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里寻它千百度 桃源本璞与真
——《桃源与沅州》教学设计
【文本解析】
《桃源与沅州》写了桃源县的位置、风景以及特产,充满着杂乱、世俗、贫困,说明桃花源并非诗化的理想境界。第二部分写了沅江的小筏子,写长在悬崖上的兰科植物,写城门上的血迹,是为了表现桃花源的美是粗犷的美、野性的美,充满了悲剧的崇高的美。作者透过表面的轻松和幽默,展示了自己相当沉重的内心世界,体现了对家乡的关切,对于家乡人的深挚同情,乃至悲悯。
这一单元表达的主题是心灵净土,本文通过描述民性的强悍、粗犷而富有人性的气质与湘西山水的契合,来体现心灵净土的意蕴。
【相关课程标准】
“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积极尝试运用新技术和多种
媒体学习语文。” “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教学目标】
1.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感受沈从文散文的基本特点。
3.比较《桃花源记》与《桃源与沅州》的不同。
【评价任务】
1.通过多种读书方式(朗读、品读、美读等),感知文本主要内容,理清文章思路,赏析风物人情。
2.通过 “说”“辩”等学习方式,深层探究文本内容,鉴赏沈从文散文的基本特点。
3.通过填写表格,小组合作,比较、探究文本主旨。
【课前准备】
1.朗读课文,查工具书,给文章中生字词注音。
2.学生上网查资料,搜集作者生平介绍及作品。
【教学过程】
一、千年绝唱“桃花源”——重温经典
(播放葫芦丝《月光下的凤尾竹》,引发学生对世外桃源的回顾与遐思。)
教师:陶渊明笔下塑造了一个理想的社会,我们一起背诵描写世外桃源的经典语句。
生齐诵:“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过渡语:洞天福地的理想社会在现实中并不存在,而桃源这个地方却是真真切切的。当地的山水风物,在当地人看来,可能不值一提,而外乡人读来可能口角余香。让我们一起走进沈从文先生笔下的《桃源与沅州》,到桃花源访幽探胜,看看作者的笔下,现实中的桃花源。
二、从文泛舟探虚实——探访现实
【一访】杂乱的世俗美(如数家珍)——朗读
指导语:朗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每一个自然段的内容。
学生展示:
第一段——引子,叙述外人向往桃花源,桃花源人却不以为然。
第二段——用调侃的笔法介绍桃源的桃花。竹林、强盗、税务、及药铺、茶馆、米行、脚行等风土人情。
第三段——略写有附庸风雅之辈来桃源探胜。
第四段——介绍桃源的特产:大鸡卵和小划子。
第五段——介绍小划子的舵手、拦头工人和小水手,说明与自然斗争的辛苦。
第六段——写屈原与湘水的关系及与人情相配的芷草。
第七段——写沅州悲惨的“请愿”事件,现实与理想中的桃花源有反差。
教师小结:对于现实中的桃花源,沈从文以调侃的笔调来形容。这种调侃表现为对桃花源现实的杂乱印象:一方面,有“风雅”人士,带着陶渊明诗集来这里之访幽探胜;另一方面,又有推行“印花税的布告”,连大烟馆都要“照章纳税”,再加上及其世俗的“棺材铺官药铺”,“茶馆酒馆”“和尚道士”,“经纪媒婆”,还有祠堂里驻扎着军队,如此林林总总,但细细品来,又不觉得多么招人讨厌,反而处处透露出几分人情美、世俗美。
【二访】民风的粗犷美(俏皮调侃)——品读
指导语:桃花源还在,但桃花并不怎么动人。竹林也有,但与诗化的理想境界格格不入。品读课文,体会作者俏皮调侃的意味中表现民风的粗犷。
活动设计:朗读课文,体会加点词的妙用,揣摩句子的感情和朗读方法。
多媒体出示:
◆数竹泪——
如椽如柱的大竹子,随处皆可发现前人用小刀刻划留下的诗歌。新派学生不甘自弃,也多刻下英文字母的题名。
◆逛县城——
城中有棺材铺官药铺,有茶馆酒馆,有米行脚行,有和尚道士,有经纪媒婆。
◆赏野性——
上滩下滩时看水认容口,出事前提醒舵手躲避石头、恶浪与洑流,出事后点篙子需要准确稳重。这种人还要有胆量,有气力,有经验。张帆落帆都得很敏捷的即时拉桅下绳索。走风船行如箭时,便蹲坐在船头上叫喝呼啸,嘲笑同行落后的船只。自己船只落后被人嘲骂时,还要回骂,人家唱歌也得用歌声作答。两船相碰说理时,不让别人占便宜。动手打架时,先把篙子抽出拿在手上。船只逼入急流乱石中,不问冬夏,都得敏捷而勇敢的脱光衣裤,向急流中跑去,在水里尽肩背之力使船只离开险境。
学生展示后整理:
1.不追求诗意,也不美化,调侃的趣味却显露出来了。应读出轻松、诙谐的语气。
2. 写实风格,如实描述所见,虽有调侃,但沈从文觉得他的家乡的桃花源,根本没有陶渊明的桃花源的影子。朗读时语气放平淡。
3.描写动作的文字透着干练,透露出作者的欣赏。应读出沉稳、老练、机敏、勇敢的野性美,语调要抑、扬、顿、挫。
【三访】芷兰的柔野美(迷人心目)——粗犷的犷美读
指导语:生活是贫困的,充满了风险,残酷,并不是那么丰裕,那么轻松。但是,生活在其中的人,仍然有一种美,那就是强悍的气质,粗犷的美。这种粗犷的美,沈从文并不想用仍然存在的桃花和竹林来象征。另有一种花,生长在山崖间的兰科植物芷草,才能和这样的人情相配。下面,让我们走进迷人心目的圣境——白燕溪。
自主学习——美读赏析:跳读课文,画出描写芷兰的语句,欣赏芷兰的柔野美,体会其特点。
学生展示:
生1:这种兰科植物生根在悬崖罅隙间,或蔓延到松树枝桠上,长叶飘拂,花朵下垂成一长串,风致楚楚。(生命了顽强、风致楚楚)
生2:花叶形体较建兰柔和,香味较建兰淡远。(柔美、淡雅)
生2 :那种黛无际的崖石,那种一丛丛幽香眩目的奇葩,那种小小洄旋的溪流,合成一个如何不可言说迷人心目的圣境!(幽美、迷人)
生4:游白燕溪的可坐小船去,船上人若伸手可及,多随意伸手摘花,顷刻就成一束。若崖石过高,还可以用竹篙将花打下,尽它堕入清溪洄流里,再从溪里把花捞起。(粗犷的民风与柔美的野花和谐一体)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