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招语文古诗文阅读命题特点及应对策略
赵伟 郭晋源
一、中考古诗文命题整体说明
近5年来,古诗文阅读的命题一直比较稳定,题量保持6个小题,2014年的题型和2013年一样,第一个小题都由原来的解释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变为考查一词多义的选择题的形式,其余都保持不变。近5年来总分值分别是:15分、15分、14分、14分、15分,其中诗词赏析分值一直保持4分不变 。五年来考查篇目:2010 《 岳阳楼记》 《饮酒》2011 《小石潭记》《行路难》 2012 《邹忌讽齐王纳谏》《过零丁洋》2013《桃花源记》《春望》 2014 《出师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二、文言文阅读命题特点:
1. 文言实词释义题微变在“广泛”。由原来常见实词到考查多义实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及词类活用等知识点。 利用上下文进行推测﹢确定知识点
2. 句子翻译微变在“严格”。由原来意译到现在近乎直译。具体原则是:留、删、对、换、补、调。 全句准确义﹢关键词语境义﹢句子通顺
3. 内容概括微变在“简要”,简明有条理提取信息。
例1:(2009)《醉翁亭记》与课外有关欧阳修短文语段比较:在不同时期,欧阳修分别以什么为乐?请根据上面语段内容加以概括。(4分)
在滁州时: 在颍州时:
答案:与民同乐(2分)(若答“山水之乐”给l分) 在琴棋书酒中自得其乐(2分)(意思对即可。共4分)
4、.内容比较微变在“比较”。由原来课内前后比较扩大为课内外古文比较阅读。
例1:(2008)《鱼我所欲也》与孔子故事比较:孔子为什么不肯接受景公赐给他的供养之地呢?请用文段(一)中的语句回答。
答案: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此之谓失其本心)(2分)
桃花源诗原文及翻译例2:(2010)(岳阳楼记)与课外有关范仲淹短文:王质说“范公天下贤者”,从文段(一)来看范公之“贤”表现在哪些方面?在文段 (二)中,范公之“贤”又是如何表现出来的?(3分)
答案:“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忧国忧民之心,“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2分) 范公之贤是通过王质的行动和语言,从侧面现出来的。(1分)(共3分)
2014年仍采用课内文段与课外文段的对比阅读,考查的内容是《出师表》与《容斋随记》的对比阅读。题型与2013年基本一样,分值比2013年多了一分。古诗赏析考查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分值4分。如、15、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红字)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遗 以光先帝遗德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
B 喻 引喻失义
征于发于声而后喻(《生于忧患,死于 安乐》)
C 远 亲贤臣,远小人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
D 悉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桃花源记》)
此题考查一词多义的掌握,解析:答案选D。错选的集中表现在选A、B上。A项前一个“遗”是“遗留”的意思,后一个“遗”是“给予”的意思。B项前一个“喻”是“比喻”的意思,后一个“喻”是“明白”的意思。也有一些同学选择C项,C项中前一个“远”是“疏远”的意思,是形容词用作动词,后一个“远”是“长远”的意思。只有D项中的“悉”均是“全”的意思。本题学生出错率较高,说明在学习过程中,对关键词的掌握不够牢固 。
这道题的命题形式与2013 年一模一样,都采用的选择题的形式,比2012 年降低了难度,但扩大了考查面。2012 年只考查到了两个词语,2013 年考查到了“异”、“舍”、“去”和“道”四个词,涉及到课文《桃花源记》、《出师表》、《小石潭记》和《马说》四篇文章。2014年考查了“遗”、“喻”、“远”和“悉”四个词语,涉及到课文《出师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曹刿论战》和《桃花源记》四篇文章。《小石潭记》在2011年的中招考试中以文言文对比阅读的形式出现过,但在2013年考试时又在16小题的解释加点词语中涉及;《桃花源记》在2013年考试中刚以文言文对比阅读的形式出现,在2014年的考试中又以解释加点词语的形式出现在了试题中。提醒我们,即使是近两年考试过的古诗文,我们也仍然要认真复习,不能忽视。
让学生对所学文言文中出现的四类字(包括通假字、古今异义字、一词多义字和词类活用字)都进行总结、归纳,重视积累。
对课下注释中重要的实词进行强化记忆,逐一落实。
如:16.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答案: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室的兴盛,就指日可待了。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翻译能力。第(1)题翻译时要将“诚 ”“秋”等重点词语翻译出来,第(2)题要将“愿”“亲”“信”“隆”等翻译出来,然后将意思表达明白和顺畅即可。 有的同学只把“愿”“信”两个字译出来了,句中的“之”不知道指代的内容是什么,把“待”理解为“招待”,望文生义,后面的翻译也完全是不着边际的,所以,就是零分。
翻译句子应对措施:1、强调文言语句的翻译标准: 信 达 雅
2、教给学生翻译句子的方法:
(1)、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2)、具体方法: 留、删、补、换、调、变。
3、生生落实重点语句翻译,要求学生做到“字字对照翻译”,要特别注意句中的关键词。
文意的理解
(2)、具体方法: 留、删、补、换、调、变。
3、生生落实重点语句翻译,要求学生做到“字字对照翻译”,要特别注意句中的关键词。
文意的理解
1、 17.语段(一)中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了三条建议,其中哪一条最重要?为什么?(3分)
答案:亲贤臣远小人。因为只有亲贤臣,远小人,才能做到广开言路,才能严明赏罚。
2、解析:本题考查对选段内容的理解和三条建议间关系的把握。答题时首先在选文中出诸葛亮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然后比较确定最重要的一条,最后说明三者之间的关系。
这两个同学都知道诸葛亮提出的三条建议是什么,但在做题时没有认真审题,题干中只是问三条建议哪条最重要,并没有问到三条建议都是什么,结果这两个同学都先回答了三条建议,然后才回答了为什么。有的同学没有能把握准确三条建议中哪条最重要,原因是对课文内容理解得不透,复习不到位,也可能是课后的研讨练习没有好好做,上课时没有认真听讲。
应对措施:
(1)、认真审题,明确要求。
(2)、复习时准确理解文意,全面把握文章涉及的主要问题,认真对待课后的“研讨与练习”。
(3)、回答问题时,对三条建议进行认真对比,在理解的基础上准确又全面地答题。
、写法考查
如:18.同样是劝谏君主,诸葛亮和魏郑公的劝谏艺术有什么不同?(2分)
答案:诸葛亮:直言进谏。(1分)魏郑公:运用比喻委婉劝谏。(1分)
解析:本题得分率较低。答题时要根据内容和方式、方法上的不同进行分析。
有的同学回答出了基本意思,从“直抒胸臆”一词看出这个同学理解意思,从“运用比喻的方法”可以看出,该同学知道魏郑公不是直接劝谏,而是采用的委婉劝谏的方式,只是心里清楚,但语言表达不够准确、简练。也有的也知道劝谏的方式有两种:直谏和讽谏,但是不知道直谏和讽谏的意思是什么,或没有理解文段的意思,或者说把两个文段意思理解反了,所以回答时把答案也写反了。
小结:1、对于这样的对比阅读,我们首先要学生理解课外文段的大意,阅读课外文言文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要提醒学生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2、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可学过的课内词语内外沟通,不求字字落实,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3、一般的对比阅读,课外文段的内容,都有着与课内文段相同、相近或者相反的意思。只要课内理解了,课外的看题目中怎么问,稍作思考就可以答出一二了。
三、诗词赏析
中考要求:对浅易的诗歌进行初步的赏析。具体要求如下:1、能正确理解诗、词、曲的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如对词语的理解、句意的理解、文意的分析和概括等。2、会赏析其语言以及常见的表达技巧。从遣词、语句、修辞、手法等方面揣摩、理解作者炼字达意的技巧。3、欣赏诗歌典型的形象特点,体会作品的意境。4、熟悉与作品相关的背景材料,体会作者的情感。
命题特点
近年中考古诗欣赏的考查形式以回答问题为主,考查的内容涉及重点诗句的作用,诗句的修辞手法、表达效果;诗歌的主旨、思想内容、情感倾向、意境画面等。考查的诗歌多是课外的唐宋绝句,如果仔细研究的话,就会发现设题角度有一个明显的变化规律:由炼字、情感到手法、与课内关联再到“复述”诗歌意象,命题的关注点逐年变化深入,题干设计和选材重视与课本的联系,越来越倾向于课堂教学实际,并往往能体现陕西地域文化特点。
三 中考古诗词赏析四大经典考点梳理、解读及应对策略
从近年中考语文古诗词的考查内容分析可知,其考查要点主要可梳理为以下四大考点:
(一)品味炼字佳句
品析炼字佳句,是中考古诗词鉴赏关注的热点,是理解诗词思想感情和艺术手法的有效途径。古诗词讲究炼字炼句,以期获得语言上独特的审美效果和特殊的艺术魅力。炼字,主要是领会关键性动词、形容词及诗眼、词眼;佳句,主要是品评具有哲理、比喻、暗示、象征、抒情等意味的句子。解题时通常先要明确手法;再阐明其语表义,有时还要挖掘它的深层义或言外之意;然后展开想象,描绘该句景象或形象;最后点明其思想感情、表达作用、创设意境或艺术效果。如20.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首联中的“辅”或“望”字。(2分)
答案:“辅”示例:形象地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的景象,(1分)气象雄伟,使诗歌开篇意境开阔。(1分)(意思对即可。共2分)
“望”示例: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地联系起来,(1分)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1分)(意思对即可。共2分)
可是有的同学没有认真审题,题目要求赏析首联中的“辅”或“望”字。“或”就是二者选其一,针对一个字去赏析就可以了,而他两个字同时赏析,再加上他不理解词义,不结合语境分析,也就分析不正确,造成失分。
应对措施:
1、认真审题,明确要求。
2、在理解整首词意思的基础上进行炼字赏析。
3、分析时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