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业 长三角
从区域的层面来看,加快长江三角洲都市带建设的目标是要促进长江三角洲都市带形成更加一体化的空间发展格局。未来长三角大都市连绵带的发展应该形成“一核两翼、两主轴、两副轴”的空间布局。“一核”是处于长三角大都市带发展核心的上海大都市,“两翼”是指以南京为中心的北翼和以杭州为中心的南翼,“两主轴”是指从上海到南京的沪宁发展轴和从上海到杭州的沪杭发展轴,“两副轴”是指从上海到南通的沪通发展轴和从上海到宁波的沪甬发展轴。要通过“点轴发展战略”带动长江三角洲都市带的一体化发展。
城市等级体系战略。要引导城市发展具有互相匹配的规模,形成多中心、多层次的城市等级体系。长三角作为大都市连绵带的发展,其中大都市带的一级中心城市区是上海大都市;二级城市区是南京和杭州大都市;三级城市区包括苏州、常州、无锡、嘉兴、宁波、绍兴、湖州等。
在产业分工方面,要加快上海大都市的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推动长江三角洲大都市的产业分工和合作布局。上海的产业应该以高水平的现代服务业如金融、物流、商务以及高科技为主,部分工业转移给江苏和浙江,以带动后者发展各自有特的产业,形成梯度分工、战略合作、各展所长的局面。在外商眼中,作为投资对象的上海,并不仅仅是一个中国行政区划版图上的上海,而是一个包括长江三角洲的大上海区域,可以说这是一个以上海为圆心,以基础设施的
动态条件为可伸缩的距离半径的这样一个广阔的地域,我们可以看到,近年来向上海周边地区,如江苏的苏州地区,浙江的嘉兴地区外商投资都非常踊跃,苏州地区的外商直接投资数额,特别是台商投资数额甚至超过了上海,外商投资在长江三角洲的布局也从正面促进该地区的一体化发展,如将企业的事务机构,销售机构,研究开发机构布局于上海,而将生产基地布局于周边地区,进入上海的外资商业机构,也几乎无例外地向周边地区发展自己的连锁企业。总之,外商投资大量进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并且在整个长江三角洲地区构筑起外商投资企业内部的地域分工网络。这对长江三角洲各地域之间的经济一体化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把长三角建成世界性大都市带
  ■诸大建
  当前有关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的讨论,正在出现继80年代以来的第二次热潮。如何基于20多年来长三角地区的发展实践,结合国际大都市连绵带的理论提出未来发展的方向,特别是有否可能把长三角建设成为世界上不仅规模最大而且对世界经济具有引擎作用的大都市带,是需要探讨的问题。本文对此提出了一些看法和政策建议。
  确立把长江三角洲建设成为世界性大都市带的目标
  (一)致力于把长江三角洲建设成为世界性的大都市连绵带
  1、从全球的层面来看,加快长江三角洲都市带建设的目标是要成为在全球大都市连绵带发展中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大都市连绵带。早在50年代大都市连绵带的概念创建的时候,长江三角洲地区就被列为世界六个主要的大都市连绵带之一,但由于缺乏整体性的发展,因此长江三角洲大都市连绵带与其说是已经建成的,勿宁说是潜在的。与世界上其他五个大都市连绵带相比尚缺乏强大的竞争力。加快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带的建设,应该立足于成为代表中国和亚洲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的世界性大都市连绵带,成为21世纪世界经济增长和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引擎。
  2、从全国的层面来看,加快长江三角洲都市带建设的目标是要在全国三个大都市带的发展中起到整合性、龙头性的作用。目前影响中国发展的三个都市带(即珠三角都市带、环渤海都市带、长三角都市带),在各自独立发展的同时,需要有一种整体上的组合。由于以上海为中心的都市带区位优势独特、发展能量较大,因此可以起到整合的作用,把三个都市带全部带动起来。中国21世纪的发展应该形成以长三角都市带为龙头、珠三角都市带和环渤海都市带为两翼的发展形态,既为珠三角和环渤海的发展进一步提供空间,又为中西部的城市发
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3、从区域的层面来看,加快长江三角洲都市带建设的目标是要促进长江三角洲都市带形成更加一体化的空间发展格局。未来长三角大都市连绵带的发展应该形成“一核两翼、两主轴、两副轴”的空间布局。“一核”是处于长三角大都市带发展核心的上海大都市,“两翼”是指以南京为中心的北翼和以杭州为中心的南翼,“两主轴”是指从上海到南京的沪宁发展轴和从上海到杭州的沪杭发展轴,“两副轴”是指从上海到南通的沪通发展轴和从上海到宁波的沪甬发展轴。要通过“点轴发展战略”带动长江三角洲都市带的一体化发展。
  (二)按照国际大都市连绵带的标准推进长三角大都市连绵带的形成
  按照戈特曼等的研究,大都市连绵带一般具有下列特征:大都市连绵带应该吸纳较多的人口,城市化率达到70%以上;大都市连绵带中的城市应该具有合理的层级关系,承担不同的功能;大都市连绵带具有发达的区域性基础设施网络;大都市连绵带在国家和世界经济中具有枢纽作用;等等。结合其他有关的研究成果,我们认为长江三角洲大都市连绵带未来10-20年的建设要着力于实现下列几个基本形成:
  1、基本形成中国第一大都市连绵带的人口规模,人口吸纳量从现在的7000万扩展到1.5亿左右(占全国的10%),城市化率从现在的45%提高到70%左右。
  2、基本形成大都市连绵带具有层级关系的城市体系,不同城市之间的倍率在2-5倍左右。
  3、基本形成大都市连绵带的基础设施网络,通过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建设使得大都市连绵带内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的交通时间缩短到2-3小时之内。
  4、基本形成大都市连绵带协调发展的制度机制,使得大都市连绵带内的城市实现从行政区经济向都市圈经济的根本性转变。
  5、基本形成大都市连绵带内一体化的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体系,消除在环境问题上的各自为政状况。
  (三)关键是加强枢纽城市上海与区域腹地城市之间的整合关系
  要把长江三角洲建设成为国际性大都市连绵带,关键问题在于两个方面。一是上海能否建设成为具有洲际意义甚至全球意义的国际性大都市,上海未来的发展必须更多地以亚洲的大都市(例如汉城、新加坡、香港)和全球的大都市(例如伦敦、纽约、东京)作为参照性的标杆城市,为提高长三角地区的国际竞争力提供核心功能;二是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上海与作为长江三角洲发展腹地的周边城市能否在发展的维度(产业、社会、环境)和制度的维度(理念、体制、技术)等方面形成整合。
  问题的关键是把握作为全球性大都市连绵带中的国际区域与国际城市的相互关系。一方面,
必须认识到对于国际城市而言,国际城市的发展依赖于它所依托的国际区域,国际区域的发展水平直接决定国际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决定其全球控制能力的大小和作用方式。另一方面,必须认识到对于国际区域而言,国际城市是国际区域得以实现其全球控制能力的空间载体,国际区域通过国际城市来进入全球市场,实现整个区域的国际化和全球化。
  因此,在全球性大都市连绵带的培育和发展中,脱离区域腹地单独发展国际城市是不可能的;脱离中心城市单独发展国际区域也是不可能的。大都市连绵带中的中心城市应该有强烈的服务腹地意识和融入区域意识,大都市连绵带中的腹地城市应该有强烈的接轨中心意识和区域整合意识。
  加快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带发展的基本对策
  大都市连绵带的发展依赖于发展和制度的双重努力,需要从发展层面和制度层面思考加快长江三角洲大都市连绵带的对策思路:
  (一)在发展层面上加快长三角大都市带经济、社会、环境的整合
  1、区域产业整合战略。要在整个区域范围内考虑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的内容,形成长江三角洲的产业分工和合作布局。各个城市不宜强调在自身行政范围内培育和形成所谓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而是应该因地制宜地在区域性的产业结构中寻自己的位置,发展特产品
和优势产业,从而改变当前的重复建设和产业雷同现象。
  2、优化市场环境战略。要打破城乡分割、地区封锁的经济格局,优化长江三角洲地区一体化的市场环境。各个城市要实行工商联手,定期或不定期地召开各种类型的交易会和定货会,加大商品交流的广度和深度。要进一步改进长三角大都市地区的商贸流通体系,共同培育、建设并开放面向全区和全国的大型商品市场和物资市场。
  3、交通运输整合战略。要以高速铁路和轻轨交通为重点,形成长江三角洲一体化的交通运输网络。长江三角洲的交通运输网络可以东京大都市带为范例,建设由高速铁路(300公里范围内)和高速轻轨(100公里范围内)为主导的交通运输网络,促进上海-南京发展轴和上海-杭州发展轴的形成。由于长江和杭州湾的天然屏障长期来削弱了上海对苏北地区和浙东地区的辐射能力,因此要尽快建设上海-南通大通道和杭州湾大通道,促进上海-南通发展轴和上海-宁波发展轴的形成。
  4、数字大都市圈战略。如果说一般的城市化与工业时代相联系,那么建设大都市圈就是与信息时代相联系。在未来的发展中,长江三角洲地区要致力于信息化与城市化联动,用信息化提升城市化的水平和能级。实施数字大都市圈战略是要在区域范围内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信息资源共享,发展信息内容产业。
  5、城市等级体系战略。要引导城市发展具有互相匹配的规模,形成多中心、多层次的城市等级体系。长三角作为大都市连绵带的发展,其中大都市带的一级中心城市区是上海大都市;二级城市区是南京和杭州大都市;三级城市区包括苏州、常州、无锡、嘉兴、宁波、绍兴、湖州等。
  6、生态环境统筹战略。要以区域水环境治理为重点,开展一体化的长三角区域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要以环太湖流域污染治理为切入点,开展长三角地区一体化的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规划工作,为整个区域经济社会的整合提供相适应的自然环境支撑。
  (二)在制度层面上:进行跨行政区合作的整合创新和管理创新
  一般来讲,区域合作的协调机制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比较刚性的“行政性”协调机制。这涉及到建立一个跨省市的行政机构,对长三角大都市带的发展进行“硬约束”,从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建立这种机制的条件不具备。另一种是比较柔性的“协商”协调机制。通过“自主参与、集体协商、懂得妥协、共同承诺”的方式,对长三角大都市带的发展进行“软约束”。这是具有路径依赖特征且当前较为可行的方式。为此,按照后一种合作方式的框架提出下列方面的战略举措:
  1、政府整合战略。要组建由中央和三省市领导组成的长江三角洲都市带推进领导小组,负
责制定全区域发展战略和政策,协调解决基础设施建设、区域城市体系规划和生态环境一体化治理中的重大问题。对于经济运行中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以及生产中的合作互利问题以及科研、教育、文化和旅游资源的共同开发等问题,可以通过建立由15个城市共同参加的区域协商制度解决。同时需要在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建立对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带发展有实质性推动作用的共同发展基金制度和投资管理机制。
  2、论坛促进战略。设立由政府、企业、专家、社会参与的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带论坛。组织区内外和国内外政府、企业、学术方面的代表人物和专家学者,制定包括经济、社会、环境、体制在内的长江三角洲都市带发展议程,为长三角大都市连绵带的形成发展建设献计献策,为在各种重大问题上形成共识提供讨论空间。
  3、社会参与战略。要组建覆盖长三角大都市连绵带的行业协会和其他社会中介组织。例如,建立长三角全区域的联合商会和主要行业协会,负责解决长三角大都市带产业整合中的各种经济、财务和法律问题;建立各种专家委员会,为解决区域内各种合作问题提供经过科学论证、考虑互惠互利的方案。
  进一步发挥上海在长江三角洲中龙头作用的建议
  (一)发挥上海在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带“魅力型”的龙头作用
长三角地区包括哪些城市
  如前分析,区域合作的协作机制有行政性和协商性两种机制。与此相应,上海在长江三角洲的龙头作用也可以构想两种机制。一种是采取强烈性的行政方式,例如有人已经提出要消除长三角发展中的地方壁垒,就需要以上海中心城市为核心实施对长三角地区整个发展的行政领导作用。我们认为,扩大上海对周边某些直接相关地区的发展管理功能也许是必要的,但要整体上这样做需要有重大的体制调整和社会动荡,并不一定会带来所期望的结果。
  我们认为,上海应该更多地推进一种“魅力型”的龙头作用。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上海应该从把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带建设成为国际性区域的角度做大做强自身,提高自己在长三角地区的能级差,真正成为具有强大国际竞争力和区域认同感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二是上海应该从国际城市与国际区域的相互关系出发,进一步强化自己作为中心城市的使命感,通过加强对整个区域的融入意识和服务功能,真正有益于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带的整体发展。这包括上海作为大都市带中心城市的基础性服务和上海建设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的功能性服务两个方面。下面是分别针对这两个方面提出的上海进一步发挥龙头作用的政策建议。
  (二)强化上海中心城市在长三角的基础性服务
  1、在集散功能方面,要增强上海大都市的集聚和辐射功能,发挥上海在长三角大都市带中
的发展极作用。上海应该建设成为中国和区域内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先导区域,成为长三角地区发展的要素配置中心、产业扩散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和信息流转中心。
  2、在产业分工方面,要加快上海大都市的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推动长江三角洲大都市的产业分工和合作布局。上海的产业应该以高水平的现代服务业如金融、物流、商务以及高科技为主,部分工业转移给江苏和浙江,以带动后者发展各自有特的产业,形成梯度分工、战略合作、各展所长的局面。
  3、在城市布局方面,要优化长江三角洲的城市网络结构,推进实现多中心、多层次的城市等级体系。上海大都市的发展要超越在6340平方公里市域考虑问题的传统思路,按照国际上大都市发展的空间规律,形成由上海中心城市区(600平方公里范围)、上海大都市区(6340平方公里)、上海大都市扩展区(包括苏州和嘉兴在内约15000平方公里)、上海大都市连绵带(包括整个长三角区域)组成依次发展的四层次城市空间。
  4、在交通网络方面,要进一步加快上海基础设施建设和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地区的联结,要通过轨道交通的建设进一步缩短上海到苏州与嘉兴的距离,通过杭州湾大通道和沪崇苏大通道接通北边的南通与南边的宁波,通过高速铁路建设进一步缩短上海到南京和杭州的距离。
  5、在区域开放方面,要主动减少对长三角地区某些不利于区域整合的行政限制。特别是上
海大都市的发展需要探索更开放性、更有积极意义的人口政策,让所有愿意并且能够进入大都市带的人都有同等的就业、居住、生活的权利。
  (三)强化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的功能性服务
  将上海建设成为国际金融、经济、贸易、航运中心之一,这是中央对上海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功能定位。从国际城市与国际区域的关系,上海应该进一步强化和优化这些方面对区域的服务功能:
  1、要在推进金融国际化的同时,强化金融中心城市对长三角大都市带的服务功能。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本质是不断推进金融的国际化,但上海的金融国际化一定要同金融的区域服务功能整合起来。上海需要为长三角大都市带的发展提供包括银行保险、资本市场在内的国际化的金融服务。
  2、要在加强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同时,强化贸易中心城市对长三角大都市带的服务功能。建设外高桥等保税区是上海建设国际贸易中心的基本任务,在建设自由贸易区的过程中要进一步打破对长三角地区的外贸经营权的某些限制,为长三角各个城市以上海为桥梁开展对外贸易提供更好的条件和环境。
  3、要在培育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强化经济中心城市对长三角大都市带的服务
功能。培育和发展有竞争力的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是上海建设成为国际经济中心的重要标志,但上海的经济中心功能不仅应该表现在形成自己的产业特,更应该表现在对长三角地区的带动上。未来10-20年上海的产业培育应该更多地通过研发和创新服务于区域产业的合理整体布局和整体竞争力的提高。
  4、要在加快建设航空港和航运港的同时,强化航运中心对长三角大都市带的服务功能。特别是要联合江苏的南通、张家港和浙江的北仑、舟山等港口,尽快建成以上海港为中心服务于整个长三角大都市带和全国其他区域的长江三角洲组合港。
  (作者为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导)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