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9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政治建设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筹备: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还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国旗、国歌等事宜。
(2)成立: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3)意义
①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使中国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
②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
③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牢固基石。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①标志: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②内容: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性质及根本政治制度,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确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
①初步确立:1949年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②正式确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后,为了巩固和发展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人民政协继续存在,并发挥作用。
③新阶段: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①依据: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②实施:到1958年,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先后成立;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
③意义: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做主的愿望;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挫折
1.中共八大的探索
(1)内容:在正确分析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变化的基础上,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和法制建设。
(2)意义: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个良好开端。
2.“文化大革命”对民主与法制的践踏
(1)民主遭践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连续十年没有召开;高速公路恢复收费标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能实行。
(2)法制遭践踏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成为一纸空文,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人身自由失去了保障。七巧板的拼法
②大批干部、众遭受人身迫害,刘少奇被迫害致死。
③1967年1月,上海造反派非法夺取党政各级领导权,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
3.历史的伟大转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1)内容
①思想上: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
②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③组织上:形成以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
④经济上: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2)意义
①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②开创了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③中国从此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国家政治建设进入一个新时代。
4.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
(1)1980年,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建设社会主
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
(2)1982年,全面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成为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3)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
(4)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正式确立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自传范文 入党(5)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积极发展村民自治、城市居民自治、职工代表大会等各种形式的基层民主,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推进了中国特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建设。
(一)理论
1.酝酿: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
2.提出:20世纪80年代由提出。
3.含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二)实践
1.香港、澳门回归
(1)概况: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
(2)意义:开创了香港、澳门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新范例。
2.海峡的进展
(1)打破坚冰
①1979年元旦,停止炮击金门,实现了两岸30年来的真正停火。
②1987年,台湾当局开放台湾同胞赴大陆探亲,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
(2)重大进展
①1992年,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就双方在事务性商谈中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史称“九二共识”。
手机照片加密②199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推动了两岸的经济交流与合作。
③1995年,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讲话,成为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
(3)统一展望
①有利条件:两岸人员往来及经济、文化等各领域交流频繁;两岸经济相互促进、互利互补的局面初步形成。
②统一障碍:台湾岛内分裂倾向的发展,外国势力的干涉。
③立场原则: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进行两岸的对话与谈判,坚决制止任何分裂图谋。
【链接统编】 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准备阶段。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中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在政治上,实行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在经济上,实行国营经济主导的包括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和国家资本主义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在文化上,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概念辨析】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共同纲领》 VS 1954年宪法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1949年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它确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国名、国旗和国歌,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因政协不是普选产生的正式代议制机构,它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只起到临时宪法作用,不是正式宪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正式宪法是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延续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多数内容,在体现人民民主原则的同时,进一步体现社会主义原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重要观点】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体现了我们国家的性质,符合我国国情,既能保障全体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又有利于国家政权机关分工合作,协调一致地组织社会主义建设。
【重要概念】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解放战争时期,为了推翻蒋介石反动政权,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了包括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各民主党派、开明绅士、其他爱国分子、少数民族同胞和海外侨胞在内的广泛的统一战线,称作“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继续存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其组织形式。
【重要观点】
“文化大革命”的教训
“文化大革命”得以发动的根本原因不是党内制度不健全,而是党的“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结果。中国要避免十年“文化大革命”那样的悲剧重演,主要在于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实行并落实依法治国方略,而不单是防止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
【重要概念】 基层民主制度
基层民主制度是指基层众性自治组织形式及其运作方式,它是基层众性自治组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方式、方法、程序的总和,是人民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的一种形式,是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
【深层归纳】 民族区域自治和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是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我国国情相结合创立的中国特社会主义自治模式。地方自治对推进政治民主、构建合理的中央与地方关系、解决民族问题和国家统一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构图解史】 “一国两制”构想与实践
【重要概念】 《反分裂国家法》
2005年3月14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这是国家以立法形式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的重大战略举措。主要内容是鼓励两岸继续交流合作,但同时也首次明确提出了在三种情况下中国大陆可用“非和平手段”处理台湾问题的底线。该法仅适用于台湾问题。
主题一 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保障——中国特的民主政治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及特点
[史料实证]
史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政权组织结构的特点
史料二 第二条 大众商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②,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③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④,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解读]
主旨 | 史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政权组织结构的特点故宫 旅游 |
史料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及人大代表的产生方式 | |
细读 | ①反映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处于最顶端,没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
②反映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人民性 | |
③体现了民主集中制原则 | |
④体现了民主选举 | |
[运用]
(1)根据史料一,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政权组织特点。
提示: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之前,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能,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这一时期中国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国家。
(2)史料二体现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什么特点和原则?
提示:特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真正的人民性。原则:人民民主原则和民主集中制原则。
[历史认知]
历史解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真正的人民性和广泛的代表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主要制度形式,体现了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原则。
(2)人民代表大会在国家政权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具有全权性。国家权力统一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其他国家机关都是它的执行机关。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