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艺术的美的建构——《忠犬八公的故事》观后感
电影《忠犬八公的故事》改编自20世纪发生在日本的一个真实故事。影片凭着八公的忠诚、教授的爱心以及人狗之间的温情打动了亿万观众, 并让很多人沉思。影视作品若要成为真正的艺术作品, 不能单单体现技术, 不能单单体现欲望, 也不能单单体现智慧。它应是技术、欲望和智慧的统一。《忠犬八公的故事》基本上做到了这一点。忠于事实, 并更好地将事实题材进行艺术的加工处理, 也是影片感人至深的原因之一。跟艺术有关的故事
时光回落, 总有那么一个故事, 在舒缓或激情的音乐中, 徐徐开始。一个深秋的夜晚, 寒冷的街头, 一位男子, 抱起了不知是谁遗失的小狗。没想到, 这场注定的遇见, 使他们这一辈子, 都再也不能放下。八公, 一只秋田犬, 像降临人间的天使, 为这个男子带来了欢乐, 更带来了一辈子的忠诚。无论在何时何地, 爱都有如天使, 让人间充满美。
一、真实材料的说服力——本故事不是虚构
《忠犬八公的故事》改编自20世纪发生在日本的一个真实故事。八公不是被收养的, 而是由东京大学 (原东京帝国大学) 农学部教授上野英三郎于1924年开始饲养的。1925年5月上野去
世。一直接送上野上下班的八公 (与影片中介绍相同) 却依然坚持等待。后来, 上野秀三郎的学生在火车站发现了八公, 并跟着它回到小林的家中, 从小林口中得知八公的故事。不久之后, 这位学生在日本发表了一份关于秋田犬的调查报告, 报告当中自然也包含了八公的故事。1932年, 这份报告刊登在东京一份最大的报纸中, 八公成为全国的焦点, 它的行为感动了日本人民, 老师和家长都把八公作为忠于家庭的例子去教育小朋友, 大家都称呼它为“忠犬”。1934年4月, 人们还在涩谷车站前为八公树立了铜像。此后, 铜像附近的车站入口就被称为“八公入口”。1935年3月, 八公因患丝虫性象皮病而死亡。死后其尸体被制作成标本, 保存在国立科学博物馆。
1987年这个感人的故事, 被拍成日本电影, 并在当年的日本引起很大轰动, 创造了近40亿日元的高票房收入。新版本《忠犬八公的故事》则是由《浓情威尼斯》和《狗脸的岁月》的金奖导演莱塞·霍尔斯道姆于2009年执导, 主演理查·基尔。《洛杉矶时报》的一篇评论文章对这部影片充满信心, 称这部影片可以顺理成章地成为明年奥斯卡的候选电影。
“20世纪, 随着西方各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并进入现代化阶段, 人们在物质生活充分满足的基础上, 产生了对艺术的渴望与需求。也就是说, 不仅一切物质生活的用品进入了生活需求的
领域, 而且艺术也成了可以消费的。因此艺术的大众化、通俗化则是不可避免的。”大众文化必然追寻大众的文化消费心理, 以迎合大众的趣味。当消费市场日趋完善、消费心理日趋成熟后, 为最大限度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 讲究创新独特的风格也就成了大众文化关键性的竞争因素。自从1994年11月中旬, 美国故事片《亡命天涯》成为了国内的第一部分账式大片, 大片的巨额投资, 很大部分被用于进行后期制作, 尤其是数字特效的制作中。2010年的头炮《阿凡达》的上映, 尤其是令人震惊的特效被认为是对电影观念的颠覆, 在普通观众中造成了观看的热潮, 3D-IMAX影厅不但出现了一票难求的罕见局面, 还赢得了业界的一片赞叹声。相比之下, 《忠犬八公的故事》故事情节比较简单, 没有跌宕曲折的男女爱情, 没有大牌明星云集, 也没有让人高度紧张的惊险镜头, 更没有重金打造下的高科技特效的运用。不过, 不得不提的是, 无论任何一部包含了复杂剧情、高科技特效或充满丰富想象力的影片, 都不曾让我像看《忠犬八公的故事》时这样被感动, 而且还让我看后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忠犬八公的故事》影片一开始, 导演就运用了黑白镜头来描写八公的视角。透过木质笼子的栏杆的空隙, 八公看着陌生的城市和人, 或许人类的世界太丰富多彩以致复杂多变, 八公的世界却只有黑白, 它不能理解其他, 它只知道教授是个可以依靠的人, 为此, 它付出自己的忠诚, 直至生命终点。我想, 八公之所以等待, 是因为它不能放下, 而它放不下的不只是想念,
还有对主人的依恋, 它依恋的不是一个窝, 一份食物, 而是一份真实可靠并且对等的温情。
“我的全部诗都是……来自现实生活, 从现实生活中获得坚实的基础。”所以, 对于导演在影片中将真实故事场景由日本移到美国的问题, 我觉得无伤大雅, 也并非是不忠于真实的行为, 只要那人、那狗、那情意是真的, 将它搬到什么年代、什么国家, 又有什么关系呢。影片中理查·基尔扮演的美国教授与真实事件中的上野教授分明就是一人, 他们一样爱家庭、爱生活、爱动物, 充满仁慈之心, 又富有责任感。影片中的八公也好, 真实事件中的八公也罢, 无论是在街上被拾到, 还是自行饲养, 它们都忠于自己的主人, 带着一份执著的温情。这一切, 都来源于真实, 绝非谁的杜撰, 也不是谁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的发挥, 更不是谁挖空心思的虚构。
二、技术、欲望和智慧的统一——本影片期待雷同
“电影是一门艺术, 但又是一门前所未有的新艺术, 它不仅改变了人类艺术的格局、系统, 而且丰富乃至在相当程度上重塑了人类的审美经验。”而审美的维度绝对不是仅仅依靠技术或欲望就可以完成的, 因为它还需要更多精神层面的东西。也就是说首先它的文本得是个好故事, 而这个故事要给人以“趣味”, 要给人以“美”, 从而才能启发人做“形而上”的思考。
与美式人狗情的电影《马利和我》的欢闹作风相比, 《忠犬八公的故事》则更具有催泪效果, 而究竟又是什么使这样一个由真实故事改编并已经被拍摄过的电影如此震撼人心呢?导演莱塞·霍尔斯道姆笑着这么说:“希望电影温馨但不滥情, 因此避开许多洒狗血的桥段。因为我希望它是一部喜剧, 不应过于强调悲伤, 而是单纯呈现人与狗之间的情谊。”尽管如此, 理查·基尔拿到剧本时, 还是为故事中的情节感动落泪, 而且一哭再哭。他说:“原本以为自己太过情绪化才哭, 但隔几天再看一次, 还是哭了。”
“随着科技与经济社会的发展, 消费刺激了艺术的发展, 技术被广泛地运用于欲望的满足和实现……在艺术的发展态势中, 难以避免地出现了技术主义与享乐主义的东西, 并由此导致艺术中的虚无主义。”太多电影展现爱情和性欲, 太多电影重金打造科技特效, 所作无非是让观众得到视觉的满足或冲击,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 追求高上座率和巨额利润也是其推动力之一。“如果一部艺术作品, 只是为描写生活而描写生活, 没有发自时代主导思想的强大的、主观的激动, 如果它不是痛苦的哀号或者欢乐的赞颂, 如果它不是问题或者对问题的回答, 那么, 对于我们的时代来说, 它便是一部僵死的作品。”任何文学作品或影视作品都具有其不可抹杀的倾向性, 通过欣赏, 我们往往能看出影片所推崇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审美趣味, 通过丰富的人物形象, 我们能认识到影片中所认定的对与错、善与恶, 而这无疑对观众有着倾向性的影
响, 这就是影视作品的社会效果。不同年代, 不同民族, 对于文学或影视作品的社会效果的要求都是不同的, 甚至在一定的时期, 这些作品都还被蒙上政治阴影, 甚至成为纯粹的政治宣传工具。但无论如何, 这些作品都被要求有一定的社会意义。社会效果可以说是衡量作品价值的一个重要方面, 对作品真实性和倾向性的评价, 最终是要求作品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和社会效果。《忠犬八公的故事》就是凭着八公身上的忠诚、教授身上的爱心以及人狗之间的温情而打动了亿万观众, 并让很多人沉思。
“取消艺术为社会服务的权利, 这是贬低艺术, 而不是提高它, 因为这意味着剥夺了它最活跃的力量, 亦即思想, 使之成为消闲享受的东西, 成为无所事事的懒人的玩物。”我不能赞同艺术是为社会服务的这一说法, 但艺术作品给人带来的美感以及所体现的审美趣味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通过流动的美的画面, 使观众获得身心两方面的愉悦, 是电影所必须追求的一种效果。触动人的心灵深处, 让人在文本前感悟“形而上”的东西, 对任何艺术文本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一种境界。
“诗意, 作为居住维度的本真测定, 是居住的根本形式。诗意首先允许人的居住进入其非常的本性, 其现身的存在。诗意是居住本源性的承诺。”很多电影之所以陷入低谷, 就是因为
它没有承担起敞开人的本真存在及表现美的使命, 其根本原因是“诗意”的缺席, 亦即缺乏一种支持其存在的精神。
“艺术作为人的典型的审美活动, 是欲、技和道三者游戏的发生, 也就是让他们成为美的显现。”因此, 影视作品也无可厚非地应该向观众展示美, 并时刻体现美, 以此向人赞叹美、宣扬美。《忠犬八公的故事》向观众展现了人类的爱心之美和动物的忠诚之美, 同时展现了感情力量之美, 并借此宣扬这些美。“艺术作品当然是一个文本, 但它是一个特殊的文本……但更重要的是, 艺术文本是技艺、欲望和智慧斗争的游戏……一些非艺术的文本可能是单纯技术性的、单纯欲望性的或者是单纯智慧性的, 但唯有艺术文本是技艺、欲望和智慧三者的统一。”影视作品若要成为真正的艺术作品, 不能单单体现技术, 不能单单体现欲望, 也不能单单体现智慧。它应是技术、欲望和智慧的统一。也就是说, 它的结构和建构方式需要技术支撑, 它的内容应该显现和遮蔽欲望, 而它的任何形态都是这样或者那样的真理的显现。《忠犬八公的故事》基本上做到了这一点。唯美的画面和钢琴乐的运用体现了不俗的拍摄及音效技术;教授帕克从犹疑到坚定信心收留八公, 教授与八公的生离死别, 八公对教授十年如一日的等待, 种种都是情与爱、生与死的交织, 而所有这些无疑都是对忠诚和爱心之美的赞扬。
三、细节处感人——翻拍亦有道
近几年的电影电视作品中, 翻拍和续集大行其道, 利用前作影响推出新片的不在少数。先看国内, 刘镇伟的《越光宝盒》与经典的《月光宝盒》不仅名字只一字之差, 无厘头搞笑及陌生化理论的运用也十分相近, 连演员也有所沿用;《叶问2》作为《叶问》的续集也已经隆重上映;作为传世经典的1983年版的《射雕英雄传》以及《神雕侠侣》也多次被翻拍。再看国外, 《24小时》已经拍到了第八季;《犯罪心理》到了第五季似乎依然方兴未艾;《越越》在第四季完结, 却仍有影迷恋恋不舍。前作票房不俗, 续集和翻拍自然也就不可避免。
续集和翻拍作品本身就占有了已有的观众基础, 对经典或者高票房影视作品的改造和延续, 又能充分利用人们的好奇心理和怀旧之情, 这就愈发使续集和翻拍大行其道。但不是每一部翻拍和续集作品都成功, 有的作品续集被评论家和观众称为是狗尾续貂, 也有翻拍作品在网络上引起一片哗然, 起而攻之为垃圾等等。
《忠犬八公的故事》虽来源于真实故事改编, 但也可算得上是日本版《八公犬的故事》的翻拍。在网络上可以看见, 看过本片的人, 多数都觉得美国版本比日本版本更具有催泪效果。我亦有这样的想法。这不是因为现代先进科技运用, 因为现在的美国版本《忠犬八公的故事》, 在技术手法上并没运用很多高科技来吸引眼球。我个人认为, 此影片翻拍仍能感人并
胜于前作的原因, 是其内容的细节处感人。故事情节虽然很简单, 如一般故事的讲述一样, 按着时间顺序, 将生活中教授帕克与爱犬八公的那些点滴细节作为情节主轴。没有惊心动魄的场景, 却仍牵动人心;没有夸张离奇的情节, 却多了一份感人的真实, 使观者很容易融入到影片之中。而在融进影片的过程中, 观者的心也随着故事的展开而不经意地跌宕起伏。
“艺术就是各种手法的组合”, “从狭义上讲, 我们所谓的艺术作品, 指的是那些用特殊手法创作出来的作品, 而这些手法的目的就是要使作品尽可能的被感受为艺术作品。”这些话使人们清楚地看到了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家们是如何强调艺术手法的重要性。电影也是同样, 运用的艺术手法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它的成功与否。艺术史上许多事实证明, 能够成为艺术精品的并不一定都是材料或题材的原因, 很多时候起作用的是对材料或题材的处理手法。《忠犬八公的故事》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 忠于事实, 并更好地将事实题材进行了加工处理。这也是影片感人至深的原因之一。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