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方案】(通史版)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8 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15讲 改革开放前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和外交事业课后达标检测
(建议用时:40分钟)
一、选择题
1.1953年3月颁布的《中华人民某某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第一条规定:“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十二条,中华人民某某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各民族人民用普选方法产生之。”下列对此材料的解读,准确的是(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取代了政协制度
B.五个民族自治区人民开始选举人大代表
C.《共同纲领》为此时中央人民政府的执政方针
D.它说明社会主义某某制度已经确立
解析:选C。1953年颁布《选举法》的依据是《共同纲领》,说明《共同纲领》是此时中央人民政府的执政方针,C项正确;A项“已取代”的说法错误;B项未能从题干中体现,D项说法错误,1953年我国依然是新某某主义社会。
2.(2016·豫晋冀三省调研)“路径依赖”指的是一种制度一旦形成,不管是否有效,都会在一定时期内持续存在,并影响其后的制度选择,就好像进入一种特定的“路径”,制度变迁只能按照这种路径走下去。新中国的制度中体现了上述观点的是(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三大外交方针提出
解析:选A。1947年,某某自治区成立,1949年《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文化大革命”期间也未中断,体现了“制度变迁只能按照这种路径走下去”,故A项正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原则,而非制度,故B项错误;“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连续十年没有召开,故C项错误;题干强调的是制度,而非方针,故D项错误。
3.(2016·某某某某高三质检)下图是1954年12月30日发行的一套两枚志号为纪29的《中华人民某某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邮票。此次大会( )
A.会议代表是在选举基础上产生的
B.确定了依法治国的方针
C.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解析:选A。根据所学知识,1999年3月“依法治国”被写入宪法,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故A项符合题意。
4.(2016·全国名校大联考)1949年9月通过的《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某某国的国家政权属于人民……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用普选方法产生之……国家最高政权机关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这说明计算机病毒特征( )
A.新中国是一个人民某某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B.人民政协和人民代表大会均为国家权力机关
C.人民政府积极探索人民当家做主的实施途径
D.新中国成立使召开人民代表大会的条件具备
解析:选C。当时新中国还没有成立,故A项错误;材料中无法体现人民政协是国家权力机关,故B项错误;材料中“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用普选方法产生之……国家最高政权机关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反映了人民政府积极探索人民当家做主的实施途径,故C项正确;当时新中国还没有成立,故D项错误。
5.(2016·某某某某模拟)某省委大楼曾出现过一副“赠省委诸公”对联:“歧路亡羊,滑下去,
便是修正主义烂泥坑;悬崖勒马,改过来,还算无产阶级当权派。”此场景应该出现在( )
A.新中国成立初期 B.三大改造时期
C.“”时期 D.“文化大革命”时期
解析:选D。由题干中的“修正主义”“无产阶级当权派”可知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混乱场景。
6.(2016·某某某某质检)“它是周恩来在借鉴传统‘和而不同’思想的基础上,通过创新和发展而提出的,是周恩来灵活外交思想的体现。”这里的“它”是指( )
A.另起炉灶 B.党同伐异
C.求同存异 D.标新立异
解析:选C。“另起炉灶”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不承认某某国民政府与外国缔结的不平等条约,没有体现“和而不同”的思想,故A项错误;“党同伐异”明显违背了“和而不同”思想,故B项错误;“求同存异”是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就亚非国家的历史和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亚
非国家应该“求同存异”,认为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可以合作,体现了对“和而不同”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故C项正确;“标新立异”不能体现出材料的本质含义,m356故D项错误。
7.(2016·某某百校高三大联考)1953年6月5日,周恩来在外事工作会议上说:“两大阵营的对立当然是基本的,但当前的矛盾主要表现在战争与和平、某某与反某某、帝国主义与殖民地以及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四个方面。我们政策的基本点是敢于在制度不同的国家间实行和平共处和和平竞赛。”这表明新中国( )
A.放弃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B.敢于打破意识形态对外交工作的限制
C.外交工作迎来宽松的环境
D.外交工作在国际社会取得重大的影响
解析:选B。根据材料中的时间可知当时国际形势是两极对峙,中国奉行“一边倒”的政策,A、C错误,D项材料没有体现;“政策的基本点是敢于在制度不同的国家间实行和平共处和和平竞赛”表明我国敢于打破意识形态对外交工作的限制,所以选B项。
8.从日内瓦会议到万隆会议,新中国外交日益显示出中国特。其中之一就是( )
A.坚持独立自主,冲击两极格局
B.支持民族独立,坚决反殖反霸
C.倡导和平共处,谋求周边稳定
D.壮大社会主义,遏制资本主义
解析:选B。日内瓦会议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并推动会议取得成就,万隆会议周恩来总理提出“求同存异”思想被与会各国接纳,推动万隆精神的形成,支持民族独立,坚决反殖反霸,日益显示出中国特,故B项正确。
9.美国驻联合国首席代表布什在中国代表团第一次进入联合国大楼的欢迎大会上说:“你们来我是反对的,但是你们来了,我表示欢迎。”这表明( )
A.中国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B.中美关系逐渐缓和
C.不结盟运动兴起
D.美国放弃世界霸权政策
解析:选B。A项是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中国代表团第一次进入联合国大楼是1972年,排除A;C项与材料无关,D项与史实不符。“表示欢迎”说明中美关系缓和。故选可乐鸡翅做法家常做法B项。
10.20世纪50年代,周恩来指出:中日两国之间,“不但人民要往来,人民还要影响政府,改变政府的态度,两国才能友好。”下列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民间先行,以民促官”是当时我国的对日方针
B.当时中日两国处于紧X对峙的“不正常状态”
C.直接促成了中日两国外交关系的改善
D.体现了中国政府对改善中日关系的巨大诚意
解析:选C。结合所学我们知道中日外交关系的改善直接促成因素是1972年中美关系改善,
故C为应选项。材料中周恩来的话直接表明了“民间先行,以民促官”,故A理解正确;结合所学我们知道二战后日本长期追随美国,采取敌视中国的政策,故B理解正确;从材料中周恩来的话可以看出D项理解正确。
二、非选择题
11.(2016·某某模拟)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极其深厚的政治传统。这些传统,无论是其精华,恢复回收站删除文件工具还是糟粕,都是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无法回避的重大历史课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以文治来说,在古代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要维持社会的稳定与秩序,必须要有一套为大多数社会成员所认同的基本价值体系,有一个具有权威性的主流意识形态,同时,要实现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也需要政府的强势介入,发挥组织和引导作用。但也要看到……在具体实践中,它往往表现为对人性的摧残,对个性自由的限制,对真理探索的阻遏。——《中国古代政治的三大传统》
材料二 近代中国百年政治文明发展和转型的历程是艰难曲折的,然而,正是这曲折历程
所形成的历史积淀、制度积淀和精神积淀却成为今日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资源。从近代资产阶级某某某某实践的破产中,中国共产党深深地意识到:中国实现某某某某的理想必须与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紧密结合。——《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八次学习会议讲课稿
材料三 我们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既克服了三权分立模式互相扯皮、效率低下的弊端,也借鉴了它职权清晰、便于监督的优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历史与发展》
既避免了多党竞争、相互倾轧造成的政治动荡;又避免了一党专制、缺少监督导致的种种弊端。我国政党制度的巨大优势就在这里,同国外一党制和多党制的根本区别也在这里。
——《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材料四 国学大师钱穆说,郎朗宣布妻子吉娜怀孕喜讯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然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媾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要实现中国的某某化,我们首先要认识和了解祖宗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智慧。在此基础上,发怎么发再去认识西方的政治制度,将适合中国国情的部分移植过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为何将“文治”视为中国古代政治的三大传统之一?中国古代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实现有效“文治”的?
(2)材料二对中国近代政治文明历程做出了怎样的评价?
(3)根据材料三,概括现代中国某某政治的特。
(4)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现代中国的某某政治历程是如何印证材料四观点的?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及其原因。第(1)问第一小问,可从材料一“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要维持社会的稳定与秩序”及“要实现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三句概括,语言要精练;第二小问,可根据材料一中“需要政府的强势介入”等信息及所学知识作答。第(2)问,可根据材料二关键信息“艰难曲折”“破产”“积淀”“必须与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紧密结合”等进行概括。第(3)问,结合材料三并根据基础知识作答。第(4)问,所答做到符合材料、层次分明、史论结合即可。
答案:(1)原因: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稳定社会秩序;弘扬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利于文明的传承。措施:借用行政手段,发挥政府的力量;文化专制,科举取士,强化儒家思想等。
(2)历程艰难曲折;某某某某实践破产;为后世提供积淀;没有将实现民族独立作为前提保障。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