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准则的改革与创新
作者:宣大红
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第17期
作者:宣大红
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第17期
摘要:与原《企业会计制度》相比,新准则变化巨大,对企业的影响也非常深远。新准则着眼于提供更加真实、可靠、价值相关的会计信息,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加强资源配置改革,在会计目标、政策选择、信息披露、计量方法、报表理念等许多方面都实现了会计创新。
关键词:企业会计;新准则;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7-0147-02
一、会计目标——强调会计信息对决策有用
会计目标是整个会计体系的基础,决定着会计实践发展的方向。长期以来,会计理论界形
成了关于会计目标的两种基本观点,即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指导着世界各国的会计改革。
受托责任观认为:会计的目标是有效反映企业管理者在经营管理期间对出资人所委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因此,会计应以反映管理者的经营业绩为根本任务。决策有用观认为:会计的目标是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对其决策有用的信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不仅包括现时的投资者、债权人等,还包括潜在的投资者。因此,过去的经营业绩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资产目前的公允价值和未来的收益状况。
好老公准则 关于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的比较如表1。
举一个股票投资的例子来说明上述差异:某企业当年买入的股票,买入成本为100万元,至会计期末,其总市值实际已达到300万元。按照受托责任观的观点,股票尚未售出,账面利润还没兑现,因此盈利不具有可靠性。此外,股价波动并不能说明投资者的管理业绩,因此,股票价值仍按“成本与市价孰低法”以100万元在期末报表中列示,200万元的未实现利润在会计上不予确认。按照有用观的理念,企业拥有的股票市值300万元是客观存在的,因此,股票价值应按300万元在报表中列示,股票期末市值的买入成本的差额200万元应
确认为收益。以上分析表明,对股票投资价值这一信息,两种观念代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处理方式,而决策有用观显然对企业管理者而言更加客观真实,在管理决策方面更具有价值。
1993年颁布的原《企业会计准则》对于会计目标的描述是:“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满足有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新准则对会计目标的定位则既坚持了受托责任观的观点,更侧重于“决策有用性”,新准则明确:“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
二、会计政策——允许企业有限的自主选择
原《企业会计制度》对会计政策的规定非常具体,企业要按照明确的方法和标准进行会计处理,自主选择的空间小。比如,按一年的期限来划分长短期投资,对固定资产的价值划分统一规定为2 000元的标准等。新准则对会计政策提出一些原则性要求,给予了企业相对灵活的会计政策选择权,允许企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例如,《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规定:金融资产由企业按照投资意图进行分类;《企业会计
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取消了固定资产价值标准,企业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确定固定资产的标准。当然,自主选择决非放任企业随意调节利润和粉饰财务状况。会计政策的选取仍然要严格按照准则的要求,并且要符合企业实际情况。因此,这种选择权仍是一种有限的选择权。
三、信息披露——对会计信息透明度要求更高
会计信息的充分披露,是规范资本市场和加强政府监管的重要方面,也是优化资源配置的主要依据。美国大法官路易斯的名言:“公开是救治现代化社会及工业弊病的最佳良药,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灯光是最有效的警察。”描述了信息披露对于完善资本市场机制的重要性。新准则突出了充分披露的原则,对信息披露的要求更加严格具体,会计信息的透明度显著提高,加大了保护投资者和社会公众利益的力度。例如,加强对每股收益、分部报告的披露;针对金融工具,要求披露企业所承担的金融风险信息;要求披露重要会计政策和重要会计估计的确定依据等。
此外,关于企业会计信息的披露,还有两点很重要:
1.信息披露有利于促进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
西方经济学中的有效市场理论表明,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特别是经营效益、资产重组等方面的信息会直接影响到公司股价,因此,投资者往往不满足于仅从公开财务报告中获取信息,还希望了解企业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许多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信息难以满足投资者的要求,媒体也往往会对一些敏感问题追根问底。来自市场投资者的政府监管的压力,对促进企业加强经营管理作用巨大。
2.信息披露的任务还很艰巨
长期以来,在会计信息披露方面与社会公众和政府部门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信息不对称。这其中虽有企业经营管理的实际需要,但也确实给社会和政府造成了一些误解,使一部分人认为,公司的成本等会计信息披露不够,透明度较低。
信息披露不充分,会给公司的经营管理带来不利影响:政府监管部门不了解;社会公众不知情,舆论出现一些;企业管理和决策没有外界压力,不能促进管理水平持续提升;潜在投资者不能全面提前了解公司情况,公司未来发展受到影响。
执行新准则后,如果按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标准来要求,公司内部的许多经营信息就必须要向社会公众公开,特别是成本信息的披露,以目前的现状还需要一个准备和适应过程。
四、计量方法——引入“公允价值”计量
公允价值是相对于历史成本的计量属性而言的。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是会计中最重要的两种计量属性方法,公允价值是面向当前和未来的,历史成本则是面向过去的。长期以来,在我国会计实践中,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一直是占据主导地位的唯一计量模式。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资产现时价格经常处于波动之中,现时价格同历史成本的差异越来越大,更能反映现时价值的公允价值就成为决策者所需。
由于公允价值的使用要符合一系列严格条件,因此,新准则对公允价值采取了适度、谨慎的态度,一般情况下要求使用历史成本计价,必须使用公允价值的,要充分考虑到公允价值的三个级次:
1.资产或负债存在活跃市场的,应当以资产或负债的市场价格为基础,确定基公允价值。
2.资产或负债本身不存在活跃市场,但同类或类似资产或负债存在活跃市场的,应当以调整后类似资产或负债的市场价格为基础,确定其公允价值。
3.不存在同类或类似资产或负债的可比市场交易,采用估值技术确定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
五、报表观念——以“资产负债表观”为核心
1.利润表观和资产负债表观
利润表观和资产负债表观是两种最基本的报表理念。长期以来,在我国会计实践中推行的是利润表观。这种观点认为,收益是成本与收入配比的结果,资产计量的基础是历史成本,收益计量的原则是实现原则。在利润表观下,利润表在报表体系中一直处于显要地位,利润成为考核管理层业绩的首要指标。资产负债表观认为,收益是所有者权益的增加额。因些,只有当企业资产的价值增加或负债减少时才会产生收益。在资产负债表观中,报表体系的核心是资产负债表,计量基础是公允价值,企业收益既包括已实现的,也包括未实现的。
2.新准则突破了单纯的利润考核概念
多年来,由于奉行利润表观,利润一直是业绩考核的首要指标。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基于会计分期假设,利润反映的毕竟只是企业某一期间的经营成果。片面侧重利润表,容易
为追逐短期利益留下利润操纵空间,具有较大的局限性。按照资产负债表观的核心理念,企业只有在所有者权益增加的情况下,企业价值和股东财富才能得以渐长。新准则在这方面突破了传统的单纯考核利润的理念,有助于促使企业改善资产负债管理,优化资产和资本结构,着眼于长期可持续发展。
3.新准则中“资产负债表观”的体现
在新准则中,有许多地方都体现了“资产负债表观”,明确了资产负债表的核心地位。比如,要求企业的金融资产、存货等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各项资产的价值要更接近真实的市场价值;要求企业及时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进一步夯实资产质量;要求合理预计并确认辞退福利,计入应付职工薪酬。
参考文献:
[1] 杨敏.公允价值在会计准则中的应用及其启示[J].湖南大学学报,2007,(10).
[2] 许云川.解析公允价值的运用对企业的冲击和影响[J].时代经贸,2008,(8).
[3] 陈静,王伊娜,李红.我国新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质量的预期影响分析[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09,(6).
[4] 胡成.论会计准则弹性的优化[J].天津商业大学学报,2011,(31).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