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了个考
作者:成成
来源:《内蒙古教育·综合版》2013年第06期
作者:成成
来源:《内蒙古教育·综合版》2013年第06期
全城高考,天气流火。
一个搞笑版的《高了个考》中这样说:
这是一段发生在六月的故事
这是一首由万人血泪写成的诗篇
这是一场全中国手足同胞之间的较量
这是一座跨不过就拼不过富二代的深渊
寒窗苦读12年,就为考上第一志愿!问问刚刚从盛大的考场走出来的学子们,他们的回答竟是:真的就考完了,不真实!甚至要习惯性地再像熬夜做题的时候掐疼自己。一辈子就这么短暂的一次就定了?那考题科学合理么?那判卷精准公平吗?
云南省教育厅原厅长罗崇敏曾讲,初三和高三,都在重复强化前两年的学习成果,浪费了很多时间。专家说:在西方的中小学教育环境中,这种为“应试”而做的大量习题训练,简直就类似于“”,因为它展示的并非学生平时真正的知识水平!
文理分科,让多少学子和家庭纠结!不分科,可获得全面的基本的知识体系,但是负担太重!分科,孩子们却要经历“砍左手或砍右手”的选择。为了升学率,不得不牺牲难得的兴趣,为了就业,不得不牺牲难得的爱好!一步步,学生在被动选择中成为毫无个性的社会人,何谈创新?
那么,为什么高考的变革如此缓慢和艰难?因为,高考还承担着促进社会阶层公平流动的职能,而我们处于一个社会信用体系尚不健全,法制甚至还“柔弱”的转型期。
相对于教育行政部门冗长的变革,民间的力量跃跃欲试。无论是南科大的曲折,还是英语考试一次考变多次考的方案试点,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在山东、江苏等地折算并入高考,都让人们看到了SAT的影子。特别是“云海战略”:除了对考生的学科能力进行考核外,还引入了“非考试”的评价方式,引发了全社会强烈的关注。
其实,中国民间从来不缺为孩子们谋出路的智者。放眼未来,期待明年,让我们再咂摸那些闪着灼见的“方案”:
A:通过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是参加高考的前提条件,可经过多次考试通过。高考只考3门:语文、数学、通识。外语进行社会化考试,重点测试语言应用水平。不分文理科。211、985高校全国统考统录。各高校根据学生专业意向,测试其他学科。省级大学应该有本省主导产业的研究型大学和高职高专,以此为特,突出办学的服务效应,打破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壁垒,形成立体沟通渠道。
B:高考按学科考5门:语文、数学、外语、实验学科中与报考专业有关的任选一门、人文学科中与报考专业有关的任选一门,不分文理。高校可根据培养方向和目标,以加权平均分数录取,不同专业加权系数不同。
C:中学阶段不要分文理科;高考只报大学、不报院系,大学二年级再确定院系和专业。高考考三个科目:语文、数学、通识,各100分。通识由两部分组成:理科,包括物理、化学、生物;文科,包括历史、地理、科学史等。高中不分文理科,但个体的偏好不宜压制。与之匹配的制度设计是,学生可以在高考前事先申报自己在通识中的高考搞笑“加权”选择:文
科分数加理科分数,或文科分数×130%+理科分数×70%,或文科分数×70%+理科分数×130%。
让我们为那些先试先行的勇敢者致敬,正是他们“不能眼睁睁看着一茬茬冒着绿意的孩童,为了考分生机渐少”而锐意进取。理想的考试评价制度,应该实现“一手托两家”,既能满足高等学校对人才的选拔,又能始终引导学生享受完整而充满生机的教育生活。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