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中国经济调整
摘要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机给各国经济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消极影响,本文在分析金融危机在各国传导的基础上,提出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经济的调整方向。
关键词 金融危机中国经济金融监管
随着各国救市政策的相继生效,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危机暂时告一段落全球金融危机时间,然而它所揭示的一系列潜在经济问题和社会矛盾却并没有得到完全解决。不消除这些痼疾,势必会给世界经济造成更大的冲击。在这种状况下,纵观美国金融危机在各不同国家的传导及其影响,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中国经济调整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培育国内市场,完善国民经济结构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靠两个方面:出口和政府工程拉动国内生产总值。然而,这并不是发展的根本目的。首先,较高的出口份额会造成对主要贸易国的经济依赖。这次金融危机,美国和欧洲等发达国家的萧条经济影响居民的消费信心,从而直接影响我国的出口产业,造成很多企业的破产。其次,经济的发展应该靠国民消费的增长而不是政府工程的拉动。政府投资应以撬动
民间投资为主要目标,以国民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我国国内消费需求不振主要表现在高储蓄率和高出口依存度上。2009年1月末,我国居民储蓄余额已经突破了18万亿元,储蓄率在全世界排名第一。高储蓄率产生的原因主要可归结为以下几点:首先,国民收入不高,对风险的抵抗能力薄弱;其次,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失业、养老保险覆盖率低,居民缺乏安全感;再次,医疗体系不完善,为看病存钱成为人们的共识;另外,子女的教育费用也是高储蓄的一个重要原因。
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说明,国内市场很广阔,需求空间也很大。要培育国内市场,必须从本源抓起,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增加公共产品的提供,做到藏富于民,提高居民的实际收入。同时,政府要加大民生投入,建立并完善覆盖整个社会的医疗保障体系,改善教育问题,释放居民的消费能力,将我国巨大的内需潜力转化为真正的市场需求。
二、调整产业结构,优先发展制造业,健康有序的提升国民经济
制造业是一国经济实力的关键所在,然而我国制造业近年持续低迷甚至亏损,很多民营企业举步维艰,企业主把资金转移到其他高利润部门,这进一步加重了制造业的萧条,同时也使诸如房地产等有超额利润的行业产生更大的资产泡沫,给国民经济带来更危险的安全隐患。
目前,我国制造业的技术水平不高,管理经验不足,产业集中度也有待进一步完善。国际市场上,我国制造业的出口产品又以低附加值的加工品为主,利润低且受市场波动较大,随着欧美发达国家对产品质量要求的提高、金融危机下消费信心的下降以及国际贸易摩擦的不断升级,更易受到国外经济状况的影响,波动频繁且幅度较大,不利于国民经济健康有效发展。国内市场上,人民实际收入水平偏低,又饱受住房、医疗、教育 “新三座大山”之苦,导致国民饱受消费,需求不振。
要解决以上问题,需从两方面入手。首先,努力提高制造业综合素质,增强行业竞争力(包括创新能力、品牌竞争力、自主研发能力以及资金实力等),争取在更高的全球产业链中占有一席之地。其次,国内市场上提高产品质量,减少进口产品替代。大力增加制造业的效率和利润率,以使民间热钱回流,从而促进制造业的更大发展。
三、加强金融监管,有目的、有步骤的开放金融市场
引发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就是金融监管不力。我国金融监管整体有效性不足,体制也不够完善。根据巴塞尔委员会《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保持金融系统的稳定性和信心,降低存款人和金融体系的风险是金融兼顾的核心目标。相较于《巴塞尔协议》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
率80%的要求,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普遍较低。在宏观调控机制及金融监管手段不完备的情况下,放任巨额私人资本的自由流入,必然增加国内外宏观经济失衡的可能性。
导致我国金融体系低效率的因素是多方面。首先是金融体制落后。金融工具和金融衍生品创新日新月异,然而金融监管制度却进程缓慢,市场和管制相脱节,导致金融监管的组织体系不健全,监管方式和监管手段陈旧,监管效率低下。其次,金融监管人才综合素质不高,缺乏高标准的人力资源。金融监管内容和范围狭窄,在分业监管中缺乏一套有效的协调机制使其适应现代金融业的发展需要。
建立现代高效的金融监管体系是提高其效率的根本途径。首先要积极推进制度创新,为金融业的发展提供良好有序的环境,鼓励金融机构优化资产结构、分散信贷风险;其次为监管部门输入增加高技术、高素质人才也是当务之急。在国家监管、社会监督的基础上提高同业公会的自制、加强法人机构内部自律,扩大监管范围,加强监管力度,健全监管体系才能有效防范金融风险,保证我国金融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更好的为实体经济部门服务。
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劳动者素质
我国是劳动力供给大国,然而随着科技竞争的加剧,较高的劳动力投入并不一定会有较高的产出。新的经济增长需要靠技术进步、管理创新、结构优化来实现,而实现这些都以来于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包括生产型技能和管理型技能的劳动者素质提高本身就是生产力发展的表现。因此,在新的国际环境下,提高劳动者素质、转变发展方式是保持全球竞争力必经之路。
我国劳动者文化素质参差不齐,劳动者素质,尤其是农村劳动者素质不高,是很多社会和政治因素共同作用的。改革开放以来,东部试点地区率先致富,中西部发展相对落后。城乡居民受教育程度不均,农村居民专业技能单一甚至贫乏,国民就业出现结构性失调。企业追求利润大都靠生产要素的追加,而对人力资本的提升不够,不能有效激励劳动者提升自我素质。
整合教育资源,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的道德素质是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的快车道。政府要努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为工业化和现代化提供人才基础;大力培养科学技术尖端人才,促进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培养高素质、高质量的人才目标,提高其劳动技能,缩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增加产品技术含量,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建立的激励制度,使员工有动力自我进步,自我完善,积极参与现代化和工业化进程。
五、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促进全球经济一体化
随着超越国界的生产体系、市场体系和金融体系的形成,世界经济一体化已经进入到一个新阶段。经济全球化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趋势,中国应积极参与其中,树立全球意识,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已经进入了主动融入金融全球化的阶段,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的相互影响越来越密切,世界经济体系和国际经济规则正在与中国经济体制和法律政策体系形成越来越多的积极互动。中国应现有国际分工的基础上,努力提升在世界产业链上游中的比重,致力于发展生产低消耗、高产出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组织管理经验,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充分调动市场主体活力;在安全防范风险的基础上,改善投资环境,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充分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参与世界市场竞争。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