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爱导演金基德
大爱导演金基德
作者:刘晓叶
来源:《电影评介》2011年第03
        [摘要]金基德,这个被誉为“21世纪最具领导潜力的导演,从开始创作剧本到《漂流欲室》引起国内外轩然大波,再到《萨玛利亚女孩》获得柏林电影节最佳导演奖、《空房间》获得威尼斯最佳导演银狮奖,金基德一路艰辛似乎终于得到了认可。然而对于他的批判是却从始至终,暴力、性、绝望、畸恋、仇杀……关于卑微和耻辱,关于大胆和另类,金基德一幕幕上演。他是一个大爱主义者,在他的世界里,没有束缚、身份,没有阶级、民族,甚至没有道德…...
        [关键词]金基德 批判 大爱主义者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1.03.007
       
        提到金基德,人们立刻会联想起《漂流欲室》。因此,他也被称为大师;金基德
是一个自恋的导演。他的作品始终关注边缘人物,并且在同一题材上不断挖掘,逐渐完成由到空、由非主流到更自我的导演的升华。像盖里奇一样,一个导演一生只拍一部作品,金基德也是如此。他享受在他的世界中,自我完善,自我顿悟,自我发展;金基德是一个问题导演。在过往的时间里,金基德的大多数作品都关乎畸恋、仇杀、孤独、绝望,关于卑微和耻辱,同样评论金基德的文章也毫无例外的使用了诸如暴力、情、血腥、大胆等字眼,观众以更加猎奇和不安的心理预期等待着金基德的每一部作品;但他更是一个大爱主义者。在他的世界里,没有束缚,没有身份,没有阶级,没有民族,甚至没有道德……他只关注苍茫世界中渺小的人,卑微的生活以及他们的欲望和挣扎。
       
        一、欲望
       
        金基德影片向来以欲望为主题。《野兽之都》讲述了一异客他乡的年轻人的欲望,掺杂进入归宿,思乡和友情;《雏妓》里欲望是一种自然的天性,是一种美,少女因感受到美
而去代替贞花接客;《漂流欲室》中,欲望是弥漫在河上小屋里的血腥和羁绊;而在《春夏秋冬又一春》中,欲望被升华到一种禅的境界;《萨玛利亚女孩》则将欲望演绎为救赎……
        在谈到《弓》的创作意图时,金基德曾说,每个人都有不能实现的渴求和希望,通常大家都会把这些愿望藏起来。而我想表现的是,这些隐藏的愿望有多卑微、高贵、悲伤和美好。所以用一个不能被人控制的少女来讲老人的渴望。
        这是金基德的导演阐述,但我却看到了另一种解释。在电影中,少女是欲望的源泉,更是欲望的代表。与其体现了老人的欲望,不如说是少女欲望的成长过程。欲望在纯真时、懵懂时,是满足的;但当欲望碰到激情——大学生时,欲望本身的叛逆便就此一发不可收拾。大海是欲望之源,陆地则是欲望的成长之乡……这里的欲望是少女的欲望,大学生的欲望,老人的欲望,更是我们每个人的欲望。他不再拘泥与老人和少女的畸形恋,而是扩展到我们每个人,每个人的欲望。
       
        二、象征符号
       
        看过金基德作品的人都会为《弓》中少女玩弄鱼钩的场景而感到揪心,因为人们不会忘记《漂流欲室》中的鱼钩——那个带血的鱼钩。
        在金基德电影中,象征符号随时可见,片中的象征符号往往诉诸个人理性,具有确定而具体的意义。这些符号作为物,常通过特写镜头来传达特殊的意义。
        鱼是金基德比较偏爱的意向,具有丰富的隐喻之意。鱼,常被寓意为吉祥、如意、富足、爱情、还有性。然而在金基德的电影中,鱼还被深刻挖掘了另一种功能——暴力。在《野兽之都》中,青海心口可爱的小鱼狠狠刺穿了考林男友的肚子;《春夏秋冬又一春》中,在四季游曳的小鱼在被杀死后化身为欲望,在夏天里传递着少女和和尚的浓言密语……
        还有被称为原始罪恶的蛇,象征悟空的门,反映人内心的镜子等等,这些都是他的外援,是他借用来传达感情、传递生命感悟的不可或缺的东西。
       
        三、女性
       
        金基德说,女人比男人更高等一些,她们提供给男人总是需要的,男人甚至要为此付钱相比男人,女人是更高级的存在。因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金基德要将刻画成如此光彩的形象。
        《雏妓》中,少女感受到贞花的美而代替她完成一次接客;《萨玛利亚女孩》里的女学生也是发现了在宗教上的美感,因而相约开始了援助交际;《漂流欲室》中,贤植被鱼钩扯住喉咙,熙真用做爱来缓解他的痛苦……女权主义者一直认为金基德是在有意诋毁女性形象,人们无法接受《坏小子》里一个骄傲的女大学生沦为。显然人们似乎没有意识到金基德的创作意图。就像《弓》中虽纯真善良但不受控制的少女一样,金基德电影中的女人对性爱是很有自主权的,她们能够支配自己的身体,用身体体验美感,愉悦爱人,赚钱,赎罪,甚至决定死亡,这些都是她们自己决定的。她们的身体不是男人的殖民地,不受男人的统治。金基德既不宣扬男权,也不执着于女权,他的落脚点在人权,他是一个剑走偏锋的人道主义者。
        “懵懂爱情艺术家就是神庙,妇女们带着痛苦进来,但出去时,却变成了仙女!这就是金基德的魅力。
       
        四、对社会的关切
       
        可能也是因为金基德本身来自社会底层、边缘的原因,在他的电影和总的主人公大多是一些不被人们关注,生活在主流社会之外的边缘人物,如、小混混、流浪者等。这些金基德电影中的座上客在影片中肆无忌惮的演绎他们的生存状态,而导演也对他们的不幸遭遇倾注了深深的同情之心。
        金基德对于社会的关注源自于对社会所有传统的打破。他是一个大爱主义者,在他的世界里,没有束缚,没有身份,没有阶级,没有民族,甚至没有道德…...
        是什么形象?下贱?卑微?忍辱?都不是,是美的形象,贞花是美的化身,少
女会因为受到美的感召而用自己的处子之身去接客,也会用身体救赎的方式去证明萨玛利亚女孩的纯洁。
        除却道德的束缚,当镜头拉开时,我们看到姜汉泽和队友们在军营里愉快的踢球,地上,是韩朝两国的地图。政治问题在一张张笑脸的掩映下似乎变得模糊,只剩下欢乐的汗水和清爽的心情。
        通过金基德的电影,我们可以称他为禅师、哲学家、符号家,或者窥视者、上帝,不一而足。不过他也许会返璞归真的指出:我是个导演。
       
        参考文献
        [1]《外国电影理论文选》李恒基、杨远婴著
       
        作者简介
        刘晓叶(198868日),女,汉,河北大学艺术学院2007级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