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姓名:牛 岩
学号:20064102004
凤尾的研究与进展
摘要:凤尾菇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是很受人们欢迎的一种食用菌,文章介绍了凤尾菇的生物学特性,营养和药用价值,栽培技术要点,还介绍了凤尾菇的一些病虫害以及防治措施等,并且简单地展望了凤尾菇未来的发展前进和方向。
关键词:凤尾菇 栽培 防治
Phoenix tail mushroom's research and progress
ABSTRACT凤尾菇栽培技术:The phoenix tail mushroom nutrition is rich, the taste delicious, was receives one kind of edible fungus which very much the people welcome, the article introduced the phoenix tail mushroom's biology characteristic, the nutrition and for medicinal purposes value, the cultural technique main point, but also introduced phoenix tail mushroom's some pl
ant diseases as well as the prevention measure and so on, and has forecast the phoenix tail mushroom future development advance and the direction simply.
KEY WORDS:Phoenix tail mushroom Cultivation Prevention
凤尾菇(Pleurotus pulmonarius)是近年来从国外引进的一种栽培食用菌,是平菇的近缘种, 具有生产方法简单、生物效率高(80%~ 100%)、生产周期短等特点, 且比平菇耐高温, 易于推广。它原产于热带地区,是从平菇中分离出来的一个有经济价值的新品种,产品味道鲜美,营养丰富,为优质的食用菌。在国外,特别是东南亚地区广泛栽培。凤尾菇为腐生性菌类, 能广泛利用各种农作物秸秆和工厂纤维脚料进行栽培。凤尾菇栽培方式十分灵活,既可在室内采用层架菇床塑料袋或塑料筐栽培,也可在室外畦床栽培。我国自1978年以来在广东、福建、山西、吉林等省先后引种成功之后,目前栽培范围正在全国不断扩大。
1. 分类地位及形态特征
1. 1 分类地位
凤尾菇(Pleurotus pulmonarius)在植物分类学上与平菇同类,也属担子菌纲,伞菌目,白蘑科,侧耳属[1]。
1. 2 形态特征
凤尾菇由菌丝体和子实体两部分组成。菌丝体白,呈绒毛状。子实体由菌盖和菌柄组成。子实体的发生与平菇略有不同,平菇的子实体大多丛生或叠生,凤尾菇大多是单生或丛生。初生的子实体呈白,菌盖不明显,菌柄短而粗。数天后菌盖明显展现,初时灰白,后转青灰或灰褐;呈扇形、肾形、半圆形等;盖缘薄,初内卷,后向上反卷;横径5-15厘米,最大可达20厘米,表面平滑;菌肉厚度中等,白;菌褶短延生,白,密集,不等长。菌柄白,多数侧生,也有中央生,上粗下细,长3-10厘米。孢子印久置后淡水红至微紫,孢子歪长椭圆形,8.6-10.6X4微米,显微镜下透明无,有一个细胞核[2]。
2. 生物学特性
2.1 营养
凤尾菇是腐生性极强的食用菌,对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淀粉、糖都可以利用,也可以利用各种有机氮。以稻草、蔗渣、木屑和棉籽壳等作培养料,都能满足凤尾菇对养分的需要[3]。
2.2 温度
菌丝在15-35℃条件下都能生长,最适温度为22-27℃,在适温条件下,菌丝生长健壮、旺盛。子实体发生的温度范围,是8-25℃,以15-20℃最好,在适温范围内,温度偏低,菇体大,生长慢;温度偏高,生长快,菇体小。
2.3 湿度
培养料含水量要求在65%(废棉类)或70-72%(稻草类)为最适宜,有利于菌丝体的生长。空气相对湿度80-90%有利于子实体的正常发生,低于80%发育慢。
2.4 光线
菌丝体的生长不需要光线。子实体发育需要微弱的光线,散射光可诱导原基形成和分化,长期处于黑暗条件下,子实体难以发生。在有光照条件下的子实体颜较深。
2.5 空气
菌丝生长阶段需有一定的空气,如培养料含水量过高,通气不良,则菌丝生长细弱或不生长。子实体发生阶段对空气要求更严格,如通风换气不好,则柄细长,畸形菇多。
2.6 酸碱度
菌丝在PH5.8-6.2时生长良好,7-8时生长仍正常,PH9以上时,则菌丝几乎停止生长[4]。
凤尾菇是从平菇分离出来的品种,其所需的生活条件,除出菇温度较高外,基本上和平菇相似。
3. 凤尾菇的主要养殖特点:
3.1 栽培容易,适应性强,生长周期较短。
3.2 利用基质广泛,凡含纤维素的工业废料,如木屑、稻草、麦秆、玉米秆、棉子壳、油菜子壳、胡豆壳、废棉絮、香蕉茎叶、葵花盘、玉米果穗轴芯、梧桐叶、黄豆秸、甘蔗渣、树木枝条等,均可用来养殖凤尾菇。
3.3 效率高,每100 kg木屑可以收鲜菇80~120 kg,如用棉子壳养殖则生物效率更高。
3.4 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凤尾菇是我国各地经常食用的一种食用菌。凤尾菇(干重)的蛋白质含量约为35%~46%,几种必需氨基酸的含量约占氨基酸总量的40%~50%。
3.5 凤尾菇散发孢子时,其孢子弥散在空气中,容易使一些人产生过敏反应,要注意预防。[2]
4. 栽培技术
4.1 室内栽培
凤尾菇的室内栽培,方法很多,有塑料袋栽、粮栽、盒栽和床栽等。其中以床栽和箱栽最普遍。
4.1.1 床栽法
4.1.1.1 栽培房和消毒:栽培房的选择,菇架的设置,以及栽培房的消毒方法,与室内栽培蘑菇相同。
4.1.1.2 适宜的栽培时间:凤尾菇菌丝体培养要求温度比较高,而子实体发生要求温度比较低,其适宜的栽培时间应根据各地不同的气候条件确定,一般从当年9月至次年5月可栽培二到三次。利用地道、地下室等栽培,其栽培时间还可相应延长[5]。
4.1.1.3 培养料及其处理:用稻草、蔗渣、木屑、棉籽壳、废棉、废纸和茶渣等都可以栽培凤尾菇。但要求新鲜、无霉烂变质。同时在栽培前还要进行消毒处理。其方法有:
石灰水消毒法:用0.5-1%的石灰澄清液,在水池中将培养料浸泡12小时,捞起盛于蔑篓中,用清水冲洗至pH7-7.5时,沥去多余的水,就可上床。若无试纸测酸碱度,以冲洗至稻草无黄水流出即可。
沸水浸泡法:把培养料盛于木桶中,倒入沸水,浸泡15-20分钟,捞起沥去多余的水,就可以上床栽培。
4.1.1.4 铺料播种:将消毒处理过的培养料,按每平方米7-9公斤料铺于床上,具体方法:先在床上铺一层培养料,撒上一层菌种,用种量约占接种量的40%;再铺上一层培养料,用手稍压实后,将余下60%左右的菌种撒于床面,用木板轻轻压下,使菌种与培养料紧贴在一起,以利发菌。最后覆盖上塑料薄膜,保温、保湿。在25-27℃下培养15-18天菌丝就可长满全床[6]。
4.1.1.5 管理
出菇前的管理:播种后菇房的温度应控制在27℃以内,超过30℃,早晚要打开门窗通风降温,避免灼伤菌丝并注意避光,以利菌丝正常生长和积累养分。发现床面上有少量绿霉菌感染,应及时除去。若多种霉菌同时污染,应揭去薄膜,加强通风,降低培养料的湿度,并将石灰粉撒在污染部位。待霉菌消除后,再覆盖薄膜。当菌丝长透床底后3-5天,掀掉料面薄膜,加强通风和增加散射光,以诱导原基迅速形成[7]。
出菇后的管理:子实体形成后,应根据不同的生育阶段,进行水分、通风和光线等条件的协调管理:
原基形成期 一般播种20-25天后,菌丝体就可纽结形成原基,这时管理上要增加通风次数和散射光。并喷以少量的水,保持料面湿润,促进原基进一步形成。若菌丝已长满全床,却迟迟不长菇蕾,主要是由于温度过高造成,应采取降温和增加湿度以促进原基迅速形成。
珊瑚期 由原基发育变成参差不齐的短秆状,继续生长形成珊瑚状,即为珊瑚期。这时对温度、湿度、光线和空气等条件要求较严格,如果温度高于24℃,时间持续1-2天,光线和空气又不足,则出现菇蕾发黄,柄细长,甚至枯萎死亡等现象。这时应采取通风、喷水和增加光照,满足其生育要求。
幼蕾期 即菌盖形成。菌褶开始出现,孢子也开始产生,这阶段的管理,基本和珊瑚期相同。若出现菇体分叉,不形成菌盖等异常情况,是由于光线不足所致,应适当增加散射光,以利菇蕾正常生长。
成熟期 菇盖边缘出现微波浪式上卷,孢子开始散发,管理上要增加喷水量,每天喷2-3次,掌握轻喷,细喷,经常保持料面湿润。水分充足,菇体重,质量好。采收期切忌大水喷灌,以免造成菌丝退化和烂草、烂菇。
4.1.1.6 采收
随着子实体长大,菌盖充分展开,边缘稍向上翘,应抓紧采收。其方法是用左手按住培养料,右手捏住菇柄扭下即可。每采完一潮菇后,要把床面整理干净,把料压实,并停止喷水2-3天,以利菌丝恢复生长。喷水管理后,又很快长出新的子实体。每潮菇相隔7-10天。一般管理得当可产四潮菇,从播种到收菇结束约50-60天,气温低时,则要延长到80-90天。
4.1.2 箱栽法
利用旧木箱、纸箱等作栽培容器。培养料及处理方法同床栽。其做法是:将消毒处理过的培养料,分层装入箱内,即上一层料,撒一些菌种。一般为三层,最上面的应多撒些菌种,以覆盖料面。然后稍压实,盖上旧报纸堆叠一起再用塑料薄膜覆盖好。在25-27℃下保温保湿培养15-18天,当菌丝长满培养料时将箱分散开,立即揭去报纸和塑料薄膜,并喷以少量的水,重新盖好薄膜,温度降至20℃以下,并加强通风换气和散射光条件,以刺激菇蕾形成。约3-5天,料面长出菇后,揭开薄膜,喷些雾化水。再经5-6天就可采收第一潮菇。采后的管理同床栽。一般管理得当可采收4-5潮菇,每公斤培养料可产鲜菇1-1.3公斤[8]。
4.2 室外栽培
采用室外栽培,不需要建造菇房,方法简便,投资少,收益大,为大面积栽培凤尾菇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其方法是:
4.2.1 选地作畦:在果园或林荫下,选土壤疏松、肥沃,排灌水方便的场地,整地作畦,排列东西向,畦长随地势地形和栽培数量而定,畦宽1米,深33厘米左右,畦边围小埂,并开好排水沟。土壤含水量掌握在20-25%。
4.2.2 辅料播种:先按床栽方法配好培养料,含水量掌握在70%左右,然后将配好的料倒入做好的畦内,铺平压实,厚度20厘米,按8厘米见方的距离挖穴,穴深8-12厘米,塞进一小块菌种,并在科面撤一层薄薄的菌种,稍压平,覆盖上薄膜,四周用泥土压紧。上面再覆盖一层稻草或草帘。也可按床栽方法分层进行播种。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