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园地Serial No.68
2014
No.1
读出中国好声音
——
—中国英语有声语言建设现状与策略分析
张韬1
(天津商业大学大学外语教学部,天津300134)
摘要:国际性和本土性是中国英语兼具的两大特征。在中国英语有声语言建设中在彰显其国际性的同时,更需弘扬中国英语本土性、身份性特质。中国文化经典英译作品集中体现了中国文化和中国英语基本表达方法,是中国英语有声建设的宝贵材料。本文集中就中国文化经典作品的英语有声语言建设展开调查,结果显示这一部分的研究与实践相对薄弱,在有声语言创作中存在着主体缺席、朗读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作者提出了一些相应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中国英语;有声语言;中国文化;中国文化经典;中国声音
1.引言
随着中国国力的日益增强和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地位的确立,英语在中国的本土化进程不断加快,中国英语变体已初具规模,对于中国英语的研究呈不断上升的趋势。正如多位学者指出:中国英语是汉语与英语互动交往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社会语言变体,是具有中国文化和价值观特点的英语。中国英语以规范英语为核心,是传播中国文化的有力载体,并将丰富和发展世界英语文化。中国英语既具有开放性、国际性,同时又具有本土性和身份性(焦新平,2011;汪榕培,1991)。无数专家学者为中国英语建设倾注大量的心血,一批批代表中国人文精神的英译经典作品相继出版(如《汉英对照大中华文库》等系列作品),它们集中确立了中国英语的基本词汇和表达方式、展示了基本的传统语言文化特征,为中国英语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对外传播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如何在中国英语的有声语言建设中体现中国英语的特质,提升中国英语有声语言的审美层面;将这些承载着中国人文精神的经典作品不止停留于案头,而是通过有声语言的形式,更加有效地促进其传播,成为本论文关注的焦点。
2.有声语言是中国英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民族的语音特点与这个民族的文化气质存在着一
种深层的同构关系。汉民族共同语的庄重美、含蓄美、融通美和质朴美集中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审美特征(张颂)。中国英语有声语言建设在满足语音规范的基础上,还需不断挖掘有声语言的审美空间,彰显文字作品特有的民族美、风格美、意境美和韵律美。
有声语言创作,不是机械的见字读音,也不是仅限于句子层面的简单言语活动。它是一门艺术,是朗读者将文字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朗读者在全面深入理解、感受原作的基础上,运用停连、重音、语气、节奏等音声化手段,对作品进行艺术加工,用有声语言更加准确、生动、鲜明地传达出原作的主要精神和艺术美感,最终实现更丰富、更完美地表情达意、言志传情的目的。有声语言创作,由文字语言转化而来,比书面语言更准确、更生动、更具美感。“三分写七分读”,聆听优秀的朗读作品也能让听者获得比自己看文字作品更深的理解、更具体的感受、在生动的美感愉悦中受到更深刻的启迪,在潜移默化中享受着民族文化、风格样式、深远意境和优美韵律的美感。因此,发展具有中国特的有声语言建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译作中部分原文特征被遮蔽,丢失的遗憾,彰显中国英语的本土性、身份性的特征,促进中国优秀文化传承与对外传播。
3.中国英语有声语言建设现状调查与分析
有声语言创作中,因所依据的文字材料体裁、风格的不
8··
3.2调查结果分析
3.2.1.在中国文化经典作品英语有声语言建设中,中国朗读者严重缺席
在被调查的80篇不同题材的代表中国传统经典作品的朗读作品中,只有三篇是中国籍朗读者,且为同一人,其余皆为目的语国家的不同朗读者,中国朗读者严重缺席。有的有声材料甚至还特意标注“地道美语朗读”,来表明其语音的地道、纯正。
同,会分别从不同角度,凸显出中国英语的某种特征。比如新闻、纪实报道等文字材料,因其即时性与客观性,会在有声语言创作中凸显中国英语的开放性、国际性的特征。在这一方面,中国电视台、中国广播电台的英语节目为中国英语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成功范式,从主持人纯正的英语发音,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开放、包容、富有正义感与责任心的大国形象。
而文学作品,尤其是代表着中国人文精神的中华传统经典作品,无论是从词汇、句法、语篇还是风格、题材都蕴涵着丰富的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内涵,集中体现了中国英语的本土性、身份性的特征。因此,在有声语言创作中需借助停连、重音、语气、节奏等音声化技巧,凸显出中国英语的民族性特质。这就要求朗读者在有声语言创作过程中,熟悉与作品主题相关的中国文化、人文精神;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作品的写作背景与写作风格;深入理解与感受文字内涵和作品的精神实质;不但要把文字作品原原本本地表达出来,还要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感受、态度感情、审美认知、独特体味融入作品之中,通
过有声语言创作,使文字作品的内涵更加丰富、更加深刻,比听者自己去看这作品,能够获得更多的东西。如果朗读者只停留在作品字面意思的浅显理解,不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有声语言的创作就变成了辨音识字的简单的声音流动,这不但会使文字作品的内涵失落众多信息,甚至还会造成词义的转向,主体的偏离。3.1中国文化经典作品的英语有声语言建设现状调查
鉴于中国文化经典作品的有声语言建设是伴随着中国英语现象应运而生的新事物,语料数量相对有限,笔者自2012年3月就中国传统经典作品中的英语有声语言建设展开调查,分别从时下较有影响力的4套英语有声系列读物和一个国内英语网站中采集到涉及不同体裁的中国英语有声材料共80篇,其中散文类9篇、诗词类10篇、论说文60篇、故事类1篇。它们分别是:
作品名称(英语)作品名称(汉语)及作者文体朗读者有声材料来源
“The Importance of Living”Excerpt from Chapter One:The Awakening II.A Pseudoscience Formula
“生活的艺术”
节选自第一章《醒觉·一个伪科学
公式》——
—林语堂
散文外籍《疯狂英语》第72期,2008
“On Tea and Friendship”“茶和交友”——
—林语堂散文外籍《每天读一点英语》2010“The Sight of Father’s Back”“背影”——
—朱自清散文外籍《每天读一点英语》2010“The Lotus Pool by Moonlight”“荷塘月”——
—朱自清散文外籍《每天读一点英语》2010“Sunrise at Sea”“海上日出”——
—巴金散文外籍《每天读一点英语》2010“Random Thoughts on the Window”“窗”——
—钱钟书散文外籍《每天读一点英语》2010“Love”“爱”——
—张爱玲散文外籍《每天读一点英语》2010“A White Rose”“一朵白蔷薇”——
—冰心散文外籍《每天读一点英语》2010
“Peanuts”“落花生”——
—许地山散文纪玉华《英语发音与朗读教程》
中国好声音 主持人
2007
“On a Quiet Night”“静夜思”——
—李白诗词纪玉华《英语发音与朗读教程》
2007
“The River-Merchant蒺s Wife:A Letter”“长干行”——
—李白诗词外籍可可英语听力网“The Beautiful Lady Yu”“虞美人”——
—李煜诗词外籍可可英语听力网“Thinking of You”“水调歌头”——
—苏轼诗词外籍可可英语听力网“Dream and Poetry”“梦与诗”——
—胡适诗词外籍可可英语听力网“Goodbye again,Cambridge”“再别康桥”——
—徐志摩诗词外籍可可英语听力网“Sadness of August”“八月的忧愁”——
—林徽因诗词外籍可可英语听力网“Ode to the Oak”“致橡树”——
—
舒婷诗词外籍可可英语听力网“Homesick”“乡愁”——
—余光中诗词外籍可可英语听力网
《Wisdom of Laozi》《老子智慧故事》共60篇小故
事——
—陶黎铭
论说文外籍《诸子百家智慧故事》2010
“There is no Thief”“没有贼”——
—纪玉华故事纪玉华《英语发音与朗读教程》
2007
9··
大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中国英语是中国国力日益增强和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
地位确立的必然产物,适应多元文化并存时代的交际需要。
而目前的中国英语有声语言建设仍是在英语作为外语或第
二外语的教学理念与背景下展开的,片面强调对目的语的
导入和顺应,本族语文化被动适应目的语文化,这样“本族
语者在外语教学中的权威性与身份性受到质疑(Kramsch, 1998:80-81)”,而在英语语音建设中尤其突出,刻意模仿所谓“地道的”西方人的发音成为英语语音教学与实践的最高
目标。
传统的英语有声语言建设的确可以充分彰显中国英语
的开放性、国际性特征,时下的英语有声节目和有声教材都
为我们树立了成功的范例。而在中国英语的本土性与身份
性特质建设中,不能没有中国学者的参与。部分朗读作品虽
然在发音的地道与准确方面无可挑剔,但听后却让人有味
同嚼蜡的感觉,这与一些外籍朗读者不熟悉中国文化,不理
解作品内涵及作家写作风格有直接的关系。这部分的朗读
缺憾需要中外朗读者的共同努力来完成。
3.2.2朗读质量参差不齐,中国英语的民族性特征未能充分体现
部分朗读作品,或囿于对中国文化和朗读文本的理解
不够,或缘于对有声语言创作作为一门综合艺术的认识不
足,质量上乘的并不多。多数朗读作品只限于语音,句子层
面的读音准确与流畅这一朗读浅层阶段,未能充分结合文
本体裁与主题、作者写作风格和写作背景,借助停连、重音、
语气、节奏等音声化技巧贴切地表现文本的思想深度和情
感内涵,彰显出文字作品的风格美、意境美,中国英语特有
的的民族美、韵律美未能充分体现。以朱自清的《背影》为
例,语言平实简洁,却在字里行间渗透着对于慈父的深切怀
念之情。文章分为三部分,主题词“背影”在文中共出现四
次,使得凝重的节奏回环往复,文章的结构层次清晰明了。
虽同为每句的重音词,但因出现的位置对于主题揭示的作
用也不尽相同,重音、语气也略有差异,在朗读中需给以充
分表现。开篇一句中的“背影”,点题,语气平实,舒缓,语势
下行,确立了全篇哀婉的基调;第二部分出现的两次“背
影”,是具体情境中的真实背影,是儿子眼见慈父为自己默
默地辛苦付出,压抑着自己激动的心情,说出的“背影”,气
提声凝,此部分的第一个“背影”,语气比第二个更为浓重;
文章结尾处出现的“背影”,与文章开头前后呼应,但这次
是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慈父的背影,
气虚声柔,余音如缕,情长绵绵。但英文朗读作品通篇语气
平实、语势单一、停连重音的处理只限于语句层面,缺乏对
文章节奏、基调的准确把握。四个“the sight of father’s back”语气雷同,缺乏变化。这样的例子还很多,限于文章篇幅有限,不便一一展开。
朗读是一项语言综合实践活动,它集语音、词汇、语义、语用、语篇、文体等语言知识,又与文化、思维和情感等紧密联系。可以说一篇优秀的朗读作品是融合了各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并将其付诸于实践的集大成之作。有声语言创作活动除需要朗读者具有严格的识字、组词、造句、谋篇方面的分析综合能力、理解感受能力、积极思维能力、感情引发能力、语言驾驭能力之外,还需要声音运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对象交流能力、把握状态能力、自我调节能力等。同时对作品体裁、文章风格方面的鉴赏审美能力、独特感受能力、艺术创新能力等,更是高水平的朗读所不可缺少的(张颂,35)。
3.2.3朗读文本选材零散,缺乏系统性和代表性
文学作品是语言形式和文化内容的完美结合。中国传统经典文学作品集中展现了中国优秀人文精神和中国英语的表达形式,是中国英语本土性和身份性建设的样本材料。而目前的有声语言创作,选材集中在论说文等篇幅较短的材料上,题材较为单一,且缺乏系统性,有些材料从内容、体裁、风格等方面都缺乏代表性。
3.3对于中国英语有声语言建设的几点建议
3.3.1培养会通中西的朗读人才
中国英语是当下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产物,文字语言建设已初具规模。由于在英语语音教学中受以目的语为目标的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在中国英语有声语言建设中仍存在着理论多,实践少,中国朗读者主体缺席的问题。中国英语有声语言的本土性与身份性建设不能没有中国学者的积极参与。正如杨牧之先生在《汉英对照大中华文库》序言中曾指出:“有许多资深、友善的汉学家在译介中国古代的哲学著作,在把中华民族文化介绍给全世界的工作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或囿于理解有误,或缘于对中国文字认识的局限,质量上乘的并不多,常常是隔靴搔痒。说不到点子上”。在中国英语有声语言建设中,这个问题也较为突出。
在中国英语有声语言建设中,不仅需要朗读者熟悉中国文化,理解文本所蕴含的中国人文精神,熟练掌握英语语言形式和其发音特点(如省音、连读等特点),还需掌握基本的有声语言创作方法和音声化技
巧。在朗读创作中广泛借鉴中外优秀朗读作品,用英语的形式传达出中国的人文精神。
3.3.2借助多种传播媒介,开展双语朗读
中国英语是顺应多元文化这一时代背景的必然产物,同时具有世界性、开放性和本土性、身份性的双重特征。在
10··
中国传统经典作品的英语有声语言建设中,以双语互补的朗读形式,同时辅之以插图、配乐、视频等试听手段,将平面的文字语言转化为更加立体、多维的有声语言,可以充分揭示文字作品的文化内涵,有效弥补在传译过程中部分原文文化特征被遮蔽,丢失的遗憾,彰显中国英语的本土性、身份性的特征。
3.3.3开展双语朗读教学,传承中国文化
中国英语有声语言建设是对外传播中国文化的有效媒介,同时也是传承中国文化,缓解跨文化交流中“中国文化失语症”的有效手段。中华民族历来有诵读的优良传统,“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由得心应口,到得心应手,朗读之功当不可灭。朗读作为中国学生普遍使用的学习策略,在汉、英语言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中外经典文学作为蓝本的汉语朗读佳作层出不穷。这些都为中国英语有声语言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宝贵的素材。
以双语的形式开展对中国传统经典作品的朗读教学活动,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本族文化的认知,又可以学生通过英语这一国际通用语言表达本族文化的需求,使学生通过汉、英两种不同语系的朗读实践中,从语音、语法、语篇等不同层面了解两种文化在语言表达方面所呈现的不同思维方式、价值观。这既是中国英语朗读人才培养的主要内容,也是高校跨文化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4援结语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有声语言是人文精神的音声化。中国英语是多元文化背景下,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有效媒介,传承与对外传播中国文化与优秀人文精神是中国英语建设的旨归。中国英语有声语言建设是中西合璧的产物,是中外文化融通的结晶,在彰显其国际性的同时,更需兼顾其本土性的建设。语言教学工作者们一方面需要博采众长,不断丰富、完善中国英语有声语言建设相关理论;同时更需身体力行,积极投身于中国英语有声语言建设的实践中,用英语的形式传达出中国的人文关怀,读出中国好声音。
课题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单位资助教育部规划课题“对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的英语学习策略培训及成效研究”(课题编号:FIB110132)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Aly,A.A.The Effect of the Teacher’s Reading Aloud on the Reading Comprehension of EFL Students[J].ElT Journal,1997(51):43-47.
[2]Kramsch,C.Language and Cultur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3]Will,B.From Cultural Awareness to Intercultural Awareness [J].ELT Journal,2012(66):62-70.
[4]傅惠生.《汉英对照大中华文库》英译文语言研究[J].外语
教学理论与实践,2012(3):23-29.
[5]纪玉华.英语发音与朗读教程[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
社,2007.
[6]林语堂.生活的艺术[J].疯狂英语,2008(72):6-9.
[7]乔新平,李经伟,李慧.“中国英语”的未来研究方向[J].
大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1(1):42-42.
[8]陶黎铭,张英.老子智慧故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
出版社,2010.
[9]汪榕培.中国英语是客观存在的[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
学报,1991(1):10-14.
[10]肖仕琼.跨文化视域下的外语教学[M].广州:暨南大学
出版社,2010.
[11]章华.每天读一点英文[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 2010.
[12]张颂.朗读美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13]张颂.朗读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Read Aloud with Chinese Voice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Nativ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Vocal Language Abstract:China English is both international and native,these two should be considered in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vocal language.The English version of the Chinese classics,constructing Chinese culture and basic expressi
ons of China English,is the basics to develop Chinese vocal language.The writer firstly made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vocal language
on Chinese classics and revealed some problems at present such as the absence of the Chinese native speaker,the uneven quality of vocal language etc.And finally the writer brought up some suggestions to solve those problems.
Keywords:China English;vocal language;Chinese culture;Chinese classics;Chinese voice
11··
大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