葬为长方形竖穴,底部留有二层台。遗址出土大汶口文化器物鼎、鬹、盉、壶、罐、缶、豆、钵、
3
杯等陶器800余件;铲、斧、锛、环、坠、纺轮等石器10余件。此外,还出土了龙山文化器物罐、盆、盘、杯等陶器和斧、纺轮、针等石器骨器。龙山文化和商代遗存较少,遗物主要以陶器为主。
西夏侯遗址是一处大汶口文化中晚期至龙山文化以及商代的文化遗存,也是首次从地层关系上明确了大汶口文化早于龙山文化,为确定大汶口文化源于北辛文化,发展成山东龙山文化的历史过程,提供了科学依据。
8、西吴寺遗址
西吴寺遗址位于兖州市西北约25千米的小孟镇西吴寺村东,遗址地处一片高出周围地面约2
至3米的平坦地上,南约500米处有一条相传为赵王河的古河道。遗址发现于1957年,其后经过多次调查。遗址现存面积约10余万平方米。
1983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遗址进行了试掘。1984年~1985年,国家文物局在西吴寺遗址举办了三期全国考古领队培训班,发掘面积达3250平方米。西吴寺遗址内涵包括龙山文化和周代两类文化遗存。西吴寺遗址龙山文化的遗迹主要是房址、水井和墓葬。房屋为方形或长方形半地穴式房屋,室内有灶。房屋和灰坑中出土的陶鼎、鬶、罐、盆等陶器。敷涂白衣的泥质红陶鬶,是其中最富特的典型器物。发现了3口水井,井口平面形状有方有圆。墓葬共有9座,散见于遗址,未发现墓葬区。
西吴寺遗址位于泰(山)沂(蒙山)山系西南麓向平原过渡地带。通过大面积的系统揭露,获得了龙山文化和周代两个时期丰富的遗存资料,揭示出了该遗址龙山文化与周代两个时期的文化特征,有益于今后对其文化谱系及其社会历史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古墓葬6处
9、孔林
孔林是孔子及其后裔的家族墓地,位于曲阜城北约1100米处,占地面积约
183.33公顷,有坟冢10万余座,延续使用2400多年,是目前世界上面积最大、墓葬最多和最集中的家族墓地,也是世界延时最久保存最完整的家族墓葬。
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10、汉鲁王墓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