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网络时代粉丝文化的发展及影响
|RADIO &TV JOURNAL
2021.1
“粉丝”这一社会体最早出现于湖南卫视于2005年创办的海选歌手综艺节目《超级女声》中。这档节目一经播出就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节目选出的偶像拥有了一批属于自己的追随者,粉丝体应运而生。随着各类社交平台的出现,追星族得以基于网络平台进行互动,并超越时空的限制汇集到一起,不断发展壮大。如今,粉丝已经不只是一个体的名称,同时代表着一种文化。《网络社会的崛起》一书中有言,在网络时代的视域,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互动拥有了可能性,媒体失去了以往的强制性,而受众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在这里,一切神圣被还原为世俗①。粉丝体乘着技术与媒介的列车,演化出一种特征鲜明的全新交往形式和更加自由的互动模式,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话语权,人人手握麦克风,尽情抒发着自己对偶像的情感。粉丝文化别具特,在其自身发展中也不乏积极与消极的双面性影响。如何正确把握粉丝文化背后代表的符号,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实践中的迫切问题。在网络视域下,粉丝文化的内涵与走向也将被深度探讨。一、互动、无界、权力的集合:
粉丝文化背景及发展特征“粉丝”这一名词最早出现于十九世纪末的英文“Fans ”的音译。Fan 一词从词源学
视域分析,来源于“狂热分子”的英文即“Fancy ”,是用于描述狂热的棒球队支持者的一个形容词。后来,台湾娱乐界将追星族称为粉丝,象征喜爱某一偶像或是明星的体。粉丝往往以多数形式出现,作为一种具有身份认同的亚文化体,展现着社会的多元化特性。粉丝还代表着一种特殊文化消费体,他们不仅是普通的偶像追随者,还是为偶像买单的忠实消费者,他们不仅是一般的用户,
而且是和偶像之间具有情感纽带的追随者。
(一)粉丝文化的互动性特征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粉丝体不断发展壮大,并形成了一种极具特的亚文化———“粉丝文化”。由于互联网本身具有鲜明的互动性,这种产生于互联网的文化也极具互动性。粉丝体的创造力与参与性在网络上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积极的粉丝总是希望通过对原作加以创造性拓展,这种对于文本的二次创造,体现着用户的主动性,赋予偶像这一符号以更高的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
(二)粉丝体互动的无界性
粉丝文化衍生出自身的无界性特征。全球化的深
入,创造了不同的社会文化现象间的联系。诸如个体层
面不同身份、社会关系乃至体层面不同的机构之间的联系。相比于过去传统意义的追星受到地域等限
制,
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网络四通八达,
真正使世界各地的人们紧密联系在一起。西方学者乌尔夫
·汉内兹提出了“同代人理论”,即同代人的产生与当今具有相当可视性
与互动性的媒介生态密不可分。而粉丝之间的结合是
因其具有共同热爱和一致观点,
对他们的界定更多是基于身份认同和话语上的依据。粉丝体理所当然成为
同代人在当代的化身。他们突破了时间的局限,
穿越了空间的隔阂,以共同喜爱的偶像为引力,
在网络中汇成一个庞大的共同体,使许多潜在粉丝在虚拟世界中到
自身认同感,不断加强与偶像的情感纽带,
进一步壮大了粉丝体。
(三)粉丝体的权力性特征
马特·赫尔斯认为,任何既定的
“迷文化”不再只是个社,同时也是个社会层级。
“迷”不仅在这个社中分享共同的兴趣,还在相关的权力、
地位上存在着竞争这层关系,即粉丝体内部具有权力性特征。粉丝体
在社会层面有了前所未有的话语权,
但在赋权的粉丝体内部又有着自己的阶层等级划分。
“一种认可的形式”是他们的“象征资本”,如粉丝等级与贡献多少带来的声
誉。在微博中,明星有着自己的超话,
作为粉丝聚集地,粉丝通过每日签到、为偶像打榜投票等活动来增加账号
在超话中的活跃度,活跃度高则被冠上“小主持人”称号,被众多普通粉丝称为“大粉”,具有相当高的号召力。
这种基于贡献而提升的地位能够给粉丝带来权力的象
征,证明自己对偶像的忠诚度,进一步提升粉丝的活跃
度和黏着度。二、粉丝经济、泛娱乐化、集体梦幻:粉丝文化的社会影响
发展壮大于互联网时代的粉丝文化具有着大众文
化、后现代文化等多种文化特性,具有复合型文化特征。在该文化发展中,粉丝文化与媒介间便不再是简单的传
者与接受者关系,呈现出更为复杂的格局。网络粉丝
体以偶像为社内的精神领袖,
通过网络结成数不胜数且具有相当量级的想象共同体。在体狂欢中,
粉丝得到了平日难以获得的尊重和满足感,
使粉丝个体获得网络世界中的荣誉的同时也面临着迷失自己在现实中的
身份困境。(一)全新文化消费共同体:粉丝经济的诞生《超级女声》将李宇春等一众普通女生捧红,并诞生了如“玉米”“凉粉”等一批人数可观的粉丝,撬动了一浅析网络时代粉丝文化的发展及影响
阴刘斯航
摘要:随着网络媒介与技术的更新,粉丝队伍发展壮大,催生了粉丝文化,
并对社会经济文化与网络生态产生了双面性影响。在和时代各行各业共同进步的同时,
粉丝创造出的独特文化体系也带来了解构主流文化、影响网络文化空间秩序等问题。粉丝体应学会如何面对网络与生活,将二者清晰地区分开来,使粉丝文化走向积极、健康、持续的发展轨道。
关键词:粉丝文化;粉丝经济;互联网;亚文化116
视听2021.1
|种以偶像为中心、粉丝为主体的
“粉丝经济”。近年来,以新生代年轻人为主的粉丝体,
早已成为产品生产的参与者和生产者,不再是文娱产业的被动接受者。从这个
意义上看,作为文化消费共同体的粉丝体,
已成为了一种丰富时代文化的独特媒介景观②。数据显示,“粉丝经济”年市场规模高达900亿元。除了为经济社会增添
新景观新发展路径以外,粉丝经济还有着更为宝贵之
处。它的包容开放促进着文化生态更加多样化。它让更多在文化领域被归为边缘、小众的事物获得了更多生存
空间和发展机遇。粉丝文化和日益多元的文化市场相互促进,更好地满足了公众的文化需求。
(二)泛娱乐化:对传播空间的消极影响在网络空间中,粉丝文化发展引起的消极影响也值
得我们关注。在以微博为主要阵地的舆论空间中,
逐渐出现了一种泛娱乐化倾向③。以粉丝为首的文化社在其生长演化过程中不加避免地加剧了这种倾
向。微博
热搜榜向来是依据相关词条搜索量、
点击率以及话题发帖数等多种数据综合测算出的结果。靠前的话题会被
更多人关注。在这种规则下,
有些粉丝购买水军,用技术手段进行数据,使偶像登上榜单,
营造虚假热度,致使微博这类网络平台泛娱乐化态势日益严重。另外,
作为文化领域中的一种新型亚文化,
粉丝文化暗含着诸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颜值至上的非主流价值观。
这类与主流文化相悖的价值观凭借粉丝自身体力量挤占公
共网络空间,一定程度上解构了主流文化地位,
容易引导人们走向对世界的片面认识。
(三)沉溺集体梦幻:粉丝文化实质的虚拟性
粉丝文化具有虚拟性特征④。网络粉丝以共同偶像
为精神领袖,通过网络结成规模庞大的共同体,
在体狂欢中获得平时无法获得的认同。
例如,前期热播的《创造营2020》和《青春有你》(第二季)
都拥有着基数庞大的受众。在两档节目同期播出时,
两档综艺节目的粉丝就在微博、知乎等平台针对哪个综艺更火、制作水准更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在微博话题中你来我往,甚至将词条顶上热搜。在一场场“出战”中,粉丝们走进了一个集体狂欢的梦幻,尽情宣泄着自己的无意识冲动⑤。但跳脱出网络阵地,回归到现实中的粉丝们又不得不面对一个更加真实的世界,粉丝中的你来我往都消失在茫茫人海中。这种粉丝文化带来的虚拟行为虽然可以在网络世界中忘却现实矛盾和重重困境,但也可能使人走向不断的孤独与冷漠。
三、长善救失:引导粉丝文化走向积极道路
对于年轻粉丝体来说,追随什么样的偶像,
如何追随偶像,是粉丝文化的关键问题。微博娱乐明星关注度年度累计总人次在2018年达到了167亿。面对如此庞大的新型文化消费体,自然缺少不了外界积极正面的引导。在今天,不少人对粉丝体有着相当负面的印象,将其与非理性划上等号。而现实世界中也确有少数粉丝借着对偶像的狂热喜爱的名头做出不良举动,如跟踪明星私人行程等。如此种种都提醒我们要引导年轻人以积极的方式去“追”有内涵、健康阳光的偶像。明星易烊千玺高考当天,一名高一女生在场外支持,称自己
在重点高中上学,因为偶像曾说想考北大,
所以自己也决定考北大,并表示学生追星首先就是要好好学习。
对粉丝积极正面的引导还需全面认识这一体,秉持长善救失的原则,鼓励其发扬对社会对自身积极的一
面。现如今,“陪伴式”“参与式”
追星成为粉丝体的主流“追星”方式。相当一部分粉丝以向着心中偶像努力,
让自己变得更好的心态去参与粉丝体内部的活动,
并指导着自己现实的生活学习。对粉丝文化中这种风向加以鼓励和弘扬,有利于激发年轻人通过向偶像学习,
增加“变成更好的自己”的热情与力量。近年来,
在社会公益活动中,从建造希望小学、
资助贫困儿童到众筹捐赠免费午餐,都不乏粉丝体的身影。这些举动无不证
明着粉丝文化中有利于社会前进的一面。
《人民日报》也曾倡导,用文明指引追星行为,
用理性涵养粉丝心态,才能激发粉丝体的积极能量。粉丝文化作为一种亚文
化,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还有很多,
想要使粉丝文化持续健康发展,就要对粉丝体进行健康的价值观引导,
丰富文化生态,营造多彩的娱乐景观。
四、结语
真正的传播革命最直接的驱动力,一如既往是技术。互联网的出现和更新,使粉丝文化不断拓宽自身范
畴,越来越多的粉丝正摸索建立着一种全新参与的姿态,确立自我形象,更多的人以一种独立的粉丝身份积极参与到粉丝文化建设中,在网络这片土地上到归
属。粉丝创造出的独特文化体系,
在和时代各行各业共同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解构主流文化、
李宇春 台湾影响网络文化空间秩序等问题。粉丝体应学会如何面对网络与生活,
将二者清晰地区分开来,使粉丝文化走向积极、
健康、持续的发展轨道。在互联网发展浪潮中,
如何正确把握对待主流文化与亚文化的态度,
如何正确看待新文化的两面性,促进其持久向好发展,
发挥其在社会上的巨大潜力,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现实问题。注释院
①[美]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M].夏铸九,王志弘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445.
②李文明,吕福玉.“粉丝经济”的发展趋势与应对策略[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6):136-148.
③陈慧敏.网络时代的粉丝文化特征及影响分析[J].西部广播电视,2020(15):62-64.
④李一,王甄玺.网络社会生活中的消极文化批判与反思[J].青少年研究与实践,2019(01):93-98.
⑤蔡骐.网络与粉丝文化的发展[J].国际新闻界,2009(07):86-90.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
117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