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镇居民的居住满意度研究1
——基于长三角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实证调查
王金瑾,谢丽堃,张晓巍,夏晶晶
摘要:提高居民居住满意度是解决小城镇人口流向问题的突破口,选取长三角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小城镇居民作为研究对象,采用2016年小城镇调研数据,通过描述法比较了这两个地区居民的社会属性、住房特征、居住设施条件方面的异同,并对居住满意度评价进行权重打分。结果显示,不同经济条件下小城镇居民满意度呈现出一定共性,又存在一定差异: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这主要体现在交通出行、住房条件、城镇面貌、自然生态和基础设施五个方面;就业机会、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是当下制约我国小城镇居民居住满意度的主要因素;居民社会经济属性特征也对居住满意度和居住流动性产生重要影响。关键词:居住满意度,小城镇,长三角地区,东北地区
1引言
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进入新型城镇化阶段,小城镇人口向城市人口集聚转移,“十三五”期间城镇化出现了若干“新常态”:小城镇人居环境退化、人口流失等问题凸显。如果这些问题不缓解,可能会造成小城镇的衰退进而影响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
从人居角度看,正如费孝通先生定义的小城镇是区别于乡村和城市的一种过渡状态的居民点,居住是小城镇的基本功能。中国的城镇化要实现健康有序发展,必须解决小城镇居民的核心居住需求,这就需要在政府作用、市场机制和民众互助三者之间建立平衡。本文主要从居民角度出发,通过居住满意度评价的分析为小城镇规划献计献策。然而, 国内在这方面研究还十分欠缺,较多关注了城市居民的居住特征和居住满意度问题。同时,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小城镇有着相当大的差异。本文以长三角地区和东北地区为研究对象,抽选小城镇居民进行调查,以主观满意度为切入点评估该地区的居住环境,一方面可以进一步丰富小城镇居住特征的研究,另一方面,以期能为现阶段小城镇规划提供参考。
2居住满意度相关研究
居住是反映居民基本生存状态的重要指标之一,近年来,随着人均环境水平的不断提升,居住满意度问题已成为城市研究的一大主题。综合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居住满意度指居民对预期居住环境的主观满足感,二者越接近,表明居住满意度越高。
国外对于居民满意度的研究早于国内,始于20 世纪60-90年代快速城市化进程的中后1基金项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课题“小城镇详细调查研究和组织工作”(编号:BG2016013)。
期,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居住满意度影响因素和与居住流动性的关系。国内学者对居住满意度的研究始于1990年代,主要集中在影响因素的分析。既有的相关文献多是分析城市居住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及程
度,而对小城镇居民居住满意度的调查研究仍显匮乏。因此,本文将在已有研究基础上,通过实证调研,对长三角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小城镇展开分析,以此解析我国小城镇的居住满意度问题。
3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3.1研究对象选择
本文选取长三角地区(上海市、浙江省、江苏省、安徽省)和东北地区(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第一,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这两个地区可代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通过横向比较两个地区近8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指数,不难看出这两个地区经济发展持续存在较大差异(图1),且长三角地区增速较明显。第二,从支柱产业成熟度来看,两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地位相似。20世纪90年代以前,长三角地区和东北地区都具有重要的产业地位,分别为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我国重要工业基地,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逐渐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第三,从小城镇发展成熟度来看,国务院已先后出台了《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和《长江三角洲城市发展规划》,在小城镇建设投入了大量的资本,小城镇的发展差距也相对大,反映的问题参考价值较大,具有可比性和实际意义。
图1 长三角地区和东北地区2008-2015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对比图
3.2数据获取
本文采用抽样选取法和问卷调查法,结合相关人口普查数据、统计年鉴、经济社会发展报告等资料,问卷数据于2016年7月至9月在长三角地区和东北地区同期采集。为了保证调查抽样的普遍性,对长三角地区和东北地区随机抽样调查了25个镇区,回收有效问卷1828份,受访者包含了不同社会经济属性类型居民,样本整体上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调研对象以镇区住户为基本单位(以是否共同居住在同一住房界定),主要调查对象为
户主。问卷内容主体设计包括两个部分,分别为:镇区居民基本情况调查和居住生活情况调查。其中,①镇区居民基本情况调查包括:受访者的年龄、性别、户籍、教育程度、工作地、家庭月均收入及迁入本镇时间等情况;②居住生活情况调查分别为住房特征、生活特征和个人属性特征,居住满意度评价包含在个人属性特征调查之中。住房特征涉及住房建成时间、住房面积、住房结构、住房基础设施配备等;生活特征包括交通出行、教育医疗方便性、养老方式、购物餐饮等方面;个人属性特征除了居住满意度还涉及未来居住迁移意愿。在梳理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居住满意度评价指标共设计了9个题项,主要涉及产业发展、就业机会、公共服务、住房条件、基础设施、自然生态、邻里氛围、交通出和城镇面貌,回答均采用李克特 5 级量表形式,按“满意”、“较满意”、“一般”、“不太满意”、“很不满意”程度的高低分别赋值5-1 分。
4样本统计比较分析
4.1样本社会属性情况比较
本次调研的结构分析情况详见表1。受访者男性占多数为60.6%,东北地区受访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受访者年龄大部分都处在40 岁以上占74.3%;农业户籍人口占绝大多数为63.3%,其中长三角地区农业人口比例大,占该地区近8成,与该地区先行城镇化农业人口涌入比例高有关;学历主要集中在初中及以下,占59.8%,占比最高的初中学历为45.7%,长三角地区低学历人多于东北地区;家庭月均收入主
要集中在3000 元以下占54.9%,东北地区收入水平明显低于长三角地区,2000元以下占47.7%;新型城镇化推行后迁移至镇区的人口长三角地区为28.8%,约为东北地区的4倍;长三角地区的人均住宅面积高于东北地区,但均落后于发达国家同期水平。
表1 调查样本构成
变量
长三角地区东北地区全体
数量占比(%)数量占比(%)数量占比(%)
性别男508 56.8 599 64.2 1107 60.6 女387 43.2 334 35.8 721 39.4 年龄30岁以下89 9.9 77 8.3 166 9.1 30-40岁131 14.6 174 18.6 305 16.7
41-50岁297 33.2 335 35.9 632 34.6
50岁以上378 42.2 347 37.2 725 39.7 户籍农业709 79.2 449 48.1 1158 63.3 非农业186 20.8 484 51.9 670 36.7 学历小学及以下168 18.8 89 9.5 257 14.1 初中416 46.5 419 44.9 835 45.7
高中(包括中
职、技校)
186 20.8 229 24.5 415 22.7 大专95 10.6 134 14.4 229 12.5 本科及以上30 3.4 62 6.6 92 5.0
家庭月均
收入2000元以下143 16 445 47.7 588 32.2 2000-3000元207 23.1 208 22.3 415 22.7 3000-5000元271 30.3 170 18.2 441 24.1 5000-8000元165 18.4 78 8.4 243 13.3 8000元以上109 12.2 32 3.4 141 7.7
新移民1992年后迁移
至本镇长三角地区包括哪些城市
258 28.8 69 7.4 327 17.9 人均住房建筑面积
(平方米/人)
59.6 43.3 51.8
4.2现住房更新情况的比较
小城镇居民当前住房的建成情况能够从一定程度上整体反映出镇区住房特征。一般来讲,城镇整体的住房更新率越大,住房结构层次越高,表明该地区住房条件及基础设施配套相对优越。为了较好地反映受访者当前住房的更新情况,本文划分4个时间段进行统计,具体为:1949年以前、1950-1979年、1980-1999年和2000年以后。数据显示,有将近9成的住房是改革开放后建设,改革开放前建设的住宅占比东北地区明显高于长三角地区。
图2 现有住房建成时间对比图
1)从图2看,两个地区居民现住房的建成时间都一致表现出明显的倒“ U”规律,即随着时间的逐渐推进,住房建成量呈现出先逐步增加后又逐渐减少的现象,这一特征的产生与我国经济和城市发展进程相符。进入改革开放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周边城市的快速发展,小城镇居民的收入迅速提高,新建住房的数量急剧增加,因此,这一时期各地区的住房更新率也相对较高。但是,进入2000年后住房建成率都相对回落,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快速城镇化吸引部分小城镇人口向周边城市转移,这些居民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配套和交通更优的城市中去。
2)两个地区进行大规模住房建成的时期相似, 但期间进行住房建成的比例有所不同。解放初期,东北地区作为新中国工业的摇篮,经济较为发达,居民收入水平也相对较高,周围良好的发展环境和较好的经济发展水平为该地区较早进行大规模住宅建设创造了条件,因此,这一时期的东北地区小城镇住房建成比例明显多于长三角地区,分别为14.6%和3.4%。同时,这两个地区住房大规模建成时期都集中在改革开放后,分别占48.8%和47.6%。但进入2000年后,东北地区新建住房速度较长三角地区慢,这与东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下降有一定关系。
4.3现有居住设施条件比较
4.3.1居民拥有基础设施情况比较
在对两个地区的居住拥有基础设施情况进行评价时,本文调研了独立厕所、洗浴设施、燃气和自来水四个方面的居民拥有量,并根据数值计算出占比,最后加和得到四个基础设施指数。
基础设施公式如下:
基础设施指数=ΣIF / N×100
其中,N为统计设施种类数,IF为各类设施所有情况得分(有=1,无=0)的总和。
图3显示了两个地区的居住基础设施条件。调研显示,第一,两个地区几乎拥有城市居民所拥有的各项基本居住设施,设施指数为75(满分100),设施条件一般。第二,对比两个地区的居住设施条件,长三角地区明显高于东北地区,“基础设施指数”分别为94和60。第三,比较四类基础设施的拥有量,“洗浴设施”和“燃气设施”条件较差,长三角地区约为东北地区的2倍,这也是拉低东北地区基础设施指数的原因所在。
图3 住房基础设施拥有情况对比图
4.3.2居民交通出行情况比较
距公交站方便性是居民衡量交通出行条件好坏的重要标准,调研分别对两个地区居民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