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资本论》中经济危机理论
作者:胡骏
来源:《今日湖北·中旬刊》2014年第11期
作者:胡骏
来源:《今日湖北·中旬刊》2014年第11期
摘 要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周期性经济危机理论是资本主义社会有影响力的经济规律之一。理论的核心内容表现在引起经济危机的直接诱因,马克思生产过剩的危机逻辑和经济危机的周期性规律。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认为金融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因此重读《资本论》对破解金融危机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资本论 经济危机 金融危机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认为金融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金融危机”是指地区、国家、甚至整个世界的经济衰退,表现为企业倒闭,失业率提高,金融处于动荡和接近奔溃的状态,还可能出现社会和国家的动荡。因此使人们对经济未来会做出更加悲观的预期。金融危机越来越表现出混合形式的危机,并蔓延到实体经济,对全球经济形成巨大冲击,同时也很大程度的影响我国的经济。
一、《资本论》中经济危机理论的内容
马克思的《资本论》从商品开始就分析了商品的两重性和商品生产过程的两重性,从而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的矛盾以及其发展规律,特别是他的经济危机的理论,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科学内涵。
(一) 资本的本性是经济危机产生的直接誘因
资本是能够产生剩余价值的价值,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它是某个特定的政治经济范畴,它体现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货币、金银都不是资本,只有它们作为生钱工具的时候,才是资本。马克思曾援引英国评论家邓宁的话说:“资本害怕没有利润或者利润太少,就像自然界怕真空一样。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也是因为资本对利润的贪婪,推动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并且因为财富中的大部分是资本家占有,是资本的绝对拥有者,对于不断扩张的企业产能而言,劳动者的购买力是趋于下降的,因此就去导致商品卖不出去,资本则完不成周转,企业被迫闲置生产力,最终引起经济危机的发生。于是,从这个角度看资本的本性是导致经济危机的直接诱因。
(二)经济危机理论的核心逻辑
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的核心逻辑包括经济危机的实质,经济危机的根源和经济危机的特征。其中生产过剩是经济危机的本质体现。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所表现出来的生产过剩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增长已经超过了劳动众的实际需要,不是社会产品的绝对过剩,而是一种相对过剩,是相对于劳动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而出现的过剩。这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现象。
二、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现实价值
马克思关于经济危机的分析逻辑是否经得住现实的考验呢?是否对当今经济危机具有解释能力呢?这个问题的答案也是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现实价值所在。
(一)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依然适用
从1929年大危机演变为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只不过是把“皮球”从供给方踢给了需求方。面对不断扩张的生产能力,消费进一步膨胀,以致出现了大量缺乏应有收入基础的过度需求,进而出现过度膨胀的恶性循环。于是,马克思生产过剩的危机逻辑:有效需求不足—生产过剩—透支消费—违约率上升—经济危机,经受住了现实的考验,对于肆虐全球的经济危机也具有极强的解释能力。
(二)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依然适用
经济危机的本质是生产过剩,生产过剩是有效需求不足引起的,而导致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内在规定性,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经济危机的根源。而西方世界把经济危机的原因归结为“华尔街的贪婪”,危机的根源最终锁定在人性的贪婪上,然而这一论断并不具有说服力。科技革命在推动社会生产力大发展的同时又造成结构性问题,失业率居高不下,贫富差距继续扩大,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支出过大等,产生了新的矛盾,加速了社会分化。而经济全球化又进一步加剧了各种矛盾。鉴于这种矛盾,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对经济体制进行调整:比如调整经济政策、建立国家宏观调控机制等。尽管上述的调整政策产生了一些积极的效果,但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仍然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
(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规律依然适用全球金融危机时间
在西方,人们更主要关注经济危机周期的长短,而不是危机周期性的原因。西方经济学家主要用三种观点来观察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U型、L型和w型。U型是经济下降到最低点再升起来,此类型最好;L型是经济下到低位持续运行较长时间;而W型是上下波动起伏较
大。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是经济危机现象的基本依据。尽管资本主义国家进行干预,包括对经济的某些调整和福利政策等,危机爆发的具体情况有所缓解,但危机爆发仍然呈现周期性,这一事实就确凿地证明马克思危机理论的有效性。
三、结论
经济危机与金融危机的爆发根源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决定的。资本主义的性质决定了资本和劳动收入的两极分化,导致众购买力不足和需求不足,最终影响到生产领域,引起生产过剩。这就是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的核心逻辑。此内在逻辑受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影响,如果不解决矛盾,经济危机就会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影响,如果不解决矛盾,经济危机就会与资本主义有极大的关联。一次危机过后,随着经济的复苏,其基本矛盾又会渐渐重新激化起来,使另外一次危机不可避免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829.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
[3]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第2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602.
[4]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548.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