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漆器云气纹的审美探究
汉代漆器云气纹的审美探究
作者:周卉
来源:《新丝路(下旬)》2020年第01期
        摘 要:本文以汉代漆器纹饰之一的云气纹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艺术特征、演变过程及思想基础,去细细感受与思考汉代漆艺匠人以及人们心目中的审美情趣,深入了解当时社会历史背景和人文思想构成,发现汉代漆器云气纹背后的美学特征和艺术价值。
        关键词:汉代;云纹;漆器;神仙思想
        漫漫艺术长河中,漆器与瓷器一样,是中华民族为人类历史文化做出的卓越贡献。漆器采用天然漆为原料,超强耐酸性和抗腐蚀性,使器皿、家具坚固耐用,千年后,也能让我们有幸一睹它的瑰丽。我国古代文献记载的使用漆器的时间很早。《韩非子·十过篇》讲到虞舜
做食器,「流漆墨其上。禹做祭器,黑漆其外而朱畫其内」。这就说明,虞舜、夏禹时代已有一和朱黑两漆器。[1]目前已知最早的漆器,是距今约六七千年的河姆渡文化中的漆器,中国历史上漆器制作与使用最繁盛的时期是汉代。汉代漆器云气纹装饰的流行与演变对中国现当代艺术与设计都有着不可或缺的借鉴指导意义。
        一、汉代漆器概述
        1.汉代漆器的历史背景
        战国时期出现了我国漆工艺发展历史上的第一次突飞猛进,这和当时社会背景和经济发展条件是分不开的。春秋以后,铁制的刀凿锛斧等生产工具开始普遍使用。有此利器,工作效率提高,对以木胎为主的漆器生产,不仅提高了产量,也改进了质量。漆器作为日用品,有体轻、易洗、无异味、隔热便于持握、抗酸耐腐蚀等特点,这些都优于铜器;作为观赏品,漆彩加油彩,五光十,花纹绚丽,非铜器所能及。时迨战国,以青铜器的轻重多寡来显示统治者身份地位的礼制已趋没落瓦解,故陵墓中的随葬品,漆器增多而铜器减少。[2]
        汉代继秦后,政权高度统一,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全面繁荣,为汉代漆艺持续发
展做了铺垫。李泽厚说:“汉文化就是楚文化,楚汉不可分。”[3]楚国在战国时期败于秦国,但它的艺术却没有在此熄灭。经过战争时期文化的互通,汉代大气、豪迈的漆器风格在楚国浪漫主义精神的催化下,不断发展衍变,形成了浪漫诡谲的同时气魄非凡的独特风格。
        2.汉代漆器装饰纹样
        汉代的漆器纹饰可分为五个大类别类:几何纹样、动物纹样、植物纹样、自然纹样以及生活纹样,器物上多常见动物纹样和自然纹样。纹样的演变是社会文化变化的缩影,现今所能看到的汉代漆器上的纹样充满了浪漫彩,它不仅传承了秦国和战国时期楚文化的元素,另一方面在纹样上有着属于自己朝代的造型突破。
        二、汉代漆器中的云气纹
        1.云气纹的源起与演变
        云气纹属于自然纹样中的一种,除它之外还有水纹、山形纹等,在汉代漆器中云气纹所占有的比例最大,云气纹是汉代艺术最主要的纹饰之一,它受到了战国时期楚国及其前后众多思想文化和审美转变的影响。汉代漆器纹样在传承楚漆器纹样风格的基础上,减少了先秦
时期蟠螭纹等一些传统动物、神兽纹样的使用,多了对云纹的延伸、简化,以及云纹与抽象化凤鸟纹等其他纹饰的重组。
        云纹最早源于商周的云雷纹(图1),方形回旋的线形为雷纹,圆形回旋的线形为云纹,此前多见于青铜器。云气纹,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云纹基础上增加“云尾”元素演变而来的,云雷纹慢慢地从静态、古拙演化为秦时期流动灵巧而又弯曲的卷云纹(图2),再随着卷云纹逐渐延长、拉伸、拖长云尾的形态变化,逐渐形成汉代线性化特征更为明显的云气纹(图3),它形式多变,更富有视觉张力,动势明显。
        2.云气纹的艺术特征
        (1)构成形式
        春秋战国时期的云纹用以装饰器物的局部。战国中后期,云纹开始与其他元素作嫁接处理,让云纹变得更加丰富多变。汉代的云纹继承这一风格,并将此风格发挥到极致,常与凤鸟纹、龙纹、花草纹等作嫁接,形成流畅而华丽的纹饰风格。[4]
        汉代漆器上的云气纹可以分为三种:直线形、流线形和带状云气纹。直线形云气纹主要
表现为线条躯干呈延长的直线,两头为卷云纹,如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1号墓出土的朱地彩绘漆棺表面的纹饰(图4);流线形云气纹是汉代漆器中最常见的一种云气纹饰,主要表现为线条回旋而悠扬,例如云梦大坟头1号墓出土的彩绘兽纹圆盘(图5),盘子中央底部绘制了一只形态生动的神兽,云气纹环绕装饰在盘底;带状云气纹是在流线形云气纹的基础上,把单线改为了双线或多线的表现形式,形成带状的画面装饰效果,例如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的漆食奁(图6),装饰性较前两种纹形更强,做局部装饰点缀,并覆满整个器物表面。
中国十大品牌漆        图4 ;朱地彩绘漆棺:直线形
        图5 ;彩绘兽纹圆盘:流线形
        (2)彩表现
        汉代漆器的配传承了楚漆器的审美搭配。红与黑是最具代表性的配,源自于红与“楚人尚赤”有紧密关系。楚地多产朱砂,调漆后不易褪,易于保存,逐渐形成黑为底,红描绘图案的搭配,同时在此基础上增加了金黄、青绿、棕褐等多样搭配。例如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彩绘双层九子漆奁(图7),主要以云气纹为主,它的盖顶、周边和上
下层的外壁、口沿内以及盖内和上层中间隔板上下两面的中心部分均以金、白、红三绘云气纹,其余部分漆红,彩搭配追求对比,斑斓华美,较于前秦漆器装饰感更强。
        图7 ;彩绘双层九子漆奁
        三、文与纹
        1.纹样与审美意识
        《辞海》中纹样的释义为:器物上的装饰花纹的总称。[5]汉代处于农耕文明,对世界对自然界的了解远远不够,面对很多奇妙现象的产生无法作出科学的分析判断,人们以为是有神明力量在运管这个世界。21世纪互联网环境下,让我们对社交媒体的感知力逐渐增强,转发锦鲤图片是我们年轻一代祈福的途径之一,而古时大自然受到的破坏远远少于现在,人们对大自然的感知力是强于我们的,云气纹的出现也是古人对自然现象具象化的延伸。何星亮曾说:“悠悠苍天,曾经引起古代人们的无限遐想。天的变化万端和神秘莫测,激发了人们丰富的想象力,创造了自然界中不存在的天神和天堂。几千年来,上至亲王,下至平民,无不信天、敬天和拜天,从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天崇拜文化。”[6]古时人们对疾病、灾害及死亡
均充满疑虑和困顿,需借助具体的事物寄托情感,所以人们用一种已知的东西来助他们驱逐妖魔、退散灾害,以保平安,纹样即是载体之一。
        基于古时环境,人们在实践中衍生出大量纹样,多为动植物、天象气象以及自然现象,并寄予祥瑞寓意,古人认为使用有着祥瑞纹样的器物,自己和自己的住所也能得到庇佑。祈福祥瑞是一种非功利的、原始且纯粹的感情,英国形式主义美学家克莱夫·贝尔认为:“真正艺术欣赏中的审美情感与日常生活中的情感是不一样的,它是一种因艺术形式而唤起的非功利非知识、超功利超知识的纯粹情感。这种纯粹的感情只能由艺术作品的纯形式关系才能唤起,只能在对这些纯形式的欣赏中才能获得,在这种纯粹的感情中‘没有生活情感的位置,它是个充满自身情感的世界’。”[7]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