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一、工作区的地理位置
河北省秦皇岛市北倚燕山,南临渤海,东北部与辽宁接壤,西邻京、津两市。东北、华北,环渤海三大经济区交汇于此。全市辖4县、4区,总面积7812平方公里,总人口260万,是我国首批对外开放的14个沿海港口城市之一。本次实习就在秦皇岛市的柳江盆地。
柳江盆地位于秦皇岛市区之北的抚宁县境内,属石门寨镇管辖。南起黑山窑村,北至义院口长城脚下,长约15 km;东起张崖子村,西至伍庄—山羊寨一带,宽约12 km,总面积约180 km2。盆地中心南距秦皇岛市23 km,由秦皇岛市区开来的班车通往盆地内各村寨,青秦铁路纵贯盆地中部,交通较为便利(图10-1)。
图10-1 秦皇岛市石门寨实习基地位置图
二、工作目的
这次实习的目的和任务是培养学生具有地质填图和编写地质报告的初步能力,这次实习是综合性地质调查工作的基本训练,通过训练。使学生加深基础地质理论的理解和实际应用,为
后续地质课教学打下一定基础。
三、工作队的组织及成员
本次实习每班分成五组,每组6—7人。本小组共有 人,队长于洪军,组员分别是梁敏、韩亚恒、胡冰、党永岐、邓美玲、孙跃。
四、工作期限
本次实习共有六周。其中从9月15日—9月23日在柳江作野外实习,共有9天;从9月24日—到10月15月为室内整理阶段,为22天。
五、工作方法
(1)野外地质观察
1观测线的布置原则
由于这次是在比较小的比例尺上作地质测量,所以采用穿越法,即:将观测的路线布置在垂直地层走向或斜交地层走向方向上,这样走路少,而见到的地质现象多。
2观测点的布置原则及密度
观测点要布置在观测线的基岩露头上,尽量选择在有地质意义的露头上。
观测点的密度随地质图比例尺异,一般地说点距是在图上为1cm、具体每平方公里要几个点。
3观测点的标定观测点标定的精度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地质图的质量。通常在图上的误差要小于1mm。 由于本次实习的地图比例尺较小,标定观测点的方法采用经纬仪法、半仪器法即罗盘的前方交会和后方交会法,并且在地图上要参照实际的地形地物。
(2)室内整理
室内整理中,重要的是地质剖面的绘制,实测剖面的成图方法,常有的方法有展开法和投影法两种。根据实际,本次采用投影法来制图。
(3)地质剖面的描绘
地质界线必须在野外根据实际情况,把同一个岩层面用线连起来,连接时要考虑产状要素,
利用“V”字形法则来连。同时把断层、岩浆岩体与围岩的接触界线要画出来。实测看到的地质界线用实线画出推测出的地质界线用虚线画。
(4)基本地质界线和填图单位的确定
主要的地质界线有:整合线、断层线、岩浆岩体的轮廓线、变质岩与岩浆岩或沉积岩的接触线和地层分界线。对于填图单位,一般在图上宽度为1mm面积为1(mm)2都应该画上。但是,有时为了表示物殊地质体(矿体、矿脉……),可以夸大画上去,这时必须在记录中详细说明之。
(5)标准层的选择与确定
选择标准层的目的是为了划分地层、确定填图单位,地层对比和编制构造图。
标准层的选择条件:地层的厚度小、层位稳定。分布广泛;地质学实习报告有物殊标志,容易识别(有特殊颜、成分、结构、构造、化石等)。
标准层的用途是它可作为地层划分对比的依据,便于填图。
第一章 自然地理及经济状况
一、地势
在柳江盆地范围内,各时代地层的发育具区域代表性且连续出露,岩石类型也较齐全,地质构造清晰直观,外动力地质作用现象较多。此外,在海滨和山海关一带可以观察到许多近、现代海洋地质作用现象及各种地貌,配合柳江盆地的野外地质观察,极易进行将今论古的分析,有助于直观地理解和深入地思考许多地质学中的基本原理。所以,秦皇岛地区是一个非常理想的地质实习场所。目前柳江盆地已经被批准为国家级地质公园,成为地质旅游和地质实习的理想场所,已有众多的高校在此进行地学方面的野外实习。
二、气候特征
本区属暖温半湿润季风带华北型大陆性气候区。
(1).气温
历年平均气温为10.5 ℃,元月最冷,最低为零下21.5 ℃(1959年),冬季平均为零下7 ℃;7
月最热,最高达39.9 ℃(1961年);夏季平均为25.7 ℃。每年20-25 ℃的气温占全年的33%,主要出现在6、7、8、9四个月,是不冷不热、不干不湿的最佳季节,而其它地方正处于酷热难耐干燥之时,所以为旅游避暑者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降雨量
年平均降雨量为695.5 mm,最大年降雨量为1 273.5 mm(1969年),最小年降雨量为320.1 mm(1979年)。降雨期集中于每年的7~8月,占全年降雨量的70%~75%,冬季降雪稀少,最大积雪厚度多在15 cm以下。降雪初日多在11月下旬,最早在10月24日(1980年),最晚在1月21日(1972年)。降雪终日在3月末4月上旬,最早在2月24日(1980年),最晚在4月15日(1979年)。降雪期达4~5个月。冰雹期较长,每年3~11月内均可发生,5~9月为降雹盛期。冰雹直径一般为1~4 mm,历年平均为2.1次/年,很少成灾。
本区夏季雨量过于集中,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现。据统计,最大暴雨强度为215.4 mm/d(1975年7月30日),平均暴雨强度为105.6 mm。年最多暴雨日数为9 d(1969年),这种雨量分配不均的结果,最易引起旱涝灾害。
(3). 日照
据唐山资料统计,本区年平均日照为2 902.3 h,最多月份为5月,多达292.9h,最小月份是12月,为199 h。太阳出没时间,6月夏至的出没间隔最长,4:30'出,19:29'没,长达15 h;12月大雪的出没间隔最短,7:05'出,16:34'没,仅9 h29分种。二者相差5个多小时。
(4).蒸发量
本区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 646.8 mm,为多年平均降雨量的2.3倍,蒸发量最大的月份是5月,一般为234 mm,占全年蒸发量的15%。
(5).相对湿度
本区多年平均相对湿度为61.7%,最大月平均为87%,最小月平均为0,与气温和降雨量呈正相关。6、7、8、9四个月相对湿度最大,多在70%以上。干燥度平均在1.3左右。
(6).风
本区因距蒙古高压中心较近,全年受其控制的风最长,主要风向受季风影响,随季节的变化规律是:每年3月为东风,5月为西风,7月为东南及南风,11月为东北风。总之,夏季多西南
风,冬春季多东北风。主导风向为西南,平均频率为12.9%,其次为南西,再次为正东,平均风速均在5 m/s以下。强风向为北东及东,平均风速6m/s左右,最大风速分别为20.8 m/s及23.7 m/s。另据多年统计,本区风速成1~3级占74.3%,3~4级占35.6%,大于6级者仅占0.5%。除上述常日风外,尚有台风串扰。据历史记录资料,渤海每年8月15日前后,都会有或大或小,或多或少的台风串扰。秦皇岛地区在1949年、1959年、1969年、1984年、1985年均在台风串扰下发生过大潮与洪水叠加的波浪,造成一些损失。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