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相声】组织“包袱儿”的常用手法
【教你学相声】组织“包袱儿”的常用手法
三、相声中的笑料——“包袱儿”
3、组织“包袱儿”的常用手法
我们已经了解了“包袱儿”的特点。那么在创作相声时,如何把所叙述的内容组织起令人发笑的“包袱儿”呢?首先要有丰富的生活作为基础,同时掌握些常用的艺术手法是十分必要的,因为这些手法都是历代相声演员从实践中摸索出来的,而且会随着时代的前进而发展。组织“包袱儿”总的规律是:把不协调的、矛盾的事物集中起来,通过对比、夸张和反复强调,最后揭露矛盾的实质,使内在的缺陷更明显地展示出来,达到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而引人发笑的艺术效果。现介绍常用的几种方法:
(1)三番四抖
前面我们解释什么是“包袱儿”时,曾提到往包袱皮儿里放东西,也就是为制造笑料做铺垫。这个“放东西”的过程,就是“三番”。按照人们听觉习惯,一句话反复强
调就会加深印象。同样意思的话,如果连着说三遍,印象一定深刻,“三番”就是按着这样的规律。把矛盾尽量重复,也就是把假象尽可能多的去渲染、重复三遍,把观众的思路引向与结果正好相反的方向上去。“四抖”,就是经过“三番”后,第四步就是把包袱皮儿里的东西抖落出来,让真相大白,使观众产生意料
之外的感觉。下面介绍马季先生创作并演出的两段相声。
例一,《舅舅》中的一段:
甲甭说这么多工厂,就是一个厂子走一两天都未准转得过来。
乙那是啊,工厂太大了。
甲那天我们上轧钢厂,一个车间由这头到那头走俩钟头。(一番)
乙太大了。
甲那天我们上焦化厂,由办公室到焦炉都是骑自行车去的。(二番)
乙太大了。
甲那天我们上机械厂,进南门坐汽车,三天还没到北门哪。(三番)
乙太大……那也太大了,坐三天汽车由南门还没到北门?
甲啊,正赶上修沟,车过不去。(四抖)
例二,《海燕》中的一段:
甲哟!你还真有点渔民的生活。
乙我从小在海边长大的。
甲这么说,你驶过船?(一番)
乙驶过!
甲你也摇过橹?(二番)
乙摇过。
甲你也出过海?(三番)
乙出过。
甲你也翻过船?
乙翻过……没翻过!(四抖)
这种手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根据情况需要,有时可以“二番三抖”,也可以“四番五抖”或“五番六抖”等等,作者根据这个基本手法自己去灵活运用。例如姜昆创作,并与李文华一起表演的相声《时间与青春》中一段,就采用了“五番六抖”:
甲在珍惜时间方面,每行每业对时间都有形象的认识。
乙你给说说。
甲军事家讲过,时间就是胜利。(一番)
乙对,医学家呢?
甲医学家说,时间就是生命。(二番)
乙教育家呢?
甲时间就是知识。(三番)
乙不错,工人?
甲对工人来讲,时间就是财富。(四番)
乙农民?
甲对农民来讲,时间就是粮食。(五番)
乙要是对我呐?
甲对您来讲,时间就是月份牌。(六抖)
乙怎么是月份牌?(六抖)
甲撕一张,少一张,撕不了几本喽!
再如,儿童相声《向“懒虫”告别》中的一段,就是采用“二番三抖”的:
甲那么,你爱劳动吗?
乙当然爱劳动啦,你呢?
甲那还用问,人家说我——
乙有一双灵巧的手?(一番)
甲不对!
乙妈妈的小帮手?(二番)
打电话相声台词甲不对!
乙那是什么呀?
甲“大懒虫!”(三抖)
(2)先褒后贬
在反复夸奖、赞扬之后,突然一百八十度大转弯来一个贬低、讽刺,与前边说的迥然相反。
例如,在日寇侵华的敌伪时期,常宝堃(艺名:“小蘑菇”)表演的讽刺日本鬼子强化治安的相声《牙粉袋儿》中的一段:
甲现在是第四次强化治安啦!
乙这强化治安究竟是怎么回事儿?
甲强化治安就是治安强化了。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