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探析
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探析
作者: 李羊骥
来源:《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年第3期
    李羊骥
    (北京林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83)
    摘 要:2007年至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文章主要从证券市场、银行业、进出口贸易以及居民消费与投资这四个方面来介绍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并主要分析了此次金融危机对证券市场和银行业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最后从政府和投资者两个角度提出了应对危机的相关建议措施.
    关键词:金融危机;全球经济;房地产泡沫
    中图分类号:F83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3)02-0111-03
    2007年-2009年环球金融危机,又称世界金融危机、信用危机、金融海啸或华尔街海啸,是一场由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危机.
    1 引发金融危机的导火线
    引发全球金融危机的导火线是美国房地产泡沫的破灭.
    美国居民长久以来持有超前消费的观念,活跃的信贷市场是美国虚拟经济发展的第一支柱.而信贷市场最主要的部分便是房地产市场.2006年之前,由于各州政府对于建筑性土地使用权的限制以及上层阶级对房地产市场的炒作,美国的房地产市场持续升温,房价呈现出持续性的泡沫化增长.由于对经济前景的错误解读,联邦政府大力支持各家投资银行降低贷款限制,刺激个人投资.然而从2006年春季开始,政府注意到了房地产泡沫现象的严重性,开始采取措施控制房价,提高利率,导致了房地产泡沫的破灭.房价的暴跌带来的是抵押贷款的违约现象频繁发生、多种证券化产品亏损,最终造成资产流动性的不足.
    2 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2.1 证券市场
    2.1.1 证券化产品质量恶化
    美国是世界上证券市场最为繁荣的国家,同时也是全球金融危机的源头.道琼斯指数在上个世纪末便高达10000,足见美国证券业的发达.正是基于领先于世界各国的金融业,华尔街的许多投资银行开发了大量的证券化产品.然而贷款者的还款能力是有限的,由于次级贷款不良率的上升,证券化资产质量恶化,
金融机构不得不卖出贷款人的抵押物(以房产为主),而由于利率的上升,房产价格开始暴跌,所以卖出抵押物远不足以补偿金融机构的损失.违约、丧失抵押赎回权等现象造成了市场流动性不足的恶果,相关金融机构出现巨额亏损.
    2.1.2 全球股票市场萎靡不振
    在股市方面,道琼斯股指、德国DAX指数、法国CAC40、上证综合指数以及日经指数等主要的股票价格指数在这期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跌.全面的系统性风险已经使全球各大主要股市难以维持21世纪初期的繁荣局面.
    2.1.3 欧洲高危国主权债务危机加剧
    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希腊、西班牙等资本存量薄弱的欧洲国家陷入严重的债务危机,流动性不足已经使欧元区国家的国债的安全等级逐步恶化.全球三大评级机构不断下调欧洲高危国的主权评级.2011年7月末,标普已经将希腊主权评级2009年底的A-下调到了CC级(垃圾级),意大利的评级也在11年5月底被调整为负面,继而在9月份和10月初标普和穆迪又一次下调了意大利的主权债务评级.葡萄牙和西班牙也遭遇了主权评级被频繁下调.主权评级被下调使上述四国借入资金的利息变得相当高,也可成为危机向深度发展直接性原因.显然,尚未从欧债危机中恢复的欧洲证券市场目前所受到的打击恐怕比之美国更要猛烈.
    2.2 银行业
    2.2.1 大量金融机构破产
    全球金融危机对银行业的冲击是难以估计的.市场流动性严重不足,信贷规模不断扩张,资产负债表压力过大……这些最终导致许多的投行与商行被接管或者宣布破产,并形成了很快降临到其他银行和金融机构的灾难.在美国,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被迫倒闭,贝尔斯登被接管,美林证券被美国银行收购.住房贷款的两大支持机构房利美、房坚美被美联储接管.华盛顿互惠被摩根大通收购.现在美国五大投资银行仅剩下高盛和摩根斯坦利.德国与法国是欧元区最为发达的两个国家,但是根据最近的相关资料显示,德国商业银行第二季度净利润比去年同期下降了近一倍,而法国巴黎银行在南非的业务发展也严重受阻.
    2.2.2 银行大量裁员
全球金融危机时间
    除了大量的倒闭和收购之外,幸存银行的裁员也是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之一.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为了在低迷的投资环境下保证营业利润,都在收缩资产负债表,削减开支,平衡其资产负债.大量的裁员增加了国家的失业率,居民收入下降,生活水平下降,严重阻碍了国家经济的发展.
    2.2.3 金融市场瘫痪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已深入到了各行各业.商业银行以及投资银行作为金融业
中最为活跃的主体,自然是与之关系密切.经济全球化实质上就是债务全球化,这也直接导致了金融资产的增长速度超过了实体经济的增长速度.商业银行为了维持高速的利润增长,不得不持续保持高贷款率的业务模式.但并不是所有银行都有着充足的货币流动性去应付客户的各项业务.许多银行由于没有持续现金注入,其所经营的高杠杆性质的业务无法支撑,由于全球的商业银行都在经营大量的贷款业务,资产负债表压力不断扩大.当世界经济停滞时,会使这些债务的现金流逐渐枯竭.当违约风险加剧时,资产持有者必定会大量抛售手中持有的资产予以兑现.当商业银行的现金流不足以支付套现业务时,金融系统便会瘫痪,破产也就在所难免了.
    2.3 进出口贸易
    2.3.1 贸易摩擦加剧
    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商品大多是劳动力密集型产品.而金融危机使失业率上升,经济萎缩,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国际贸易下降,沉重的打击了发展中国家的净出口.由于不能保持国内优势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强势扩张,部分地区和国家出于保护本国企业,构筑了贸易壁垒,采取了许多技术进口限制措施,加剧了国际贸易摩擦.
    2.3.2 劳动力密集型企业难以生存
    在国际贸易中,低端生活用品,尤其是纺织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对发达国家出口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这些产品的的消费体主要是上述国家的低收入人.经济危机致使生产不景气,失业率加大,极大地削弱了市场购买力,直接冲击了劳动密集型产品市场,给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企业带来重大损失,而这些劳动密集型企业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2.4 居民消费与投资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给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经济带来严重影响,人们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一些调查显示,消费心理的变化使得消费行为更谨慎,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首先,大多数居民缩减开支.其次,居民的支出比例发生变化.人们对于炒股和炒房这两种投资方式的热情逐渐下降.
    3 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
    3.1 加大对金融的宏观监管力度
    教训告诉我们,市场,尤其是金融市场需要规则,需要秩序,而规则和秩序来源于强力机构的宏观监管.金融危机后美国已在加强金融监管和干预方面积极行动.痛定思痛,我们应该认识到,面对市场失灵,政府采取有效手段对金融市场进行监管和干预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市场不是放任不管的市场,而是有计划有监督的市场.
    我国是新生市场经济国家,关于市场的经验也在不断积累过程中,应加强金融市场监管、干预和求助,采取有效措施抑制过度投机,维护金融稳定.同时,要把握好在金融方面推陈出新的节点,正确认识金融创新对金融发展的推进作用.中国金融业应提高信用风险管理水平,制定明确的风险管理战略,认识和防范房贷市场风险,培育健康的风险文化.
    3.2 把握好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关系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出于利益的考虑,把大量的实体企业,诸如制造业等转移到了拉美和东南亚,使本土成为贸易、航运和金融等服务业中心.金融危机后,金融创新的衍生品大量出现,但这些衍生金融产品的出现不合时宜,因为不是出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之需,而是发自金融机构甚至个人逐利之机.金融危机的教训告诉我们,金融的发展应立足于市场分工,履行服务于实体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职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严重失衡将产生严重后果.
    现代欧美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金融业的飞速进步,实体经济实际上已经被一些国家所忽略.尤其是美国,美国本土的实体经济实在难以称上发达二字.资产证券化过度,衍生金融工具失控,失去发展的坚实基础后,使虚拟经济严重脱离实体经济而恶性膨胀.这一系列虚拟经济结下的恶果最终因美国次贷危机而演变为全球金融危机.教训是深刻的:实体经济始终是整体经济发展的基础.要想使国家尽快从危机中恢复,必须坚持重视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虚拟经济要服务于实体经济.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是相
互依存和相对独立的两个经济范畴,虚拟经济是适应实体经济发展需要而产生的.虚拟经济发展要与实体经济大体协调并从中受益.如果虚拟经济恶性膨胀直至形成泡沫经济,不仅导致虚拟经济陷入危机,而且将严重冲击实体经济,从而导致金融危机的爆发.
    3.3 拉动国内需求
    目前全世界都陷入了金融危机的泥潭之中无法自拔,传统的经济发展三驾马车中的出口贸易这一项已经不能再给予太高期望.短时间内国家的总供给是不可能改变的,因此只有提高国内总需求,也就是拉动居民消费与投资,才能令国家走出泥泞.对于中国来说,13亿的人口本身就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政府应当适当减少个人所得税的征收,提高居民消费积极性,用消费的增长来弥补净出口的降低.
    对于居民投资来说,目前中国的股市依旧不稳定,房市则是处于泡沫似的增长阶段,并且中国的通货膨胀率也不可忽视.为了保持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进行太过激进的刺激投资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应当在完善证券市场传导机制的基础上再实行适当宽松的财政政策,拉动企业的投资,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
    3.4 重视国民信心的树立和舆论的引导
    事实证明,公众的信心对于尽快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有着重大的作用.投资和消费的大幅下降, 很大程
度上是由于公众对未来经济前景失去信心所致.重视国民信心的树立和舆论的引导是除了政府有效的财政、货币政策外遏制金融危机进一步扩散、促使我们更早地度过金融危机的有力措施之一.政府应加强舆论监督,引导媒体的报道, 避免羊效应的不良后果,从而阻断美国市场风险对我国金融市场心理上的冲击.
    2007年至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对于我国来说是一次挑战,更是一次机遇.勿容置疑,作为世界市场经济的一部分,我国的经济走势也会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 但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和积累,我国经济的发展有其自身免疫力,经济的基本面是好的, 经济基础仍然坚固.“大乱达到大治”,金融危机在对已有国际金融秩序产生打击的同时也会催生新秩序的产生,在这一难得的战略机遇面前,我们要做勇于接受挑战的“弄潮儿”.
    参考文献:
    〔1〕焦方义,刘立娜.全球金融危机下的中国经济走势分析[J].理论探讨,2009(1).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