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总复习地理检测题 碳排放与国际减排合作
碳排放与国际减排合作
一、选择题
(2022·大连模拟)植物分布区的扩展和迁移主要受种子散布能力和环境特征影响。落叶松是西伯利亚特有种,在漫长的全球气候变化过程中,其分布范围不断扩展。下图为北半球落叶松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1.亚欧大陆东岸落叶松集中分布区南界纬度低的原因是()
A.西风势力强B.冬季风影响大
C.地势低平D.光照充足
2.亚欧大陆中部少见落叶松分布,表明()
A.落叶松对水分差异敏感
B.亚欧大陆中部动物数量少
C.亚欧大陆中部风力较弱
D.落叶松主要借助洋流扩展
3.亚欧大陆中低纬地区东西部落叶松零星分布可能是因为()
A.人类活动的破坏B.山地地形的分布
C.不适应当地环境D.其他物种的竞争
解析:1.B  2.A  3.B第1题,由材料“植物分布区的扩展和迁移主要受种子散布能力和环境特征影响。落叶松是西伯利亚特有种”可知,落叶松适宜在较寒冷的地区生长,亚欧大陆东岸受冬季风影响温度低,适宜落叶松向纬度较低处延伸。另外在西北风的影响下,种子向低纬度方向散布。第2题,亚欧大陆中部降水少,气候干旱,落叶松少见,说明其对水分差异比较敏感。第3题,亚欧大陆中低纬地区东
西部落叶松主要分布在横断山、阿尔卑斯山等高海拔地区。冰期时落叶松向南扩展到亚欧大陆中低纬的东西部地区,间冰期落叶松向北退去,山地基带的落叶松向高海拔延伸而保留,而低海拔地区的落叶松因热量条件变化而消失。
2018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在发布的《全球1.5 ℃增暖特别报告》中指出,
为实现全球气候变暖不超过1.5 ℃的目标,需要全球在2050年左右达到净零排放。下图示意2015~2050年为实现全球气候变暖不超过1.5 ℃与2 ℃情景的碳排放趋势对比(含预测)。据此完成4~5题。
4.与2 ℃情景的碳排放相比,1.5 ℃情景()
A.碳排放顶峰不会到来
B.2050年完全实现零排放
C.碳排放速度下降更快
D.极端气候会逐渐消失
鹿卡角 北海道5.与2 ℃情景的碳排放相比,1.5 ℃情景减少的碳排放量主要得益于()
A.化石燃料的全面禁用
B.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
C.经济增长速度放缓
D.森林覆盖率大幅度提升
解析:4.C  5.B第4题,由图可知,1.5 ℃情景碳排放速度下降更快。第5题,与2 ℃情景的碳排放相比,1.5 ℃情景减少的碳排放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能源效率提升带来的能源消费总量下降和能源结构朝向低碳方向优化实现的。
(2022·南昌模拟)下图分别示意北极、南极地区多年海冰面积年内变化,据此完成6~7题。
6.北极地区多年海冰面积最小的月份是()
A.1~2月B.2~3月C.8~9月D.9~10月
7.下列关于两极地区年内海冰消融速度差异及可能原因,正确的是()
A.北极地区海冰消融快,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
B.北极地区海冰消融慢,正午太阳高度角较小
C.南极地区海冰消融快,下垫面的比热容较小
D.南极地区海冰消融慢,受西风漂流降温影响
解析:6.C7.C第6题,读图分析,由图中海冰面积最小时的月份判断半球,图1海冰面积在8、9月份达最小,为北极地区。图2海冰面积最小时在2、3月份,为南极地区。第7题,由上题可知,图1为北极地区,则图2为南极地区。由两图纵坐标数值可计算出南极地区年内海冰消融速度快于北极地区;南极地区年内海冰消融速度快于北极地区的可能原因应是南极地区主要为陆地,比热容较小,升温快,降温也快所致,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年内大小相同,B错误。列宁的名言
(2021·石家庄质检)碳排放量是指燃烧一次能源中的化石能源(原煤、原油、天然气)所排放的CO2量。碳排放强度是指每单位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所带来的CO2排放量。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能源消耗持续增长,CO2排放量日益增加。我国碳减排任重而道远,各省级行政区碳排放影响因素各不相同,碳减排侧重点应有所不同。下图示意2000~2015年全国碳排放总量、碳排放强度和人均碳排放量。据此完成8~10题。
8.2000~2015年我国碳排放强度整体呈下降趋势,其主要原因是()
A.能源消费结构调整B.经济增长速度减缓
C.能源利用效率提高D.产业转移力度增大
9.2015年山东省碳排放总量全国最高,其主要原因是山东省()
A.环境承载力强B.煤炭储量丰富
C.碳排放强度大D.工业比重较大
10.对于河南和广东等人口大省,实现碳减排目标应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A.增加宣传力度,严格控制人口数量
莱芜中考成绩查询B.提高人口素质,倡导绿消费理念
C.优化人口结构,鼓励大量人口外迁
D.推广清洁能源,完全代替化石能源
解析:8.C9.D10.B第8题,2000~2015年我国碳排放总量仍呈上升趋势,说明能源消费结构调整对碳排放强度整体下降的作用较小;据图并结合碳排放强度概念可知,2000~2015年我国碳排放强度整体呈下降趋势,但碳排放总量整体仍呈上升趋势,说明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快于碳排放总量的增长速度,能源利用效率提高;产业转移力度增大,碳排放量大的产业不断转出,碳排放总量应呈减少趋势。第9题,山东省属于经济大省,工业比重大,因而碳排放总量全国最高。第10题,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国家已经放宽了人口政策;提高人口素质,倡导绿消费理念,利于节能减排;大量人口外迁会导致本地区劳动力短缺,影响经济的发展;推广清洁能源利于减少碳排放,但因目前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技术的制约,清洁能源难以完全代替化石能源。
(2022·广州模拟)根据美国国家冰雪数据中心的报告,2019年4月北极海冰面积平均为1 345万平方千米。这比1981~2010年的长期平均范围减少了124万平方千米,比2016年4月创下的历史低点少了23万平方千米。据此完成11~12题。
11.导致北极地区海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太阳辐射影响B.北极航运繁忙
C.全球气候变暖D.海洋环境污染
12.当前北极地区海冰变化可能导致()
A.北冰洋海岸侵蚀程度减小
东邦同人B.北极海域吸收太阳辐射量增加
C.俄罗斯农作物总产量下降
D.全球各地异常天气事件减少
解析:11.C12.B第11题,由材料可得出,1981~2010年北极海冰平均范围减少,到目前为止,北极
海冰面积可能出现波动变化,但是整体趋向减少,导致北极地区海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全球气候变暖。第12题,由材料可知,北极海冰多年平均面积整体趋向减少,从而使海平面上升,海冰融化,海面扩大,海冰反射太阳辐射量减少,吸收太阳辐射量增加。
二、非选择题
13.(2022·潍坊模拟)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研究表明:黄土高原造林区域地表温度的变化主要由白天地表温度变化主导而表现为降
美琳妈咪温。森林的反照率(反射太阳辐射与入射太阳总辐射的比值)通常低于草地和农田,造林能够吸收更多的太阳辐射,导致地表温度升高;但相较于草地和农田,森林具有较大的叶面积和表面粗糙度,并且森林生理活动消耗的水分更高,因此,造林可促进蒸散发(地面上植物的蒸腾与植株间土壤蒸发量之和),致使地表温度降低。下图1示意黄土高原造林在不同季节对白天和晚上地表温度的影响,图2示意黄土高原造林在不同季节对反照率和蒸散发的影响。
(1)说出黄土高原造林区域地表温度表现为降温的依据。
(2)黄土高原的造林对地表温度的影响具有季节性周期变化,整体上,春季和夏季的降温程度较大。分析造林地区春季和夏季的降温程度较大的原因。
婺源油菜花最佳观赏时间(3)从气温的角度,分析森林恢复对黄土高原气候变化的意义。
答案:(1)造林地区地表温度的变化主要由白天地表温度变化为主导;森林覆盖增加后蒸散发增加造成的降温作用大于反照率减小造成的增温的作用。(2)黄土高原为温带地区,植被的生长主要在春季和夏
季,该时期的蒸散发作用对造林区域温度下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反照率减少导致该区域变暖,蒸腾更多的水分,从而在生长季持续降温。(3)森林恢复可以吸收大气二氧化碳,减缓温室效应;吸收更多的太阳辐射,把太阳能转化为生物能储存起来;森林恢复对地表有降温作用,在区域尺度上减缓了气候变暖的趋势。
14.(2021·天津等级考)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近几十年来,全球气候呈现变暖趋势,给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而北极地区自然环境的变化也会对全球的气候产生影响。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