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思维方式
古代人传递信息的方式对思维方式,目前存在多种理解,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
思维方式是人们的理性认识方式,是人的各种思维要素及其综合,按一定的方法和程序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定型化的思维样式,即认识的发动、运行和转换的内在机制与过程。通俗地说,就是人们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模式化、程式化的“心理结构”。
思维方式作为哲学认识论的一个重要范畴,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从思维主体看,是主体在进行思维活动中所采取的模式或样式;从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看,是主体把握客体、通向客体的工具和手段。
从现代信息科学的意义上说,思维方式是主体从外界获得信息,加工信息,从而形成新信息的途径和方法。
思维方式就其本质来说,是人脑的运动。作为人脑的“固有属性”或“存在方式”的思维运动,其结果是精神或意识,思维方式正是产生这种结果的方式。因此,思维方式就是思想、观念、意识、理论、方案等一切软件的生产方式,即精神产品的生产方式。
[编辑]
思维方式的构成[2]
1.思维目标
即思维所要实现的目的和结果。以中西方传统哲学思维的差异性来说,中国传统哲学,特别是传统儒家哲学,把思维的目标重点锁定在论道,尤其是论做人之道上,所以道德的善,是其要实现的首要目的。而西方哲学思维,自古希腊第一期哲学家开始,就具有知识理性的传统,他们主要的思维兴趣在于求知,把探索对象世界的客观真理作为哲学思维的首要目的,这也是西方哲学与科学之间始终具有密切关联性的重要原因。由此决定了中西方哲学两种不同的思维传统,前者以主体自身的内在心性和交互主体的行为交往为对象,通过向内反求,形成意象性思维。后者则以外部世界为目标形成对象性思维。可见,思维目标直接涉及思维方式的其他方面。
2.思维定势
即以思维能力为主体长期形成的思维态势和惯性,它表现着思维有可能达到的深度和运作的
态势。这种定势往往带有鲜明的体性、民族性和地域性的特征,是一定地域条件下的民族、体长期的思维传统的积淀。因此,思维定势是一种稳固的思维因素。对于每一个认识主体而言,这种因素不仅与自我实践经验有关,而且与其赖以存在的种族、体的关系更为密切。实际生活中,人们都以某种独特的不自觉的习惯进行思维。由此可见,思维定势对于认识主体的思维运作过程而言,表现为一种非理性的潜意识的因素。但是,它在思维过程中起着一种超验的场势之重要作用,不依思维对象内容为转移,并直接影响思维的深度、结果和水平。
3.主体的致思趋向
即在一定思维定势氛围下,思维运作可能选择的倾向,它以思维定势为基础,是思维定势的具体表现。同时,致思趋向不仅根源于思维定势,而且与具体认识条件下对象的属性、特点以及主体对认识对象的主观期望、选择等因素有关。对于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好与坏的认识与判断,以及对于同一客观事实的理解,如果客观上存在多种思路的话,那么,不同主体必然根据主体自我的主观情趣、嗜好等选择那种对于自身最有利的思路。例如,对于做官问题,时下就有多种理解和说法。许多人认为“为人莫做官,做官都一般”,而另一种人则
认为“好人要做官”。具体分析之,这两种相悖的判断是两种相反的致思趋向下的两种思路表现的相反结果。前者主要从官场的污浊、官僚作风以及诸多庸官的人性的异化角度,以保持人性的正直、正义和基本的人性真诚为基础,所作出的悲观的超脱的判断。这种判断,在思维趋向上表现了个体的、悲观的、消极的特点。而后者则在致思趋向上选择了变化的、体的、乐观的、积极的倾向。主张以好人做官来减少坏人做官的几率,从而使好人的个性的真、善、美影响、改造和净化官场风气,使之趋向好的方向。由此可见,致思趋向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功利性、选择性。选择不同的思路,对于认识过程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思维方式必须研究致思趋向问题。
4.思维策略
指在一定思维定势前提下选择了相应的致思趋向后,思维具体运作过程中的技巧、方法。它直接涉及思维的精细程度,表现为思维操作的具体方式、方法。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对某一问题进行思考、突破,对于认识结果的真伪及其程度,具有不同的影响。例如,在对微观世界的认识过程中,表现在思维的技巧和方法上,用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宏观思辨和微观实证的不同方法进行认识,可以得出不同的结果。习惯于经典力学的机械决定
论思维的物理学家,在无法解释微观粒子的相互作用力的传递方式时,用形象思维幻想和构造出了所谓“以太”,并给予“以太”理想的物理模型,但是,用实验的方法却无法证明“以太”的存在。以后的实验科学推翻了建立在形象思维基础上的“以太”理论。物理学史上的“麦克斯威尔妖”等事例,都不胜枚举地说明了思维策略(主要指以思维方法为主的思维技巧)的重要性。
5.运思途径
即具体思维运作过程中,客体与主体相互作用的途径。这种途径是主体客体化,客体主体化的程序、步骤和总图式的概括。主要解决主体操作的一定思维方法,应该如何有条不紊顺理成章地认识客体,即解决思维运作过程的起点、经历、终点的程序和路线问题。例如,在科学认识过程中,究竟先用归纳还是先用演绎,以及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在整个科学认识过程中如何构筑成一幅总图式,主体如何操纵思维沿着这一图式运作等。这些问题都是运思途径应该解决的问题。
[编辑]
现代思维方式的特点[1]
人类的思维方式在不断发展,现代思维方式是时代文化的组成部分,它植根于实践的基础之上,又是传统思维方式的继承和延伸。总体上看,古代思维方式的特点是直观猜测性、朴素整体性和模糊综合性;近代思维方式则表现出分析性、静态性和机械性;现代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是系统综合性、动态开放性和自觉创新性。
(1)系统综合性
在古代,人们对认识对象的把握主要采取综合的方式,但那时是以直观猜测为基础的模糊的综合。在近代,各门科学、各个领域都处于搜集材料的阶段,人们分门别类地研究世界的各个方面,思维过程中占主导地位的不再是综合而是分析。到了现代,综合又成为占据主导地位的思维方式。现代综合思维不再局限于“实体一属性”的范围,而是侧重于从事物之间的联系、事物内部各部分和各要素之间的联系的角度去把握事物,使人们从整体性、相关性、结构一功能一致性、层次性、有序性等方面深刻地认识复杂的事物。
(2)动态开放性
动态思维把一切事物都看作是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因此要从变化发展的角度,
用历史的、动态的眼光去看待事物。而要把握动态的客体,就要求我们的思维必须实行动态调节。所谓动态调节,一是注意把握事物发展的可能性、机遇性和几率性,在多种可能中选择较为有利的可能性,在变与不变的统一中把握思维的目标和指向;二是思维过程中不断将思维结果与目标进行比较,实施反馈调节。即边进行思维的信息加工,边对思维程序和方法进行反思和调整,以达到理想的思维结果。而思维的开放性是思维动态调节的前提,所以动态与开放是联系在一起的。
(3)自觉创新性
现代社会是一个不断创新的社会。创新思维就是要开创前所未有的新理论、新原理、新观点、新方法、新设计等,所以自觉的怀疑、批判精神构成了现代思维创新性的基础。然而,创新又是在科学原则指导下的创新。现代科学的各个学科和领域都已不同程度地形成了本学科、本领域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使得在现代思维中,科学思维已取代经验思维而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在现代思维中,人们总是自觉地以某种理论、观点、方法为指南,规范自己的思维过程及取向,以指导自己对新领域、新问题的探索。同时,现代创新思维还注重各种创造原理和方法的自觉运用。20世纪以来,创造和创造思维的研究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已
初步形成了创造学和创造力开发学等学科。其中关于创造的原理、方法,对克服思维障碍、有效开发人的创造力具有重要作用,例如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的方法、逆向思维法、求异与变异法、类比移植法等。
[编辑]
思维方式的分类[1]
对思维方式的分类,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法。
依思维的属性,可分为抽象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等。
依思维的形式,可分为语言思维、逻辑一数学思维、空间思维、音乐思维等。美国发展心理学家H.加德纳(Howard Gardner)正是从这种思维分类体系出发,对人的8种智能,即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关系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和自然认识智能作了定义(1999年新增加的存在智能还在论证之中)。
依思维方式的层次,大体上可分为日常性思维方式和规范性思维方式两类。日常性思维方式
随机性成分较多,如经验性思维方式、直观性思维方式、事务性思维方式、实惠性思维方式、虚浮性思维方式等;规范性思维方式可分为哲学思维方式、科学思维方式和艺术思维方式3种。
[编辑]
思维方式与实践方式[3]
人的思维方式同实践及其方式是直接联系在一起的。社会实践的规模和水平,实践方式的发展程度,决定着人们思维能力的高低,决定着人们思维方式的科学化程度。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