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勒的艺术风格探析
作者:张少卿
来源:《美与时代·美术学刊》2019年第01期
作者:张少卿
来源:《美与时代·美术学刊》2019年第01期
摘 要:埃贡·席勒是奥地利画家,师从古斯塔夫·克里姆特,是维也纳分离派的重要代表。他去世时只有二十八岁,生命虽然短暂,但他作为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是20世纪欧洲艺术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充满激情,生动的风格、丰富生动的笔触、清晰的线条、粗犷而强烈的主观性、大胆的线条和夸张的造型具有鲜明的个人特点。谈起席勒作品,人们首先会联想到的便是“情欲、生死”,他大量的作品中渗透着关于生命的延续、灭亡,欲望的燃烧,情绪的变化。他的绘画艺术融合了他个人经历和时代特征,综合巧妙地运用了各的艺术语言,如线条、彩、形式和肌理等,体现了他对绘画要素的全面掌控。
关键词:埃贡·席勒;风格;线条;情欲;生死
一、埃贡·席勒的艺术简介
席勒(1890—1918)出生于奥地利,自幼喜欢绘画,有着异于常人的艺术天赋和创作激
情。1902年,他考入州联邦高级中等文科学校后,便利用业余时间勤奋作画。席勒的绘画最开始受到学院派和印象派的影响,打下了坚实的造型基础。1906年,席勒以优异成绩考入维也纳美术学院,师从于维也纳分离派领导人、装饰画家古斯塔夫·克里姆特。席勒很快便学习掌握了老师优雅的装饰手法,尤其在线条和构图方面,同时,得益于克里姆特的影响,他也成为维也纳分离派的一员。席勒在之后几年的学习期间很快到了自己的绘画语言,形成个性鲜明的画风。此后,又受到弗洛伊德、巴尔等人的思想影响,逐渐用各种神经质、扭曲与病态的人物造型手法表现人的精神世界,淋漓尽致地宣泄出那个时代人的情感和心理特征。
席勒的作品表现力非常强,善于描绘人物扭曲肢体和内心情绪,他的作品中自画像和人体绘画占很大比重。席勒笔下的人物,主人公一般是一个痛苦无助、疑惑不解的受害者形象,神经质的线条配合对比鲜明的彩渲染出一种的躁动、诡异的画面氛围。他所描绘的人物和场景通常不是静止的,而是处于狂躁不安的运动状态,也常常笼罩在一种“欲望与死亡”交织的阴影下。此外,席勒强调形象清晰的轮廓,扭曲绞转的线条令人震颤,辅以红、黄、黑来表现强烈的情绪,画面总是表达一种严厉、冷酷的现实痛苦,充满了内在的紧张和冲突,加上受到新艺术的强烈影响,作品具有明显的表现主义风格。
天才总是命运多舛的,1918年秋天,西班牙流感席卷整个欧洲,也传染到维也纳。1918年10月31日,妻子因流感死后的第三天,席勒也因流感而病逝,年仅28岁。他的艺术生涯虽然短暂,却引领了20世纪初的西方绘画潮流。
二、席勒的艺术风格的演变与形成
席勒最开始受学院派和印象派影响,打下了造型基础,但从绘画上直接影响了席勒的无疑是后印象的梵高,其后印象主义主观而明快的彩,粗犷和躁动的笔触,透过强烈的主观感情表达出来的现实,给了席勒升华的灵魂探索与创造的欲望。1906年席勒在米特克画廊看过梵高的45幅作品,1909年克里姆特操办的一场展览中让席勒有机会看到了蒙克、梵高以及让·图洛普等人的作品,显然,这次展览的观展经验,直接影响到了年轻的席勒的创作风格,引发了他的风格实验狂潮。
在师承上而言,席勒在维也纳当代美术学院期间,受到分离派创始人古斯塔夫·克里姆特的影响,席勒得到了克里姆特的亲自指导,在创作期间,他们亦师亦友,惺惺相惜,互相肯定与赞赏,在艺术创作上也共同切磋、进步。同时,克里姆特邀请席勒参加到维也纳分离派中,因此席勒的画风深受克里姆特和维也纳分离派的影响。克里姆特的作品具有明显的装
饰风格,呈现出受新艺术运动,尤其是阿拉伯图案的强烈影响,其画风具有“贵族”般的华丽感。克里姆特是一位超的用线能手,极善于用带有情暗示的,充满爱恋的线条描绘。他那充满情欲的扭曲的身体,华丽的外衣渐变成程式化的植物纹样,波浪式的轮廓慢慢融入到一种神圣的背景之中,体现出一种对人体艺术的崇拜,这种感情直接影响到席勒的创作。克里姆特对席勒的影响除了线条,更有对生死、爱欲和生存的思考和表达:人在死亡面前的无能为力,似乎只有死亡才是人们得以永恒存在的唯一方式。但席勒放弃了克里姆特的华丽的装饰性表达,却配合着从克里姆特那里继承来的线条,表达出对同一命题的不同理解与阐释。在席勒画作中也常借用类似的象征符号,来表达对同一主题的思考。
除了受到了老师的影响,同时代另一位重要艺术家科柯施卡对席勒的影响深远,他是席勒的同学,一位奥地利表现主义画家。在他的画作中,那些蠕动的笔触和晃动的线条似曾相识,富于强烈的动感和旋转的笔触,及歪曲客体的变形,其绘画特征与席勒的一些作品极为相似。如果将两人作品放在一起,可以很清晰地看出两者间的影响与借鉴。
三、席勒的自画像与感情生活
席勒可能是艺术史上最自恋的艺术家之一,席勒同丢勒、伦勃朗一样,非常喜欢画自画
像,他短暂的艺术生涯,留下了上百幅自画像。在席勒的自画像中,他总是用各种神经质、疯狂、变态以及病态的姿势和动作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画家丝毫不顾忌当时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约束,毫不犹豫地承认这种状态,并夸大了它,富有节奏的线条,简单的彩,准确而有韵感的结构。他的自画像中有时扭曲,有时狂怒,有时一本正经,这是艺术家内心世界最好的对现实的反照,也是让评论家们苦下工夫对其研究的最好素材。席勒身上所具备的纠结的多重的性格,最直观地反映在了画作上。
1911年,正是席勒创作风格摸索的时期,席勒遇见了“沃利”,从此,这个迷人的女子成为了席勒画作中的第一个女主角。从沃利身上,后世的我们看到了一个女子最美好的面貌:她美丽,成为了艺术家多幅画作的主角,席勒跟沃利在一起的这段时间里,创作了大量肖像。然而,1914年,席勒结婚了,对象却不是沃利,而是一位中产阶级的小——埃迪丝。后世批评席勒的变心,抛弃了相伴的恋人,而投入了对自己更为有力的环境。正是这种环境,在1914-1918年期间的作品里,我们看到曾经形式多变的席勒风格慢慢稳定下来,之后席勒锐利的直线也逐渐被柔和的曲线所取代。
四、席勒的人体画特
席勒的作品如此有特的另外一个原因,是他把女性作为象征符号和切入点,借来阐释他眼中的情感欲望与死亡。人的身体里其实就蕴含着象征生命力的性的力量,但同时又因自身生命的脆弱而拥有太多可能的死亡因素,而这一点在女性的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的。他最出名的作品也是人体题材,这是一种摆脱学院保守派的桎梏而进行的创新的艺术抉择,也是直观的感性艺术创造。而且,那时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氛围是一战的阴影,这种动荡的局面也颠覆了艺术和审美观念,加上受到弗洛伊德等心理学、社会学理论的影响,艺术家们开始转而描绘生命的终极恐惧,而席勒则是用这些欲望的人体形象来展示生命。
席勒天生对艺术敏感,善于捕捉人内心的无意识活动,以及人性深处的欲望。他淡化模特身上多余的衣物装饰,让人们专注于他们的身体,这样就能唤起人们对人性的思考。席勒大胆解放旧观念,利用裸体深刻地表达出模特的内心。
五、席勒作品中的中国画元素
席勒后期的艺术中,除了具备西方表现主义绘画的特质外,更为重要的,我们还能感受到浓烈的中国画元素。画面中的人物形体瘦长,线条灵活多变,形象的外轮廓清晰,喜欢用红、黄和黑表现形象,席勒的画很多情题材按说应该是不容易被中国人接受的,有人认
为他之所以能被接受,就是因为他对线条的重视,形体基本都是以线条表现的,而块的部分近乎于平涂。虽然简练,但是该有的部分都有了,人体结构表现得非常好,这与中国画是相通的。
席勒作品的构图上往往给我们一种意境之美、虚白之美,这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正是中国传统绘画的构图之美的精髓所在,即“知白守黑”的观念。在席勒的作品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处理方式:油画颜料加入大量的稀释剂后,增强了颜料的流动性,使原油画颜料变得稀薄而具备的透明感、平面感,在画布上产生类似于水墨画的原理,使画面更侧重于自我感情的表达和氛围的营造。
在绘画作品上署名,标明日期,是每幅作品必不可少的环节,是作者为了明确作品归属的行为,也可防止伪造。中国画常用姓名印章来明确作者身份,钤印作为中国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书画作品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缺了印章就感觉不像完整的书画作品。纵观席勒的画作,我们可以发现他把自己签名设计得就很像一枚方方的印章,印章上明确了姓名和日期。印章的作用除了标明作者身份,还能为书画作品增,活跃气氛,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并且还能调整画面重心,补救构图、布局上的不足,对作品的内容和形式都能起到调节作用。
六、结语
席勒作为一名历经了生活磨难的艺术天才,在其仅有的十余年艺术创作生涯中,为世人留下了几千余幅油画、水彩及素描作品,对20世纪西方绘画进程产生重大影响。尽管这些作品在席勒活着的时候有争议,遭遇了各种攻击和歧视,但他的作品在经历过跌宕起伏后,还是以其独特的风格特赢得了世界的认可,确立了他在现代艺术中的翘楚地位,实现了席勒曾经对自己的预言:“我的一生受到很多人的攻击……当我死了后,他们将尊敬和欣赏我的作品。”个性桀骜不逊的席勒,在短暂的生命中处处表露出对绘画墨守成规的反抗,他的一生饱受磨难和嘲讽,却坚持用自己敏锐的直觉,真实地揭露人性的本质,以这种独特的艺术光辉照亮了20世纪欧洲画坛,成为杰出的现代表现主义画家。
参考文献:
[1]王海燕.席勒作品在艺术审美上的新追求[J].艺术探索,2009,(1).
[2]赵震.浅析埃贡·席勒作品中的中国元素[J].中国油画,2016,(2).
[3]亚力.席勒素描·速写[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04.
[4]菜茵啥德·斯坦靳.“我走过克里姆特之路”——埃贡·席勒早期艺术历程[J].霍尔斯·科洛根,赵战,译.西北美术,1997,(3).
粗犷的犷 作者单位:
广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