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识与理解风景名胜区规划
[摘要]:根据风景名胜区现状,分析风景名胜区旅游发展与景区建设的关系与矛盾,提出在风景名胜区内以景源保护建设为核心,确保景源自身持续发展,重点协调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尽可能满足人们对游憩、科教以及经济方面的综合需求的思路,达到构筑和谐景区的目的。
[关键词]:风景名胜区 规划 保护与发展 和谐景区
中图分类号:s727.5 文献标识码:s 文章编号:1009-914x(2012)26-0320-01
1引言
风景名胜区规划作为规划中的一个类别,必然具有规划的通性,即目的性和前瞻性。而它的主要功能是环保、科研、教育、旅游、启智、经济开发与山水体验活动等。风景区规划应该具有以下特点:其最主要目的是引导风景区建设成为活力持久、内部协调、资源保护与自身发展相互支撑的良性系统,达到自然与人的和谐共生。如何在风景名胜区有效地保护景源,推进景区建设,搞好“保护”与“开发”的结合,使环境保护和旅游开发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是一篇值得
重视和认真作好的文章。
2 风景名胜区规划的核心是景源的保护与建设
风景名胜区的保护与规划、开发与管理是当今中国一个非常特别的话题,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通过在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硕士班的学习,我认为是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旅游休闲的需求空前高涨,但是休闲方式单一,又高度趋同,导致海量人在节假日,涌入全国几乎所有的风景名胜区,而风景名胜区管理体系又难于应对,造成问题成堆,却长时间得不到解决而产生的现象。风景名胜区的规划、建设和利用,以真实性完整性保护为前提,这是古今中外的科学共识。风景名胜区保护的标准就是保护风景名胜区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并使之世代传承,永续利用。
风景名胜区规划从宏观讲属于规划的范畴,但因其针对的主体——风景区,具有保护培育、开发利用和经营管理并发挥多种功能的综合要求,因此在规划中的侧重点与其他类规划有所不同。风景资源是构成风景环境的基本要素,是风景区产生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物质基础。而风景资源同时具有的“稀缺性、脆弱性、不可再生性”与“风景资源的多种复合价值和强吸引力”这两种属性,又是不易调和的矛盾体。复合价值高吸引力强,必然易于引起
开发,而且往往是高强度的开发,这就必然的会对脆弱、稀缺资源造成损害,而其中的不可再生资源是经受不起任何破坏的。
我国古代人民把名山大川从经济开发中分离、保护起来,作为人们对大自然崇拜、祭祀、游览、审美、创作体验和探索自然奥秘等精神文化活动的胜地,形成了真实完整的名山大川体系。虽然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但是基本都形成了“山上游,山下住”的游览观赏方式,几千年来有效地保全了天下名山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美国历经一百多年的“国家公园运动”,建立了被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国家公园体制,公园由国家管辖,并立法保护,禁止或限制商业性开发。在保持保护地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基础上,发展科研、教育、游览、启智等功能。所以,从风景名胜区的资源属性、特点分析中不难看出,必须要把风景资源的保护工作放在核心地位。只有再次目标框架下,才可以对其进行合理利用。
3 风景名胜区规划应自然开发,以本演化作为景区发展的方向
风景名胜区规划以保护为核心,并不意味着规划就只是纯粹的保护,更不等于维持现状。倘若如此,那么景源的演化则会就此止步,阻断了景源的演化,我们的保护就是变相的破坏。这一点在人文景源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相对于自然景源,人文景源的演化历程是比较短暂的
同时也是活跃的。人文景源本身就是人类活动不断发展过程积累下来的优秀代表,人的参与介入尤其是人类的创造活动才是人文景源的活力根源。可以说一旦离开人的活动,人文景观就会失去其活性,一个活景就会演变为死景。对这一类资源仅仅采用维持现状的规划思路,至保护形式不发展内涵,将会导致景源演化中断,失去永续发展的动力。无论是自然的景观,还是人造的景观,好与坏的评判都不能离开人类的审美观。园林审美的过程就是游客对园林艺术的观感、体味、思索,直至升华为主体意境的过程。这也是园林艺术的生命。而园林景观中最能引起人们情感变化的即为人文景观。故从美学意义上来说,人文景观不仅是风景名胜区规划中不可缺少的因素,而且也是人们审美出“情”的主要对象,一个风景区的灵魂之所在。
因此,风景区规划中必须考虑景源的“永续性”问题。而景源的自身的本演化正式保持景源特、活力和长久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
3 风景名胜区规划的重点是协调景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中华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是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步认识到自然的重要,同时也意识到任何开发都是对原有自然状态的改
变。人们追求自然、回归自然,是为了使身体和精神更多地与自然交融,从而使个人和社会获得更加健康而愉快的生存和发展。在此目的之上的风景旅游日益被人们所接受,并逐渐成为人的一种需要。而这种需要这就要求园林景观具有多层次、多侧面的审美功能和社会效用,可对于原有生态系统来说就是破坏。所不同的是破坏的程度是否超过了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而这个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极限,就是保护与规划能够协调到的底线。
每一个风景名胜区规划时都应把景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协调好作为规划的指导思想,但我们应该明确一个观点就是资源保护与利用只存在协调关系却难以实现绝对的平衡。在规划中选取适当的人文景观,能激起游人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自然景观带给人们心旷神怡的轻松感受,而优秀的人文景观则使人体味到一种深刻的文化内涵,使人产生健康有益的心灵感受。扬州瘦西湖二十四桥景区一问世,就引起了海内外游客的浓厚兴趣,大大超出了建设者的预想。在风景名胜区规划中保持和发扬原有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会使园林景观更具特,更富有文化内涵。由于人文景观本身往往就很具知名度,所以,选取恰当的人文景观,合理的开发,对于提高风景名胜区的知名度,促进发展有很大的作用。
4 结论
最后我要说明的是,中国悠久的历史虽然为我们后人遗留了大量的人文景观资源,但并不是所有这些人文景观都可在规划中随意使用,应根据实际需要和历史现实来选取。我们要承认资源的稀缺性、脆弱性,所以我们要选择资源保护作为风景名胜区规划和管理的核心。在进行风景名胜区规划时,设计师更应注意这一问题,使风景名胜区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利用,从而创造出优美而富有吸引力的园林景观。风景区乃至整个人类生存环境才有可能被建设成为活力持久、资源保护与自身发展相协调的良性系统,达到自然与人的和谐共生。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