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地栽培
第一课时
在由人工保护设施所形成的小气候条件下进行的植物栽培。又称设施栽培。
编辑本段简介
主要应用于蔬菜、果树苗木、花卉等园艺作物和药用植物的生产。保护地栽培可以不受生产的季节性限制,使植物避开不利自然条件的影响而发育成长;可以延长或提早植物的生长期和成熟期,成倍地增加单位面积产量。在蔬菜生产中,它与露地栽培以及贮藏、加工等措施相配合,对于保证蔬菜的周年均衡供应有重要作用。
编辑本段保护地类型
主要有下述几种。
风障畦
在东西向畦的北面设置挡风障的保护地。风障高约1.5~2.5米,向南倾斜。每排风障一般可保护2~6畦,其作用在于稳定障南的小气流、减少太阳辐射能在畦面的损失,提高障前气温。障南第一畦称并一畦,白天气温约可提高5~6℃,自并二畦以后各畦增温幅度依次递减
约1℃。而每增温1℃,约相当于作业期或成熟期提早3~5天。这对排开早春绿叶菜类供应、提早果菜类蔬菜栽植以及保护甘蓝、洋葱等幼苗越冬等有重要作用。如在东西向畦的南面设置向北倾斜的矮风障(高约0.6~0.8米),每畦一障,或在畦田上方用秸秆材料搭成稀疏的棚顶,则有疏光降温的效果,多用于怕日光直射的植物(如姜、人参等)栽培和夏季蔬菜育苗。
地面覆盖畦
在畦土表面加以覆盖的保护地。又分3种:①简易覆盖。主要用苇茅苫或蒿草、马粪等作覆盖物,用以保护菠菜、芹菜等蔬菜的越冬幼苗。对单株常扣盖纸帽、塑料薄膜帽或泥瓦盆,在栽植单株的穴坑顶部盖玻璃片,或用苇穗、高粱穗围护,以达到防风、防寒、保温的目的。②地膜覆盖。即在垄或高畦表面覆盖塑料薄膜。有保持水分、提高地温(3~5℃)和促进根系发展的作用。③地膜改良覆盖。即在早春将地膜覆于栽植蔬菜的沟顶,天暖断霜后顶膜落地成为地膜。
第二课时
阳畦
(冷床) 或称洞坑。畦北设风障,四周围筑土墙,北墙一般略高于南墙。上面用玻璃、塑料薄膜或蒲席、草毡覆盖。由于畦内白天可充分吸收太阳光热,夜间可以保温,约可比露地夜温提高10℃以上。近年推广的改良阳畦,系在阳畦基础上加以适当改造而成的小型单屋面建筑物,高约1.2~1.5米,屋顶用植物秸秆作材料,上铺泥土,前面盖玻璃框或塑料薄膜。其优点是工作人员可蹲入操作,透光保温性能也优于传统阳畦。
温床
结构同阳畦,但增加了土壤加温。热源为厩肥酿热或用电热线。加温期间床内夜温可提高到25~30℃。此外,也可在露地做成加温畦或加温埂,在寒冷条件下进行早春生产。
温室
包括塑料大棚。有各种不同的类型,一般的温室只能调节温度条件。高级温室则还能控制湿度和二氧化碳浓度等(见彩图)。温室的建造费用较为昂贵,但由于它调节控制环境条件的性能优越,在冬季较长的寒冷地区有继续发展的前景(见塑料棚)。
编辑本段保护地的环境条件
在保护地内,温度、光照、空气、水分等环境条件都与露地有明显不同。
温度
保护地的各种覆盖物减少了空气的流动和热传导,从而可使太阳光能和人工加温热能的散失减少。其中,透明覆盖物由于能透过太阳光的短波辐射,而部分地阻止由内向外的热长波辐射透过,可使保护地内温度显著高于室外气温。保护地内温度也可通过增减保护设备和控制通风量来调节。夏季高温季节,在撤除周围覆盖物和实行全部通风的条件下,利用透明覆盖物减少阳光透过的性能,可使保护地内保持相对的低温。此外,各种保护地的增温效果也与当时当地的气候和保护地的土壤质地等有关。
光照
保护地(除风障畦外)内的光照强度一般只有露地的50~60%,尤其在日照时间短的冬季,对植物生长影响很大。为此除需采用透光率好的透明覆盖物和有利透光的设计外,还要在减少覆盖物污染、稀植,以及人工补充光照等方面采取必要措施。
空气
封闭式的保护地如温室、大棚等由于空气流通量不足或与大气环境隔断,内部空气中的CO2含量在晴天上午9时以后常低于大气中CO2的含量(300ppm)。当低于200ppm时,就处于CO2补偿点,植物光合作用停止,需要人工补充 CO2。最简便办法是在保护地内施用有机肥料,利用微生物分解有机质时的呼吸作用,释放CO2(能维持300~1500ppm)。此外,也可施用液体CO2和干冰或燃烧白煤油(无硫)、液化气、沼气等来获得CO2的补充。与此相反,酿热温床因以有机肥作热源,土壤内CO2含量常过多,有害植物根部,应注意通风调节。
水分
保护地内的蒸发量常小于露地。简易保护地因地温较低,蒸发量也小,浇水之后地温更迅速下降。因此保护地栽培的浇水量宜小,间隔时间宜稍长;简易保护地的浇水时间以晴天中午前后为宜。空中喷灌常使空气湿度过高而引起较多病害,一般以采用地面小喷灌或沟灌为宜,地下灌溉尤佳。
第三课时
编辑本段保护地栽培方式
保护地栽培与露地栽培不是截然分割的。按保护的程度,主要有以下几种不同的栽培方式:
风障栽培
各类作物除因局部气温和地温提高而可提早播种、栽植外,栽培方式基本与露地同。栽培管理技术较简单。
早熟栽培
冬季在保护地育苗,春季定植于露地。可提早各种蔬菜或其他作物在露地的定植期和成熟期,或延长分次收获的采收期,大幅度提高总产量。
延迟栽培
又称延后栽培。夏、秋在露地育苗,冬春寒冷季节在保护地生长。又可按生产条件和目的分下列3种方式:①抑制栽培。主要用于严冬时节果菜类和叶菜类蔬菜。一般要求植株在冬至
凤尾菇栽培技术前约2个月充分长大,果菜类接近长成成品果实,以便在冬季生长受抑制条件下仍可通过一定的光合作用积累营养物质而缓慢生长、成熟。抑制栽培的果菜类大多按有限生长的要求采取摘顶、摘心等管理措施(矮生菜豆则可放任生长)。由于植株受环境条件和封顶的限制不再继续增大,故可采用较高的密度。②补充栽培。如花椰菜在露地条件下长成带小花球的营养体后,冬季移栽或带土囤放于温度15℃左右、无光或少光的保护地内,则叶片内养分向花球输送而形成大花球。③假植栽培。将冬前露地长成的植株(芹菜、莴苣等)带土挖出,密集地囤放在无光贮藏沟内,白天通风并让日光照射,保持5~15℃温度;夜间覆盖防寒,保持2~5℃。囤放的植株可缓慢生长,并延续1~2个月以上保持产品新鲜。这种栽培措施由于兼有贮藏的性质,故又称假植贮藏。
促成栽培
又称不时栽培。是完全的保护地栽培,植物一生全在保护地的综合条件下生长成熟。但有的是始终在一种设施内生长;有的则先在最优设施内育苗,以后移栽于其他较简易设施内生长。也有几种不同方式:①全光促成栽培。植物始终在太阳光照下生长。如温室促成栽培,系在秋冬、春季分期育苗、定植和采收。栽培的蔬菜种类、茬次安排等需因地制宜。②密囤栽培。
将露地栽培形成的营养器官(如贮藏状态的干叶大葱、蒜和带有长须根的韭菜鳞茎等)密集地排列在畦内,缝间撒入泥土,充分灌水,保持15~25℃的温度,使之在有光、弱光或无光下生长。在有光下生长者产量高,无光下生长者产量低,但产品黄化柔嫩。约30天采收一次。③菌蕈栽培。在无光的暗室、地窖或遮荫的弱光下,利用各种培养基生产草菇、香菇、平菇、凤尾菇等食用菌的方式。④软化栽培。
第四课时
最近20年来,保护地栽培在果树上开始应用,特别是随着矮化密植栽培的进展、人们对果品需求的变化、栽培技术、专业设备条件的改善、显著的经济效益等因素,促进了保护地栽培的迅速发展。 在日本、意大利、美国等国桃的保护地栽培进展很快,日本尤为突出,据日本1986年统计已达8514公顷,为5年前的1.8倍,年增长率高达16%,主要树种为葡萄。桃仅占保护地栽培的 0. 29%,我国的辽宁、甘肃、浙江等省也有少量栽培。
1.目的意义。①提早成熟采用加温双层覆盖方式可提早25~30天,不加温多层覆盖提前15~20天。②改善果品质量。提高商品率,可避免病虫害,污染减少,果面洁净。③调节生产周期、用工分散,农忙不至于集中,有利于果园的经营和管理。露地桃果采收期多6~7月
高温季节,而保护地在5月份就可采收完毕。④减轻各种灾害天气危害,特别是对早春的大风、晚霜、阴雨等不利气候影响。⑤经济效益高提早15~25天上市,其售价可高2~4倍。
2.条件和要求。与露地栽培相比,在自然、设备、技术、人力等方面有更高的要求。①自然条件。宜在冬季到早春季节里最好无异常天气,日照较充足、阴雨天气少、较温暖的地区,这样既能降低成本又能达到提早成熟的目的。②设备。保护地栽培又叫"设施栽培"即需一定的设备,如架材(钢筋、水泥、竹、木支柱)、棚布(塑料膜、玻璃)等基本设施,经济实力强的还可购置加热器、换气扇及排灌设施等。③人力、技术。保护地栽培是一种集约栽培方式,要求投入较多的人工,有较高的技术,精细的管理,特别是在从覆盖到采收这段时间里(约100~120天)。
3,园地选择。平地、缓坡地均可,早春无大风、晚霜较轻。光照充足,尤以风害较少的东坡和南坡为好,有水源、排水良好的沙壤土地较为理想。距种植者居住地近也很重要,以便随时掌握天气变化就近管理。
4.品种。①为了发挥更高的经济效益,要求选用露地果实发育期在80天以下的品种。②为了提早覆盖时间以提早成熟,要求需寒量(即通过休眠期所需0℃~7.2℃低温时数)不
超过800小时。③果型较大、品质好。④丰产性能良好、花粉多、能育,易于栽培管理。
5.栽培方式。有加温、保温、不加温3种类型:①加温温 室。其中又分作双层覆盖、单层覆盖两种,因加温燃料昂贵、成本高,目前多不采用。②保温温室。是介于加温和不加温之间的过渡形式。一般情况下不加温,如遇异常天气,加温保持其正常生长。在气候不稳定地区应用较多。③不加温温室。利用地膜加多覆盖层及自然光照保持温度,这种形式经济,简单易行,是今后发展的主要方向。
第五课时
6.不加温温室的栽培技术。现将不加温温室大棚的结构。栽培管理技术简介如下:
(1)大棚结构、设施。为便于管理,大棚以1~1.5亩地一个棚为宜,也可2~3个棚组成一组。支架可选用钢筋、水泥。竹、木作支柱。棚宽5.4~7.2米,高度3.6米,或根据品种。树势,以树高加1米作为棚高的标准。铁管之间横距0.5米,纵径2米较牢固,门高1.8米,宽1~2米较为方便。北面要有防风墙、西北面最好辅银灰的反光膜,为提高保温效果,可采用多层覆盖,以提高密封性能,如遇降雨,应将雨水排在棚外,2~3个棚连在一
起的,在各棚顶部之间要有谷沟,棚内需要灌水时,也可将大棚顶上谷沟的水引入灌溉(见图1)。
图1大棚的结构
(2)栽植距离。根据整形修剪方式以及应用矮化措施等而定。株距4~2米,行距6~4米。
(3)整形方式。因大棚栽培常引起树势衰弱,枝条徒长、花芽不充实等弊病,因此要特
别注意控制徒长,改善光照条件,采用"丫"字形较为理想,如修剪得当、应用多效唑处理,亦可采用3主枝的自然开心形,以低干为主,干高不超过50厘米。
(4)覆盖时间。桃树是对需寒量十分敏感的树种,休眠不足会出现萌芽延迟,开花不整齐,坐果率低等现象。因此覆盖时间应从满足需寒量以后开始,从经济方面考虑,则应根据劳力、燃料等确定。 需寒量在800小时以内的品种覆盖时间约在1月下旬到2月中旬。覆盖早开花早、成熟也早,如覆盖过早,由于棚外气温低,因不加温棚内温度不易上升,促进生长发育不明显。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