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达标 试题(附答案)
一、第三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辨析论述题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18年11月11日,协约国和德国在法国贡比涅森林的一个火车车厢中签订了停战协定。主持谈判的法国元帅福煦曾毫不忌讳地说过:“停战不是和平。”这表现了欧洲列强的普遍心态。一言以蔽之,欧洲列强偃旗息鼓并不意味着和平的到来,正如当初它们就不是为了“和平”而战是一样的道理。列强的“战场”转移到巴黎和华盛顿的谈判桌上。
(1)材料一认为“当初它们就不是为了‘和平’而战”。你认为当初它们是为何而战?
材料二 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萨尔矿区交给法国开采,萨尔区由国际联盟代管15年:总的来说,德国失去了原来领土的1/8,同时却保留下了10万平方千米历来属于波兰的领土。
(2)材料二指的是什么条约哪方面的内容?其是什么会议通过的?它主要确立了哪些地方的统治秩序?
材料三 除中国外缔结各国协定:(一)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暨领土与行政之完整;(二)给予中国完全无碍之机会,以发展并维持一有力巩固之政府;(三)施用各国之权势,以期切实设立并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四)不得因中国状况乘机营谋特别权利,而减少友邦人民之权利,并不得奖许有害友邦安全之举动。
(3)材料三出自哪一国际条约?第四条规定主要针对哪个国家?该条约的作用是什么?
(4)思考这两次会议之间有什么联系?这两次会议的实质是什么?
【答案】(1)为争夺殖民地,争夺欧洲乃至世界霸权。
(2)《凡尔赛条约》;领土方面。巴黎和会。欧洲、西亚、非洲。
(3)《九国公约》。日本。作用:实现了美国长期追求的“门户开放”等目的,使日本独霸中国的企图未能实现,维持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4)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的时间、协约国,判断材料一中的战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战爆发的原因是为争夺殖民地,争夺欧洲乃至世界霸权,因此材料一认为“当初它们就不是为了‘和平’而战”。
(2)根据材料二“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萨尔矿区交给法国开采,萨尔区由国际联盟代管15年……”的描述判断是《凡尔赛条约》,主要是领土方面的内容;巴黎和会上签订的《凡尔赛条约》和其他的条约共同构成了凡尔赛体系,确立了一战后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3)根据材料三“除中国外缔结各国协定:(一)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暨领土与行政之完整;(二)给予中国完全无碍之机会,以发展并维持一有力巩固之政府;……”的描述可判断是《九国公约》。第四条规定主要针对日本。1922年,九国代表签署了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表面上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
均等”的原则。实际上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使中国又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宰割的局面,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
(4)依据所学可知,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经过两次会议建立了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这两次会议的实质是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
2.观察和阅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注:1919年1月,协约国集团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会议,讨论对战败国的处置问题,这就是巴黎和会。战胜国同德国签订的《凡尔赛条约》中规定,德国的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和会还决定把德国在中国山东的一切非法权益移交给日本。1920年,战胜国与土耳其政府签订了《佛尔条约》。规定土耳其在欧洲的领土,只保留伊斯坦布尔及其附近地区;其余地区
则要割让给英、法、希腊等国。
(1)通过上面的图片和文字叙述你能获取哪些历史信息?
信息点一:____________ 信息点二:____________ 信息点三:____________
(2)上述图片属于史料类别中的哪一类?
A、实物资料 B、文献资料
(3)根据你获得的信息,你能得出怎样的历史结论?
【答案】(1)信息点一:巴黎和会召开的目的;信息点二: 战胜国同德国签订的《凡尔赛条约》的内容;信息点三:巴黎和会上与其他国家签订的条约。
(2)A。
(3)开放性题目,弱国无外交。
【解析】
【详解】
(萨尔在哪1)依据材料信息“1919年1月,协约国集团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会议,讨论对战败国的处置问题、《凡尔赛条约》中规定、1920年,战胜国与土耳其政府签订了《佛尔条约》”可知,通过材料图片和文字叙述获取的信息点一:巴黎和会召开的目的;信息点二: 战胜国同德国签订的《凡尔赛条约》的内容;信息点三:巴黎和会上与其他国家签订的条约。
(2)依据所学可知,依据所学可知,史料分为文字史料、实物史料、口头史料等类型。其中实物史料是指历史遗留下来的各种遗迹、遗址、图片、出土文物等;文字史料指人物传记、史书、报刊等。故材料图片属于史料类别中的实物资料,故A符合题意。
(3)开放性题目,弱国无外交。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场战争是从古至今人类历史上发生过的最严重的全球战争,当战争发展到最激烈的时候,全世界有60%的国家参与其中;波及20亿人口,占当时全世界总人口数量的 80%;欧洲,美洲、亚洲,非洲、大洋洲这五大洲以及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这四大洋,
全都无一幸免地被战火覆盖:战争区城总面积达到20万平方千米,各参战国投入总兵力达1亿人,消耗军费总计大约的3万亿美元,相当于参战国 国民总收入的60%—70%,损失物资的总价值高达4万亿美元。
材料二:现代军事武器应用也成了战争的一大亮点,在作战中发挥了及其重要作用,从喷气式战机到火箭,从雷达到导弹,这些武器都是此前人们难以设想的;在这战争后期人类首次将核武运用到作战中,全世界都目睹其与无伦比的破坏能力;除此以外,计算机这一史无前例的高科技工具也成为操纵战争的独特手段。
——以上材料均摘自:(英)乔治·威尔斯(美)卡尔额·海《全球史》
(1)据材料一,指出“这场战争”有何特点?
(2)据材料二,指出决定“这场战争”胜负关键因素是什么?并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这场战争给 人类社会带来了哪些影响?
【答案】(1)属于全球战争、涉及国家多、 范围广、损失惨重
(2)科技的先进;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灾难,破坏性强、伤亡大、损失惨重。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这场战争是从古至今人类历史上发生过的最严重的全球战争”“全世界有60%的国家参与其中”“战争区城总面积达到20万平方千米”“消耗军费总计大约的3万亿美元,相当于参战国 国民总收入的60%—70%,损失物资的总价值高达4万亿美元。”
可知,“这场战争”的特点是属于全球战争、涉及国家多、 范围广、损失惨重。
(2)根据材料二“现代军事武器应用也成了战争的一大亮点,在作战中发挥了及其重要作用”“首次将核武运用到作战中”“计算机这一史无前例的高科技工具也成为操纵战争的独特手段”可知,决定“这场战争”胜负关键因素是科技的先进,根据“从喷气式战机到火箭,从雷达到导弹”“在这战争后期人类首次将核武运用到作战中,全世界都目睹其与无伦比的破坏能力” 可知,这场战争中现代军事武器、核武器等的使用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灾难,破坏性强、伤亡大、损失惨重。
4. 史料一 1917年11月7日晚,停泊在涅瓦河畔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上响起了大炮的轰
鸣声,这是进攻冬宫的号角。
——摘编自《大国崛起》解说词
史料二
(素养专练)
史料一、二共同反映了什么事件?领导人是谁?
【答案】十月革命。列宁。
【解析】
【详解】
依据史料以及图片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史料和图片描述的是俄国的十月革命。1917年11月6日晚列宁来到斯莫尔尼宫亲自领导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很快攻下要害部门,最后围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炮声标志着十月革命的胜利。
5.下图人物是 .
【答案】列宁
【解析】
【详解】
依据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人物是列宁。列宁在1917年11月领导了俄国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点睛】
解答图片问题的关键是识图,需要具备一定的识图能力,平时学习时,需要注意对图片的识别。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德国和美国比较快,在这两个国家中,经过若干个十年,煤和铁的产量各增长一倍。而苏联从1928年到1938年十年间,铁和钢的产量却增长了三倍,煤增长了两倍半……苏联1939年工业的总产量,从数量标准方面衡量,仅次于美国和德国……但在质量上,按西方的标准,生产水平是低的。许多仓促建成的新工厂质量差,且为迅速的折旧所苦恼。
材料二:1937年世界主要国家纸产量比较
国家 | 美国 | 德国 | 英国 | 法国 | 日本 | 苏联 |
人均产量 | 103磅 | 92磅 | 92磅 | 51磅 | 17磅 | 11磅 |
——以上材料摘自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1)根据所学知识,说说苏联钢铁、煤的生产取得上如材料一所述成就的原因。
(2)据材料,说说这段时间苏联的工业化建设存在什么问题?
【答案】(1)苏联从1928年开始,进行了两个五年计划的工业化建设。
(2)工业建设速度快,但质量差;相对于重工业,轻工业发展滞后,与纸相关的文化产业也相对落后。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信息“而苏联从1928年到1938年十年间,铁和钢的产量却增长了三倍,煤增长了两倍半……苏联1939年工业的总产量,从数量标准方面衡量,仅次于美国和德国”可知,苏联从1928年开始,进行了两个五年计划的工业化建设,苏联当时的工业总产值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2)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1928---1937年期间,苏联的工业建设速度快,但质量差;相对于重工业,轻工业发展滞后,与此相关的文化产业也相对落后。
7.农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英国就业人口比重变化表
部门/年份 | 1841年 | 1877年 |
工业 | 43% | 55% |
农业 | 20% | 14% |
服务业 | 37% | 31% |
材料二:1920年8月,在坦波夫省爆发的大规模农民起义,因领导人社会革命党人亚历山大•安东诺夫而得名,在苏联史书上叫做“安东诺夫叛乱”。他们提出的口号是“打倒粮食征收制”、“自由贸易万岁”。
——郑异凡《在农民的压力下——苏联新经济政策的起因之一》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